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館 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shù)館
內(nèi)容提要:1995年,徐州博物館發(fā)掘了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洞山村后樓山M5。該墓屬于西漢中小型墓葬,為石坑豎穴洞室墓。墓葬保存完整,出土較多隨葬品,包括陶、金、銅、鐵、玉、琉璃器等79件(組),其中金帶扣、玉枕、玉面罩較為珍貴。推測該墓為北洞山西漢楚王墓的陪葬墓,墓主人身份為貴族,屬于劉氏宗親,時代為西漢早期偏晚。
后樓山位于徐州市區(qū)北部的京杭大運河北岸,屬于銅山區(qū)茅村鎮(zhèn)洞山村,為一低矮的石灰?guī)r小丘,海拔51.7米,其南為北洞山,東南為桓山。從1991年至2006年,徐州博物館在此已陸續(xù)發(fā)掘、清理墓葬10座。后樓山M5(簡稱M5)位于后樓山南坡東北部(圖一、圖二),于1995年10月中旬開始發(fā)掘,月底結(jié)束。
圖二// 后樓山西漢墓群墓葬分布示意圖
該墓為石坑豎穴洞室墓,正南北向。豎穴(墓道)呈長方形,上下為豎井式。上口南北長3.40、東西寬2.30米。豎穴(墓道)深7米,內(nèi)填以紅黏土,較純凈,且經(jīng)夯打。夯層不太明顯,上半部較硬,下半部較松軟,厚約0.20米。豎穴填土內(nèi)置有封石板兩層,每層五塊,每塊長2.20、寬0.62、厚0.24米左右。石板鑿制規(guī)整,長方形,東西向放置,南北向排列。其中第一層石板距墓口3.40米,第二層石板距墓口5.15米。豎穴下部略內(nèi)收,底面不平整,其南側(cè)較高,北側(cè)呈坡狀漸低,至北部距洞室口1米處呈水平。為使豎穴底部保持平整,低處墊以碎石子和泥土。
洞室位于豎穴北壁下,長方形,南北長3.48、東西寬1.61、高1.76米。墓室有門,門框?qū)?.78米。門框四周刻有凹槽,左、右寬5厘米,上、下寬3厘米,以長方形封門石板嵌入凹槽里。封門石板有東、西兩塊,其寬、高、厚分別為 0.82、1.70、0.19米和 0.86、1.70、0.17米。其中東封門石板中間斷裂。洞室平頂,四壁較規(guī)整,其底面高于豎穴底面2厘米。門西北側(cè)上方塌落一角,致使較多填土涌入洞室。門口積土厚0.40~0.60米,向內(nèi)漸淺。
該墓未經(jīng)盜擾,為單人葬,墓主頭南向。棺具置于洞室中部偏東側(cè),其內(nèi)置有玉枕、玉面罩、玉璜、琉璃璧、金帶扣、鐵劍等。洞室南側(cè)放置男女侍俑、騎馬俑及馬俑等,其中有一部分馬腿、馬頭置于洞室門外豎穴內(nèi)碎石土中,較散亂。陶器分為兩組,一組緊靠北壁放置,有鼎、壺、鈁、繭形壺、鐎盉、罐等,陶器前有較多獸骨。另外該處還出有銅鏡及印章。另一組陶器置于西壁偏南處,有鼎、盒、壺、鈁、倉、灶、井、磨等,灶下有雞骨發(fā)現(xiàn)(圖三)。
圖三// M5平、剖面圖
該墓隨葬品較多,出土陶、金、銅、鐵、玉、琉璃器等計79件(組)。
1.陶器
65件(組),灰陶質(zhì)。有鼎、盒、壺、鈁、繭形壺、鐎盉、罐、盤、盤托、匜、盆、勺、倉、灶、井、磨、陶俑等。
鼎 8件?;∶婊蚯蛎嫘紊w。子母口,長方形豎耳外撇,腹微鼓,圜底,三蹄足。按蓋上有無鈕分為A、B兩型。
A型 蓋上無鈕。按腹底平、圜可分為兩個亞型。
