⊙沈詩晨[浙江海洋大學,浙江 舟山 316004 ]
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根基,儒家文化幾千年來源遠流長,始終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作中。在現(xiàn)當代小說中,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光芒。沈從文作為20世紀頗負盛名的鄉(xiāng)土作家,以其筆下的美好“湘西”世界與“優(yōu)美、健康、自然、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牧歌情調構筑起獨有的藝術世界,得到了無數(shù)讀者的喜愛。作品中描繪的靈動秀麗的湘西自然風光、淳樸美好的風土人情、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善良真摯的人性光輝,無一不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此外,沈從文作品中折射出來的儒家傳統(tǒng)文化內涵,更是維系著無數(shù)中國讀者情感的“根”。正是因為其作品有“根”,才能深入人心,使得千千萬萬的讀者們產生共鳴,這便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共有的文化情感所帶來的情感共振。沈從文的作品蘊蓄深厚,溫柔雋永,與其作品中體現(xiàn)的儒家文化意識是分不開的。
“中和”一詞始見于《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其中“中”是指處在萬事萬物的中間,不偏不倚,而“和”是指感情的抒發(fā)需要有所節(jié)制,從而達到一種和諧、順遂的意境。通過對沈從文先生不同時期作品的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逐漸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中和傾向。
儒家詩學主張“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要求作者在情感的表達上不可過于強烈,要做到委婉含蓄。在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早期,受新文化、新思潮的熏陶,特別是郁達夫作品的影響,他的作品常常表現(xiàn)出直抒胸臆的苦悶。到達上海后,作品則表現(xiàn)出對原始邊地、自然情欲、奇聞逸事的追求以及對都市生活的鄙夷。但20世紀30年代以來,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逐漸變得溫柔敦厚、內斂含蓄,表現(xiàn)出了儒家詩學的中和傾向。性愛主題作為其創(chuàng)作題材的重要構成部分,從《柏子》《龍朱》中男女情欲的放縱,到《邊城》《長河》中通過情歌傳唱等委婉內斂的方式來示愛,體現(xiàn)了其創(chuàng)作風格由大膽直露到溫和含蓄的轉變,也在無意中讓讀者感受到儒家詩學溫文爾雅、意蘊綿長的審美感受。
《邊城》寫的是愛情故事,卻全然沒有情欲的描寫,有的是男女主人公心靈的試探和交流,讓人深深沉浸在這種無邪、含蓄的美好之中。當翠翠陷入愛情時,作者緊扣她十五歲淳樸農家少女的特點,描繪出一幅無邪的少女沉思圖。她有時仿佛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太空一片云一顆星凝目。祖父問:“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帶著含羞的情緒,輕輕說:“看水鴨子打架……”同時自己也就在心里作答:“我想得很遠很遠,可我不知道想些什么?!彼拇_在想,又的確連自己也不知是在想些什么。在描寫主人公陷入愛情的心理活動時,通過主人公的神態(tài)、語言來揭露人物的心理而并不替主人公說出,不僅顯示了作者刻畫人物心理活動技巧的高明,也體現(xiàn)出儒家美學所提倡的中和含蓄。沈從文在《從文自傳》里說:“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xiàn)象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并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摻入進去,突出我的愛憎?!边@種傾心于現(xiàn)象描寫,而并不輕易融入自我情感和判斷標準的創(chuàng)作思想,是保持作品中情感適中的重要因素。
從敘事性文學作品來看,在早期創(chuàng)作之中,沈從文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追求一個“奇”字,或從人物生存環(huán)境的奇異神秘來營造“奇”的氛圍,或從人物語言行動中塑造其形象之奇,即使是普通而平凡的人,也能夠通過安排一些曲折離奇的機遇來使其達到奇的效果,例如《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中盜尸的豆腐店老板和廚子、《神巫之愛》里的非同尋常的鬼神形象、《在別一個國度里》里的山大王,等等,描述內容大多超脫現(xiàn)實常理,超出讀者閱讀的期待視野,皆能讓讀者感受到非同尋常、陌生新奇的閱讀體驗。