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1.芬蘭國家美術館,圖片攝影:皮耶·米卡寧(Pirje Mykk?nen)
2-4.芬蘭國家美術館內部,圖片攝影:皮耶·米卡寧(Pirje Mykk?nen)
奇亞斯瑪當代藝術博物館是芬蘭國家美術館展館之一,另外兩個展館為阿黛濃(Ateneum)美術館和辛伯里可夫(Sinebrychoff)美術館。芬蘭國家美術館是芬蘭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機構,其活動受芬蘭《國家美術館法》約束。
奇亞斯瑪開展各項展覽、演出和活動。美術館的公共項目讓每個人都能接觸到當代藝術。美術館服務范圍很廣,從適合學步孩童的色彩游戲、成人的藝術工作室,到導覽帶隊參觀和活動。奇亞斯瑪豐富的教育活動將當代藝術與學校活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美術館還設有專門研究當代藝術的奇亞斯瑪圖書館和為當代藝術現場提供舞臺的奇亞斯瑪劇院。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加入奇亞斯瑪俱樂部,可借此獲得奇亞斯瑪各項服務的優(yōu)惠價和折扣價。
奇亞斯瑪不僅展示當代藝術,還收藏和保存當代藝術作品。我們的藝術藏品屬于芬蘭國家美術館藏品的一部分,也是芬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奇亞斯瑪已收藏逾8500件當代藝術作品。
奇亞斯瑪希望自己的運營永遠堅持可持續(xù)性和循環(huán)經濟。芬蘭國家美術館的目標是在2035前實現碳中和。芬蘭國家美術館的環(huán)保項目被稱為“綠手印”。
奇亞斯瑪大樓是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地標建筑,由美國建筑師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設計。他的作品《交叉》()在1993年當代藝術博物館建筑設計競賽中獲得一等獎,而當時參賽作品共計516件。奇亞斯瑪于1998年5月30日對外開放。
奇亞斯瑪的展館共有五層,由坡道、樓梯和電梯連接。除了展館外,還設有奇亞斯瑪劇院、圖書館、餐廳和博物館文創(chuàng)商店。建筑面積約12000平方米,其中9100平方米用于博物館。
建筑理念
一、光線
光線是奇亞斯瑪建筑的重要元素。史蒂文·霍爾對芬蘭的自然光很是著迷,因其隨著季節(jié)和每日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于是他在設計博物館外墻和形式時就考慮到了光線,這讓該建筑的特征隨著光線的轉移而發(fā)生變化。同時,室內照明也相應地呈現出自然光的變化。
二、人類比例
史蒂文·霍爾曾說:“我對一棟建筑在雜志上發(fā)表的樣子不感興趣。我更感興趣的是置身其中時它會是什么樣子,走過它時會是什么感覺,以及在這座城市里它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出現和運行?!?/p>
奇亞斯瑪建筑尺寸基于人體比例,將165厘米的視線水平高度作為基準。該建筑的大部分尺寸設計,包括空間的高度和寬度、門與墻的關系,都是這個數字的黃金分割數倍數。
三、交叉與纏繞
奇亞斯瑪這個名字來自希臘語chiasma,意思是“交叉”。這個詞用于表達神經交叉和染色體纏繞的方式。交叉和纏繞是奇亞斯瑪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憑借大廳內那兩堵彼此相交的混凝土高墻就可見一斑了。樓梯和坡道也沿道蜿蜒盤旋,以便游客在不同樓層穿梭。
四、材料
(一)鋅
這棟建筑的弧形屋頂由含微量銅和鈦的鈍化鋅制成。
(二)鋁
奇亞斯瑪的垂直立面材料是鋁,能夠抵御赫爾辛基海洋性氣候的侵蝕,而光折射表層是通過手工打磨金屬而成的。
5.芬蘭國家美術館內部,圖片攝影:皮耶·米卡寧(Pirje Mykk?nen)
(三)銅
建筑的南立面和北立面均為紅色。這是由經酸化發(fā)紅的銅制作而成的。展館的門框和滑動門也使用同樣的材料。
(四)玻璃
奇亞斯瑪的窗戶面積共計3500平方米。朝向曼納海姆大道的大型弧形墻面和前門隔斷為雷格里特(Reglit)玻璃板制成,其最常用于工業(yè)建筑領域。為了避免讓玻璃板變綠,玻璃墻和展館窗戶上的氧化鐵被去除掉了,以此確保入射自然光的純凈度。
(五)混凝土
不同類型的果樹對光照、土壤環(huán)境、水分有著不同要求,所以選擇種植地的標準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在選擇種植地點時,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氣候環(huán)境、海拔高度、周圍污染源、土壤條件等綜合因素,盡可能避開環(huán)境污染較大的工廠區(qū)。結合地區(qū)種植制度和果樹生長要求,要選擇土壤耕作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排灌方便、地勢平坦、坡度小于5°的平原地作為種植地。
大廳中混凝土弧形墻是現場澆筑的,這是一項很有挑戰(zhàn)的工程,這道工序贏得了1997年的“年度混凝土結構獎”。墻面清晰的紋理源自建筑模板的水平壓印。奇亞斯瑪的地板由混凝土制成,顏色為近似黑色的深灰色。這棟建筑總共使用了7000立方米的混凝土。
(六)灰泥
展館墻壁和天花板均由手工抹灰的方式制作而成,這種方式讓墻壁和天花板在光線下呈現出一種充滿活力的質感。
(七)膠合板
奇亞斯瑪建筑內部使用了黃、紅、黑和白色的膠合板。奇亞斯瑪劇院的膠合板墻壁被漆成龐貝紅,而大廳的墻壁和大門則采用黃色膠合板。
(八)水
奇亞斯瑪建筑兩側都有水池,由一條水瀑相連,該水瀑與穿過大樓的通道并排而行。
