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青春”有關的詞,多半是褒義的,但“青春痘”是個例外。
這種例外不僅體現在名字上,世間的疾病多愛攻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如嬰幼兒、中老年人、基礎疾病患者,青春痘偏偏熱衷于為難青少年。
談論一種疾病,有多種角度。拿青春痘來說,可以聊發(fā)病率,《柳葉刀》上的論文顯示,青春痘的全球發(fā)病率大約為8%,可謂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可以聊結果,大部分情況下,青春痘只是暫時的皮膚問題,但也有3%~7%的患者久久不愈,乃至出現嚴重的瘢痕。
在這里,我們用一種特別的角度:從外而內,一點點深入。
羅伯特·威廉
知識鏈接:
1796年,英國醫(yī)生愛德華·琴納用刀片在一個名叫杰米的小男孩胳膊上劃了幾下,而后在切口處涂抹牛痘漿液,使其對天花擁有了免疫力。
從外表來看,青春痘不像豆子,而像一座小型的火山。起初,是一個圓錐形的隆起,頂端或白或黑;接著,“火山口”出現黃色的膿液,好像在醞釀著什么;最后,膿液噴薄而出,在皮膚上留下暗紅色的硬結。
這種獨特的表現,早在幾千年前就吸引了學者們的注意。古希臘人和古埃及人都曾留下相關的描述,在治療上不約而同地推薦了蜂蜜。大概是蜂蜜晶瑩剔透的外觀,讓他們產生了“以形補形”的想法。到了公元6世紀,君士坦丁堡的醫(yī)生開始將其稱為“Acne”,指一種發(fā)生在生命頂點(青春期)的臉部病變。之后,又過了一千多年,人類才第一次準確地描述青春痘。
1799年,英國醫(yī)生羅伯特·威廉決定效仿動植物學的做法,為林林總總的皮膚病建立一個清晰的體系。于是,他開始用“丘疹”來形容皮膚上山丘一樣的隆起,用“膿皰”來形容內含膿液的皮損。他又穿行于貧民窟與醫(yī)院之間,尋訪病人、繪制標本,建立了一個龐大有效的分類系統。從此,青春痘不再是一種泛泛而言的疾病,而是有了精準的定義。
我們現在說的青春痘,學名叫尋常痤瘡。與之相對,有一些特殊的痤瘡,比如主要侵犯嬰幼兒的嬰兒痤瘡、與月經周期高度相關的月經前痤瘡,等等。
說到這里,還有一個小八卦:威廉不僅對皮膚病貢獻卓著,還是一位堅定的疫苗支持者。當時的人們或者將天花視為絕癥,或者認為接種牛痘是離經叛道。而威廉不僅寫了一本《論疫苗接種》,為牛痘接種正名,而且?guī)е约航臃N過牛痘的孩子在天花病房里轉悠,鼓勵那些正在忍受痛苦的患者。正是因為有無數像他一樣的學者,我們才能不斷接近疾病的本質。
穿越皮膚表面、深入青春痘內部,我們會看到什么呢?會看到淡黃色的膿液。醫(yī)生們見到這種場景,會稱之為“發(fā)炎”,即發(fā)生了炎癥。
炎癥聽起來像是一種疾病,其實它是人體的一種防御機制。具體一點說,它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一部分。打個比方,特異性免疫像是軍隊,研究敵人的特點(抗原性),進而研發(fā)相應的武器(抗體);而非特異性免疫像是警察,承擔著日常巡邏的任務。
警察巡邏,會帶著許多裝備。非特異性免疫也有巡邏用的裝備,比如TLR。TLR本質上是一種蛋白質,廣泛分布在多種細胞的表面,組成了一個個巡邏點。一旦檢測到意外損傷,它們便會活躍起來,啟動炎癥反應。
炎癥反應相當于一次身體局部的動員。首先,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加快,以便保證養(yǎng)料的供應;其次,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大量液體從血管內部流動到外部,以便稀釋有害物質;最后,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被激活,以便向大腦發(fā)送信息。相應地,青春痘周圍的皮膚會變紅,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疼痛。
大部分時候,炎癥是身體恢復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只有少數情況是例外。比如,在新型冠狀病毒的作用下,免疫系統對炎癥的調控有可能被打亂,導致炎癥相關的物質異常增加,不管不顧地對周圍的細胞發(fā)起攻擊,進而引起患者器官衰竭,乃至死亡。這就是相關新聞中偶爾提到的“炎癥因子風暴”。
知識鏈接:
人體有3道防線:以皮膚和黏膜為代表的第一道防線、以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為代表的第二道防線、以免疫器官和抗體為代表的第三道防線。前兩者具有普適性,合稱“非特異性免疫”,后者只針對特定的病原體,稱為“特異性免疫”。
一種TLR的模式圖
痤瘡丙酸桿菌
毛囊的結構
于是,下一個問題來了,到底是什么激活了TLR呢?