而隨著其創(chuàng)作腳步的不斷前進,在翠翠、儺送、貴生、三三、巧秀等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所帶來的溫和雋永、樸素平實的感動。在《邊城》中,當儺送與天保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這個可愛的姑娘時,兄弟倆并沒有反目成仇、針鋒相對,而是通過唱山歌這種古老而浪漫的求愛方式,來爭取自己心愛的姑娘,男女主人公感情真摯純粹,卻不逾越,在這種克制的愛意中更顯出那種溫柔綿長的獨有的邊城風情。作者在描述主人公悲情的遭遇時,也并不過度渲染悲傷的氣憤。短篇小說《貴生》中,在金鳳嫁給地主的那天晚上,當貴生聽到伙計們粗野無禮地議論自己心愛的姑娘時,作者并不直接描寫他的氣憤、傷心與無奈,而是通過描寫貴生咬唇、捏緊拳頭、喝酒等動作來體現(xiàn)他的心情,讓人直觀感受到貴生的悲憤卻又不直白,在克制中更覺情意的深厚,可謂是將“哀而不傷”的藝術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三三》中,幼年喪父的三三從小與母親靠著碾坊一起生活,但生活卻并不見悲苦,單純可愛的三三生活中充滿著浪漫和詩意,心靈純凈而童真,有心里話就到溪邊找小魚說,天熱的時候坐在風凉處,天冷了就抱著小貓坐在火桶里取暖。作者以質樸明麗、含蓄溫和的文筆,描摹出一幅農家少女與自然相伴相生的和諧畫面,令讀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寧靜與美好。
“君子有終身之憂”,憂患意識作為孔孟思想的基調,是無數(shù)有抱負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品格特征。他們心系蒼生,心懷天下,不僅僅擔憂國家的興亡盛衰、人民的生存狀況,也擔憂禮樂的失傳、文明的失落。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睉n患意識一直是鼓舞個人與民族砥礪前行的重要精神動力。除了憂患意識,儒家還強調君子應積極入世救世,孔子、孟子等無數(shù)儒家思想家一生都積極投身于救世濟民的事業(yè)中?!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歷代儒家有志之士的座右銘?!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普通民眾也有責任與義務為國家的命運獻出自己的力量。儒家這種兼濟入世的追求,不僅培養(yǎng)出許多救世安民的英雄豪杰,更造就了一種深沉而濃厚的對于國家命運的責任感。
從沈從文的諸多作品中,能看出他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民生活的關注。他在《七個野人和最后一個迎春節(jié)》中抨擊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對于人民群眾無情和殘暴的鎮(zhèn)壓,表達了對統(tǒng)治階級的控訴和對人民的同情;在《八駿圖》中揭露了上流社會虛浮偽飾的丑惡面具,并呼吁青年人的血性與抗爭;《新與舊》抨擊了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對于百姓無情殘酷的屠戮與壓迫;《平凡故事》用一針見血的筆觸揭示了當時的教育問題;在《來客》《知識》《記一個大學生》等文章中表達了對當時知識分子的倫理道德問題的思考與擔憂……沈從文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對社會現(xiàn)實與人民群眾的關注與思考,足以見得他對于國家和人民真摯的關心與牽掛,更能夠看出他渴望國家擺脫弊病頑疾而變得光明美好的深切期望。文人用筆來戰(zhàn),沈從文先生通過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抨擊當前社會的不堪與黑暗,喚起人們對于正直美好的民族品格的向往追求。可以說,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透露的心聲,正是儒家人士“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與“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情懷的真切體現(xiàn)。
在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自始至終保留著一份社會理想,那就是“重塑民族品德”,這一社會理想始終與他濃烈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愛國情懷交織在一起。在《變變作風》中,他寫道:“國家憂患那么重,國家責任那么重,如果我們不能在國民(尤其是知識階層中)造成一種堅韌樸實的人生觀,恐怕是不能應付將來的?!边@種以振興民族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與憂患意識,正是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的體現(xiàn)。