Aa型 4件。底較平,器身較扁。M5︰36,器蓋上繪紅色弦紋一道,還有紅色云紋已漫漶不清;鼎身腹部中間和近口沿處亦各繪一道紅色弦紋,其間飾有紅色云氣紋;近底部飾有凹弦紋一道;耳部繪紅色輪廓線??趶?8.6、最大腹徑21.2、通高18.4厘米(圖四︰1)。
Ab型 2件。圜底較陡,比A型略小。M5︰31,腹部繪紅色弦紋一道,其余紋飾已漫漶不清??趶?9.5、腹徑19.2、通高16.5厘米(圖四︰2)。
B型 2件。蓋上有3個塔狀鈕,圜底較圓。M5︰13,蓋上部和腹下部各飾一道很細的弦紋;腹中部飾一道凸弦紋,凸弦紋之上和口沿之下繪紅色和白色弦紋各一道,其間繪白色云紋。口徑18.4、最大腹徑19、通高17厘米(圖四︰3;彩插一︰1)。
1.鼎(M5∶13)
盒 4件。蓋與身子母相合。盒身弧腹內(nèi)收,矮圈足有折棱。蓋作覆缽形,口沿微內(nèi)斂。M5︰34,蓋及盒身部各飾一組涂以紅色的雙道凹弦紋,并各繪一道黑色弦紋。捉手涂朱,蓋頂原有紅色紋飾已漫漶不清。盒身口徑19、最大腹徑19.2、底徑9.2、通高13.8厘米(圖四︰4;彩插一︰2)。
2.盒(M5∶34)
壺 7件。按腹部有無系分為兩型。
A型 腹部無系。按足部圈足真假及有無折棱又可分為三個亞型。
Aa型 2件。假圈足。侈口,平沿,頸較短粗,鼓腹,平底。蓋作弧面形。M5︰49,頸下部飾兩道三線凹弦紋,腹部和近足部共飾四道凹弦紋。表面以白色為地,頸部繪紅色倒三角紋,以雪青色繪弦紋和蕉葉紋、云紋。腹中部繪紅色弦紋和雪青色云氣紋。圈足部繪紅色弦紋。蓋頂繪紅色弦紋和云氣紋。蓋內(nèi)口上有一道凸棱。口徑12、最大腹徑21.2、足徑13.6、通高29厘米(圖四︰5)。
Ab型 1件。圈足。M5︰2,侈口,平沿,頸較細長,鼓腹。有蓋,面較平,蓋沿有折。從頸下部到腹下部有五組雙道紅色凹弦紋。器表以白色繪五道弦紋。頸部繪白色倒三角紋和紅色蕉葉紋、云紋。腹中部繪紅色弦紋。蓋頂繪紅色弦紋和云氣紋。圈足遍施紅彩。口徑11、最大腹徑21.2、足徑13.2、通高29.4厘米(圖四︰6)。
Ac型 2件。圈足有折棱。較大,侈口,平沿,沿下有折棱,長頸,圓鼓腹。蓋作弧面形,較平。M5︰20,從肩部至腹下飾五組雙道凹弦紋,一組三道凹弦紋,上施紅彩。在前四組凹弦紋上或下還有白色弦紋四道。頸部繪白色倒三角紋,三角紋內(nèi)繪紅色蕉葉紋。其間繪白色云紋。腹部繪紅色弦紋,已漫漶不清。蓋內(nèi)和口頸內(nèi)施紅彩??趶?4.8、最 大 腹 徑 31.2、足 徑 18.8、通 高 41.4厘 米(圖四︰7)。
B型 2件。腹兩側(cè)有系。平沿,侈口,細頸,鼓腹,圈足。蓋作弧面形。M5︰33,器表從上到下繪八道紅色弦紋,腹中部繪紅色弦紋。頸部紋飾漫漶不清。蓋內(nèi)和口頸內(nèi)施紅彩。口徑11.9、最大腹徑21.6、足徑 12.7、通高 32.2厘米(圖四︰8;彩插一︰3)。
3.壺(M5∶33)
鈁 2件。侈口,鼓腹,圈足。蓋作盝頂形。M5︰16,彩繪多已剝落,僅可看出頸部以紅、白兩色繪弦紋和蕉葉紋、弦紋及云紋,腹部以紅、白、淡青三色繪多道弦紋,兩腹中間以紅白兩色繪飾對稱的兩個鋪首銜環(huán),圈足繪弦紋。蓋內(nèi)和口內(nèi)涂朱。口邊長12.4、腹徑20.6、足邊長13.6、通高40.4厘米(圖四︰9;彩插一︰4)。
4.鈁(M5∶16)
圖四// M5出土陶器(一)
繭形壺 4件。蓋與身子母相合,腹為繭形,圈足。按大小可分為兩型。