將青春痘刺破,挑出一部分液體放到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膿液、壞死的細胞,以及一種短棒狀的細菌——痤瘡丙酸桿菌。
按照對氧氣的需求,可以將細菌分為三類:離不開氧氣的、不能忍受氧氣的,還有兩種情況下都可以生存的。痤瘡丙酸桿菌屬于第三種,有氧氣的時候可以湊合,沒有氧氣的時候則更加活躍。
說到這里,必須介紹一下痤瘡丙酸桿菌的生活環(huán)境——毛囊。乍看起來,我們的皮膚是光滑的,其實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膚上,都散布著許多的毛囊。它們像是花瓶,底端膨大,中間空空,藏著或粗或細的毛發(fā);上端開口于皮膚表面,暴露在空氣之中;旁邊,還有一個“掛耳”,叫皮脂腺。
正常情況下,痤瘡丙酸桿菌生活在皮脂腺周圍。那里與外界相通,富含氧氣,所以它們只能委委屈屈地過日子。不過,非正常情況總是有的。
有時候,其他的細菌也會落到皮膚表面。細菌與細菌之間,遠不像人與人之間那么和諧,因為皮膚的表面積有限,上面可供細菌利用的物質同樣有限。痤瘡丙酸桿菌占住一些地盤和資源,新來的細菌便不大可能過分活躍,對我們的影響也相應比較輕微。在這種情況下,痤瘡丙酸桿菌相當于健康的幫手。也有一些時候,皮脂腺周圍忽然變成了缺氧環(huán)境。在這種情況下,痤瘡丙酸桿菌開始大量增殖,強烈地激活免疫系統,進而引起青春痘。
知識鏈接:
按照是否具有傳染性,可以將疾病分為傳染病和非傳染?。桓鶕≡w的不同,又可以將傳染病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性傳染病等。課本上說的“細菌性痢疾”,由痢疾桿菌引起。痢疾桿菌同樣是兼性厭氧細菌,沒有氧氣可以生存,有氧氣則更加活躍。
為什么皮脂腺周圍會變成缺氧環(huán)境呢?
毛囊底部的細胞,分裂能力極其旺盛,會不斷生成新的子代;而新生的細胞,不斷往上遷移,直至到達皮膚表面。接著,它們會慢慢角質化,最終從皮膚上脫落,給更年輕的細胞留出位置。如果將這種現象比作多米諾骨牌游戲,那么雄激素就是推倒骨牌的手。
雄激素雖然帶了個“雄”字,卻不是男性獨有。其分泌量從青春期開始激增,是一系列身體發(fā)育的幕后推手;其作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作用于毛囊,刺激毛發(fā)的增長。體內的雄激素水平合適,毛囊就會如前面說的,進行有序的循環(huán);反過來,雄激素的水平過高,會激活一系列的生化過程,導致角質細胞異常,于是它們不再乖乖褪去,而是賴在那里不走,進而堵塞、封閉導管,形成缺氧環(huán)境。
痤瘡丙酸桿菌自然對此表示歡迎。當它們活躍起來的時候,還會遇到另一種異常增多的成分——皮脂腺分泌的皮脂。
皮脂腺是一種非常神奇的組織。首先,其分布非常廣泛,除了手掌、腳趾等少數幾個部位,到處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尤以頭、面和胸、背的上部為多;其次,皮脂腺看起來像一串葡萄,分泌皮脂的方式也十分別致——其中的腺細胞負責產生油脂,然后直接溶解自己,將油脂注入旁邊的導管內。
皮脂的成分跟護膚霜差不多,里面有許多脂肪和蠟質,既可以讓皮膚保持柔軟、煥發(fā)光澤,又是很好的抑菌成分,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繁殖——除了痤瘡丙酸桿菌等少數細菌。
那么,是什么在影響皮脂分泌呢?答案正是我們的“老熟人”——雄激素。
在青春期,我們體內的雄激素開始激增。雄激素過多,一方面會引起導管堵塞,為痤瘡丙酸桿菌創(chuàng)造缺氧環(huán)境;另一方面會促進皮脂分泌,給痤瘡丙酸桿菌帶去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激活細胞表面的TLR。TLR為了對付細菌,激活炎癥反應……這便是青春痘的由來。
知識鏈接:
13~15歲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身高、體重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不同的人,在身高、體重方面一定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跟激素、遺傳等多種原因有關,只要在正常的范圍內,就不要過分介意,重要的是關注和呵護自身。
說到這里,你是不是松了一口氣:原來,青春痘是雄激素和細菌的錯,跟洗臉次數沒有太大關系。下一篇,我們就來說一下“松一口氣”,也就是青春痘的心理效應。
青春痘形成的大致過程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