1939年,由于缺乏當代藝術的展覽空間和高昂的展覽組織成本,特此成立了當代藝術協(xié)會(Contemporary Art Society)。該協(xié)會在藝術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
1961年,第一屆ARS展覽由當代藝術協(xié)會和芬蘭美術學院(Finnish Academy of Arts)合作舉辦。
1965年,芬蘭國家藝術委員會(State Art Commission)發(fā)布了一份關于中央博物館的聲明,設想館址地點位于碟略灣(T??l?nlahti)地區(qū)。該計劃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
1975年,該國首次表態(tài)支持建立一所當代藝術博物館。國家藝術委員會在其運營計劃中表示,迫切需要成立一個當代藝術中心,以彌補赫爾辛基市中心展覽空間的不足。
1986年,年輕的藝術史學家、藝術史學生、評論家和藝術家共同成立了波卡納協(xié)會(Porkkana Association),該協(xié)會開展了切實的自發(fā)性行為,以推動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成立。
1988年,中央美術館委員會(Commission for a Central Art Museum)發(fā)布了一份關于建立國家美術館的報告。該報告包括一項關于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法案及法令和當代藝術博物館開放日期的提案。該法案及法令在1990年的國家預算草案中獲得通過。
1989年,在赫爾辛基市和芬蘭政府之間的一項土地交易中找到了資助建設當代藝術博物館的解決辦法。同時,專門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來起草博物館的建設計劃。
1990年9月1日,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始運作。最初設在小學街(Kans a koulukatu)的臨時場所,從1991年5月起,轉移到已翻新的阿黛濃美術館內。
1992年秋天,舉辦了一場關于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建筑設計競賽。
6. Kaija Kiuru,《逝去的生命》,2014,維胡里藝術收藏,圖片攝影:芬蘭國家美術館
7.瑪利亞·維卡拉(Maaria Wirkkala),《找到精神上的聯(lián)系》,維胡里藝術收藏,圖片攝影:勞諾·特拉斯凱林(Rauno Tr?skelin)
9.Rugile Barzdziukaite、Vaiva Grainyte、Lina Lapelyt,《太陽與海洋(碼頭)》,2019 ? Artists 圖片攝影:安德烈·瓦西連科(Andrej Vasilenko)
1993年,在516份參賽作品中,選中了美國建筑師史蒂文·霍爾(Steven Holl)的“交叉”設計方案。
1996年,開始在曼納海姆大道修建奇亞斯瑪。
1998年5月舉行了奇亞斯瑪開館儀式,而僅在開幕式當周周末,美術館就吸引了3萬名游客。
2011年,到訪奇亞斯瑪的游客總數超過300萬。
2019年是創(chuàng)造記錄的一年,游客人數達到378509人。
2020-21年,遭遇新冠病毒大流行。2021年奇亞斯瑪關閉以進行翻新整修。
ARS22(展覽時間:2022年4月8日—10月16日)
ARS22致力于用藝術創(chuàng)建一個共通的世界。藝術能審視社會,可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我們共同的世界。ARS22重點展出的作品探索了個人和群體的日常生活和夢想,并對我們與世界、自然、歷史、精神、技術之間的關系進行提問。
展覽為相遇和互動提供場所。同時,它還提醒我們,個性最終總是基于共同的生活條件而建立。這些藝術品講述的故事既有趣又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現實。為我們提供了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看待問題的機會,同時也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當代藝術的最新趨勢和歷史作品在此交匯
ARS22最初源于1961年推出的一系列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覽中的第十屆展覽。幾十年來,ARS展覽一直向公眾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趨勢。
ARS22將展示當今最引人注目的藝術家和藝術。展覽將占據奇亞斯瑪大樓的所有樓層,全面展示國際當代藝術的最新趨勢。它還包括專門為ARS22設計的新藝術品。
此外,由于奇亞斯瑪劇院和展館都將展出表演作品,因此參觀者還有機會看到現場藝術。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ARS22將成為該系列中第一次重點展出過去幾十年間的重要作品的展覽。它們將根據作品的主題講述其代表的歷史背景,講述ARS展覽的悠久歷史。這些重點展出的標志性作品一部分來自奇亞斯瑪自己的收藏,還有一部分是從芬蘭收藏家和國際收藏家處借來的。
2022年秋季,立陶宛沉浸式歌劇《太陽與海(碼頭)》[()]將在電纜廠(Cable Factory)大廳內上演,屆時會將展覽掀起新的高潮。該作品曾在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得金獅獎,在ARS22展覽期間將與赫爾辛基藝術節(jié)合作舉辦此次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