A型 2件。較大。M5︰8,蓋作弧面形,靠沿飾凹弦紋一道??谘叵聝A,頸短粗,中間有一明顯凸棱,腹部豐滿勻稱,上飾八組雙道凹弦紋。足部中間有一明顯凸棱。蓋頂和器身彩繪紋飾已脫落,可看出每組凹弦紋旁邊繪白色弦紋一道。蓋內(nèi)和口內(nèi)皆涂朱??趶?2.6、腹寬32、通高30厘米(圖五︰1)。
B型 2件。較小。M5︰3,蓋作弧面形??谘叵聝A,頸較細長,中間有一明顯凸棱,腹部弧度略小,上飾八組雙道凹弦紋。足部中間亦有一明顯凸棱。彩繪紋飾已脫落。口徑7、腹寬20.6、通高20.4厘米(圖五︰2;彩插一︰5)。
5.繭形壺(M5∶3)
罐 5件。按有無蓋分為兩型。
A型 4件。無蓋。斂口,鼓腹,下部斜直,平底。M5︰4,肩下飾一道凸弦紋。彩繪已不清晰,但可看出紅、白色弦紋,肩部應(yīng)為云紋??趶?.1、腹徑 17.8、底徑 9.4、通高 16.2厘米(圖五︰3;彩插一︰6)。
6.罐(M5∶4)
B型 1件。有蓋。斂口,鼓腹,下部渾圓,圜底稍平。M5︰46,腹中飾一道凸弦紋。彩繪已不清晰,但可看出紅、白色弦紋,腹上和蓋頂繪云紋??趶?、最 大 腹 徑 14.4、底 徑 5.2、通 高 10.9 厘 米(圖五︰4)。
盤 2件。敞口,寬平沿,折腹,平底。M5︰17,沿上繪紅色弦紋兩道,口內(nèi)以紅、白色繪弦紋和云紋,盤內(nèi)涂朱。盤外腹部繪紅、白色弦紋??趶?5.2、底徑12.8、高6厘米(圖五︰5)。
盤托 1件。M5︰50,器形如豆,上口和底座皆成喇叭形,中部呈細腰狀,內(nèi)中空,上下相通。腰中部有兩道凸棱,凸棱間施紅彩。底部飾兩道凹弦紋,并以白色勾輪廓,施以淡青色,周圍繪成相連的4個扇形,間隔處涂朱。口徑10.8、底徑12.2、高13.2厘米(圖五︰6)。
盆 1件。M5︰42,微斂口,口沿內(nèi)側(cè)稍凹,方唇,腹微鼓,平底。腹部飾三道很細的弦紋??趶?5.7、底徑8、高7.4厘米(圖五︰7)。
鐎盉 1件。M5︰22,殘缺。扳手和足缺失。有蓋,弧面較平。獸形流。淺頸,鼓腹,腹部飾兩道很細的凹弦紋?;⌒蔚?,較平??趶?.5、最大腹徑11、殘高7.5厘米(圖五:8)。
匜 1件。M5︰19,身作抹角長方形,后端口沿內(nèi)凹??谘叵?厘米處內(nèi)收,形成折棱,下腹部弧形。底部亦為抹角長方形,平底微內(nèi)凹。流為長方形,口微外撇,下端有弧度??谘貎?nèi)以紅、白色繪弦紋三道,腹內(nèi)涂朱,底部繪紅、白色弦紋和云紋;外部繪紅、白色弦紋。通長25.7、流長6.4、寬21.7、高7.8厘米(圖五︰9;彩插二︰1)。
1.匜(M5∶19)
勺 1件。M5︰43,勺頭呈鏟形,前圓后方,弧形底。勺頭內(nèi)涂朱。長柄,柄上面平直底面弧圓,上面繪紅、白色輪廓線,線內(nèi)繪紅色菱形圖案。勺頭長 5.7、寬 10.8、柄長 10.6、通高 14厘米(圖五︰10)。
圖五// M5出土陶器(二)
倉 1件。M5︰41,圓桶形,上粗下細。由頂蓋和身兩部分組成,子母相扣。蓋近圓錐形,四面坡頂,頂端有一橫脊,檐伸出倉身外。身中部有門,門框凸出,右門框上下有兩個孔眼,應(yīng)為門樞。左右門框上有插銷設(shè)置。平底,周身有伸出平臺。在正面門上方,兩側(cè)面及后面各繪一組淡青色斗拱,柱身則涂以紅色。正面還繪有紅色階梯,從底部連續(xù)到門左側(cè)下。蓋檐直徑25.8、身底徑17.6、通高30.8厘米(圖六︰1;彩插二︰2)。
2.倉(M5∶41)