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這一社會理想主要是通過對湘西生活與都市生活的對立描寫來實現(xiàn)的,他關于都市世界的描繪可以看成是湘西世界創(chuàng)作的對比與襯托。在他們筆下,都市生活大多充斥著冷漠、虛偽、罪惡、貪婪。《都市一婦人》中漂亮的將軍遺孀因為怕被情人背叛竟然瘋狂到讓人將情人的眼睛毒瞎;《大小阮》中真誠、有理想的小阮背上了“糊涂”的罵名,而自私庸鄙的大阮卻爬到上層社會;《紳士的太太》中的上流社會家庭里充滿了背叛、欺騙和越軌的情感。而湘西世界卻是美好、靈動、健康的?!哆叧恰分行沱愐巳说娘L景、含蓄懵懂的少女、勇敢求愛的兄弟倆,讓讀者感受到了湘西邊地生活的自在美好;《虎雛》中生性好強、富有生命力、好打抱不平的少年,讓讀者感受到雄強的人性之美;年輕水手柏子與妓女也能夠擁有真摯熱烈的感情……沈從文將邊地生活與都市生活進行對比描寫的目的是讓讀者們感受到“這個民族過去的偉大處和目前的墮落處”,感受到未被都市文明侵入前,人們原有的正直真摯、淳樸美好的人性,從而引發(fā)讀者對于“民族品德的重塑”的重視和思考。也許這樣的方式不一定是最有效、最符合社會現(xiàn)實的,但其構建的那個湘西邊城中美好的民族精神樂園無疑在當時為人們提供了一種信心與參照。
在如何對待義與利的問題上,儒家思想提出了“重義輕利”的明確觀點。孔子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義以為上”,指出君子為人處世應以義字當頭,以義為重,并將義作為是否是君子的價值判斷標準之一。孟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指出追求利益并非可恥之事,而是人之常情,但利益必須取之有道,當利與義發(fā)生沖突之時,應該將義放在第一位,利放在第二位,以義作為取舍的價值標準,做到“見利思義”。荀子在《大略》篇中指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避髯诱J為人皆生而有欲,但人亦有義,“義”是人區(qū)別于草木禽獸的地方。漢代董仲舒繼承孔孟的觀點,提出“正其誼(義)不謀其利”??v觀儒家各個時期的學說,雖然對義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均將義放在利之前?!爸乩p義”“見義思利”作為一種以真善美為內涵的價值觀,蘊含了人道主義精神,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高尚的道德追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內核,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永遠值得人們繼承和發(fā)揚。
在沈從文的作品中,我們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的浸染?!哆叧恰防锬莻€民風淳樸的湘西農村,處處透露著人們的“不功利”:小鎮(zhèn)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使是有錢人家的兒子要娶窮人家的女兒也不會遭到阻撓和人們的非議。當儺送面對金錢(碾坊)與愛情(渡船)的選擇時,他堅定地選擇了愛情。翠翠與爺爺生活拮據(jù),以擺渡為生。爺爺生性豪爽,善良豁達,因收了官家的錢糧,本是義務為來往的渡客們擺渡,不肯收錢,但渡客們總要付錢給他,爺爺過意不去,便將銀錢換些煙草、茶水供來往的客人使用,平素也總到河街上去請別人喝酒。而當爺爺?shù)胶咏稚先ィ耙欢ㄓ性S多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的一點敬意”。若是爺爺要買肉,屠夫總是會將最好的肉分給他。文中多次出現(xiàn)“推錢”的情節(jié),茶峒人不以錢財為重,而以義為榮,沈從文先生對此類情節(jié)的描寫,足以見得他對這種淳樸風情的喜愛和對“重義輕利”價值觀的推崇。
地主和長工常常是剝削與被剝削的形象,而在短篇小說《貴生》中,沈從文筆下的主雇關系卻是那樣的和諧融洽:五爺要貴生做他家的長工,貴生以為做長工會受得管束,不自由,便不大愿意,借了五爺一塊土地蓋了一小棟房子,并以幫助五爺看守山坡作為借住地的交換。平素五爺會送貴生一點日常用品,即使生活拮據(jù),貴生也必定在另外時候帶些東西給五爺作為補償。五爺?shù)慕璧亍⑺腿沼闷?,貴生的幫看山坡與回贈物品,主雇間的互相關照不僅展現(xiàn)了邊地山民們熱情淳樸、爽朗大方的風情,更彰顯了他們有恩必報、重情重義的品質。
沈從文將重利輕義的觀點通過湘西邊民們淳樸動人的日常生活故事表現(xiàn)出來,是如此真切動人,好似真實發(fā)生的事,讓人沉浸在故事中,可以說這正是儒家“重義輕利”價值觀在文學作品中的展現(xiàn)。這不僅僅是沈從文先生對其利益觀的價值傳達,更是他對現(xiàn)實世界的美好愿望。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心骨,是文化創(chuàng)作不可割斷的根。在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中,儒家文化意蘊帶給讀者以親和感與民族認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其作品中的儒家文化意蘊表現(xiàn)是一個由隱及顯、由淺至深、逐漸呈現(xiàn)的過程,這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及沈從文的個體文化體驗都有關系。通過對沈從文作品思想內涵的研究能夠更好地讀懂這位“鄉(xiāng)土文學之父”,其作品中的儒家文化意蘊值得我們深思與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