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美食代言人張翰
在滄浪亭五百名賢祠內(nèi),張翰的畫像的上方刻有傳贊四句:“秋風京洛,馳想莼鱸,首丘一賦,達士楷模?!边@16個字言簡意賅,勾勒出張翰這位吳中先賢的性情特色。
張翰,西晉文學家,字季鷹,時人號為江東步兵,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史書記載,張翰為人放縱不羈,且博學多才,善作詩賦,提筆立就,文思泉涌。
年輕時,張翰期望有所作為,從家鄉(xiāng)蘇州來到京城洛陽做官,希望有機會施展才華,建功立業(yè)。齊王司馬冏執(zhí)政時期,征召張翰為大司馬東曹掾。雖然司馬冏當時正操持權柄,勢力如日中天,但張翰卻產(chǎn)生了一種大禍臨頭的危機感,甚至預測到司馬冏必敗的結局。
本性放縱不羈的張翰,見世道紛亂不堪,早生歸退之意?!妒勒f新語·識鑒》記載,張翰曾對同鄉(xiāng)好友顧榮說:“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
當時正值秋天,《晉書·張翰傳》云:“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睆埡部吹角镲L起,草木黃落雁南歸,想起了往昔的鄉(xiāng)居生活與家鄉(xiāng)風物,尤其思念起吳中特產(chǎn):味道特別鮮美的菰菜、莼羹、鱸魚膾,于是詩筆一揮,寫下了著名的《思吳江歌》:“秋風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魚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p>
此時,家鄉(xiāng)正是鱸魚肥美的收獲季節(jié),但現(xiàn)在身處洛陽,并沒有莼菜和鱸魚。于是,張翰對外聲稱自己思念家鄉(xiāng)蘇州的美味佳肴,辭官歸吳,隱居山林,大啖鱸魚莼菜。
回歸蘇州后,張翰將園林山水自然美景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小橋邊,看夕陽西下,聽流水輕唱,品美酒佳肴,好不快意。張翰也許始料不及,他本不想身后留名,偏偏“莼鱸之思”使張翰身后美名遠播,千古流傳。
張翰提到的莼羹和鱸魚膾是蘇州極具代表性的美食。這莼羹就是用太湖莼菜制成,莼菜是一種水生的植物,無毒,清苦,每年春秋二季可摘取莼菜嫩葉食用,尤以秋莼為佳。
這種菜的烹飪看起來簡單,卻很考究功夫和用料。因為莼菜本身是沒有任何味道的,必須配菜來襯托出它的清鮮。莼菜經(jīng)過長時間的烹飪后會產(chǎn)生一種膠狀物,這種膠質(zhì)清涼可口,爽滑細膩,搭配葷素食材制成湯羹之后,滋味就更加醇厚綿軟。秋莼配秋鱸用以調(diào)羹,香脆滑嫩、咸鮮可口。
現(xiàn)在,蘇州人依舊能在餐桌上品味到由莼菜做成的美食。最常見的吃法就是將莼菜與太湖銀魚同烹,做成莼菜銀魚,莼菜翠綠可人,剛出湖的銀魚雪白透亮,隨吃隨烹,力求食材新鮮。出鍋的時候不需要添加任何調(diào)味品,只需將一撮精鹽輕輕一撒即可,莼菜的“青”與銀魚的“鮮”相得益彰。
鱸魚膾則是將鮮活的鱸魚切成可以透過光的極薄的肉片,蘸調(diào)料食用,頗有種今天我們常吃的生魚刺身的感覺。不過,張翰所提到的鱸魚并不是大家常見的鱸魚,而是松江鱸,其口味更是細膩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