灶 1件。M5︰25,灶體為長方形。灶門為拱形,前有凸出的地臺,地臺兩側(cè)各有一高出的平臺,其外側(cè)有長方形洞孔并外敞。灶上設(shè)兩個圓形火眼,前置釜、甑一套,后置一釜。釜口微斂,鼓腹,平底,肩部飾兩耳,口徑分別為6、5.4厘米。甑為寬平沿,敞口,斜直腹,平底,上有圓形篦孔,口徑10.8厘米。灶體內(nèi)部兩火眼間有一道隔墻,上有長方形孔道使前后相通。灶后端設(shè)曲尺形擋火墻和曲尺柱形煙囪,頂為四面坡形,四面設(shè)有出煙孔。灶體輪廓皆用紅色涂飾,白色線條勾勒。通長 39.6、通寬13.4、通高 19.4厘米(圖六︰2;彩插二︰3)。
3.灶(M5∶25)
井 1件。M5︰24,筒狀,上細下粗,至底部略內(nèi)收,平底。微斂口,寬平沿。沿下飾兩道凸弦紋,邊緣涂朱。其下刻劃多道弦紋,不連貫??趶?0、底徑13、高20厘米(圖六︰3;彩插二︰4)。
4.井(M5∶24)
瓶 1件。M5︰44,很小,應(yīng)為井中的汲水瓶。侈口,沿下斜,束頸,鼓腹,平底。腹部飾一道凹弦紋,其上又以紅色繪弦紋??趦?nèi)、口沿及頸部皆涂朱??趶?2.1、最大腹徑 6.2、底徑 2.2、高 6.4厘米(圖六︰4)。
磨 1件。M5︰47,磨臺基本呈正方形,平沿,沿下內(nèi)收。臺內(nèi)底稍內(nèi)凹,中心置兩扇圓形磨盤,上下相扣。上盤設(shè)漏斗,內(nèi)有隔梁,梁側(cè)各有一孔透底,當為投谷處。盤面略有弧度,側(cè)面稍外撇,亦有一孔,應(yīng)為插拐處,其底部內(nèi)凹呈弧形,中間有一不透頂?shù)目?。下盤面呈弧形,中有一孔,不透底,底部內(nèi)凹。磨臺下為兩對稱形支架,由上、下兩道橫梁及中間三個蹄形支柱組成。橫梁中有折棱一道,上涂紅彩。磨臺平沿內(nèi)外邊沿皆施紅彩,并以白色勾輪廓線。臺長19.7、寬19.4、磨盤高3.6、支架高 6.8、通高 12.5厘米(圖六︰5;彩插二︰5)。
5.磨(M5∶47)
陶俑 23件(組)?;姨召|(zhì)。包括男、女侍俑,騎馬俑、馬俑。
男侍俑 3件。形制相同。站立,雙手攏于腹前。臉呈倒三角形,稍顯圓潤,頭發(fā)后攏,戴幘。著交領(lǐng)右衽長衣,長及腳部。右肋下有一圓形透孔。M5︰62,高19.6厘米(圖六︰6;彩插三︰1)。
1.男侍俑正面、側(cè)面、背面(M5∶62)
女侍俑 10件。形制相同。站立,雙手攏于腹前。臉呈倒三角形,頭發(fā)后挽,結(jié)垂髻,有兩綹散垂于背后,發(fā)涂黑色。著交領(lǐng)右衽長衣,長及腳面。M5︰65,高17.2厘米(圖六︰7;彩插三︰2)。
2.女侍俑正面、側(cè)面、背面(M5∶65)
騎馬俑和馬俑皆采用分件模制再組合的方法。騎馬俑又由騎俑和馬俑組合而成。騎俑部件分為上半身、手和小腿,馬俑部件分為馬頭、馬身及前、后馬腿四部分。出土時皆散放,并未粘合。
騎馬俑 4組。包括4件男騎俑和4件馬俑,規(guī)格、造型一樣。其中2件騎俑左肋下有孔,應(yīng)為插帶兵器之用。騎俑上身挺直坐于馬上,小臂直伸作牽拉狀,兩腿貼于馬腹兩側(cè)。臉長方形,五官不清。戴幘,著雙重交領(lǐng)右衽長衣,衣遍施紅彩。坐高9.5厘米。馬俑表現(xiàn)得較為肥壯有力,馬腰上騎坐位凸制出馬鞍形狀及騎俑大腿部分,以便與分制的小腿部分結(jié)合。馬鞍遍施紅彩,腹部亦用紅色繪出腹帶,馬頭用紅、白色繪出頰帶、項帶等。M5︰75,馬高18.2、通高23.3厘米(圖六︰8;彩插二︰6)。
6.騎馬俑(M5∶75)
馬俑 6件。M5︰56,除馬腰部位沒有馬鞍和人的大腿部外,又用紅色繪出攀胸,其他皆同騎馬俑組中的馬俑(圖六︰9)。
圖六// M5出土陶器(三)
2.金器
1組。為金帶扣。
金帶扣 1組2件。紋飾、大小相同,形象方向相對。純金鑄造,其中一帶板邊側(cè)有橢圓形扣眼,缺舌扣。長方形,內(nèi)面為素面,正面邊框為兩周凸起的麥穗紋,邊框內(nèi)飾3只首尾相連的羊。羊頭部高昂,前腿一屈肘前伸、一反屈平臥,整個身體弓起上伸呈拿大頂之勢倒立。其中一只羊后腿屈肘下垂,與羊嘴相貼;另兩只羊后腿一朝前平伸,反搭在前一只羊的腹上,一下伸反貼于前一只羊的腹前,而羊的嘴部就貼在腿彎里。工藝上采用鏤空鑄造,用淺浮雕和陰線刻的形式表現(xiàn)羊的頭、五官、四肢、毛發(fā)等,形象細膩寫實,造型夸張變形,做工精美,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M5︰26,長8.15、寬 4.40、厚 0.50厘米,重109克(圖七;彩插四︰1)。
圖七// M5出土金帶扣(M5︰26)
1.金帶扣正面(M5∶26)
3.銅器
3件。有鏡、印、環(huán)等。
鏡 1件。M5︰18,殘,銹蝕嚴重。圓形,三弦鈕,圓鈕座,素卷沿。主紋為蟠螭紋,間有4個乳釘紋,底紋為雷紋。主紋外為一周內(nèi)向連弧紋。直徑12.7厘米(圖八︰1)。
印 1件。M5︰23,雙面印。正方形,側(cè)面有一個橢圓形的對穿孔。表面鎏金,部分剝落。雙面陰刻篆體印文,分別為“劉娙”和“南陽夫人”。邊長 1.6、厚 0.4厘米。穿孔徑0.4、0.2厘米(圖八︰2;彩插四︰2)。
圖八// M5出土金屬器
2.銅印(M5∶23)
環(huán) 1件。M5︰38,銹蝕殘缺。外徑4.2、粗0.5厘米(圖九︰2)。
4.鐵器
5件。有劍、釜、勺、鐵削、夯等。
劍 1件。M5︰52,毀壞、銹蝕嚴重。總體較長,身呈柳葉形,中脊微隆起,截面扁菱形。莖靠劍格粗,靠劍首處細。菱形格和圓形首皆為銅質(zhì)。總長約125、身長96厘米(圖九︰1)。
釜 1件。M5︰54,銹蝕嚴重。斂口,鼓腹,平底。腹兩側(cè)有弦狀鈕,銜環(huán)??趶?7.8、底徑8.8、高22厘米(圖九︰3)。
勺 1件。M5︰55,勺頭呈鏟形。柄為柱形,上粗下細,中空,內(nèi)殘存朽木。勺頭長10.6、寬11.4、高15.4、柄長9.8厘米(圖九︰4)。
夯 1件。M5︰79,填土中發(fā)現(xiàn)。呈圓柱形,中空,直口,平底??趶?8.3、底徑 8.3、壁厚 0.35、高6.2厘米(圖九︰5)。
圖九// M5出土金屬器拓片
5.玉器、琉璃器
5件。有玉面罩、枕、璜,琉璃璧等。
玉面罩 1件。M5︰29,由56片玉片組成。玉片為青玉質(zhì),但被沁成灰白色。玉片大小、形狀不一,有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彎月形、橄欖形等,多按面部特征隨形而制。如額頭用長方形、眉毛用彎月形、眼睛用圓形、鼻翼用紡錘形、鼻頭用橢圓形上面還有兩鼻孔、臉頰用半圓形等,其邊緣皆鉆有數(shù)量不等的小孔,用以綴連。通長22.5、寬24.5厘米(圖一〇︰1;彩插四︰3)。
3.玉面罩(M5∶29)
玉枕 1件。M5︰30,原應(yīng)為長方形,木胎,表面髹紅漆并鑲貼玉飾,現(xiàn)木胎已朽,僅存玉飾。包括玉龍飾2、玉環(huán)1、三角形玉片10件,皆為青玉質(zhì)。玉龍飾應(yīng)置于枕的正面和頂面,整體呈長方形,鏤雕,由兩條首尾相連的龍組成。龍首位于兩端,呈臥姿,一昂首張口,一曲頸回首,身體相連向上弓起呈“n”形,腹下有卷曲的足。龍的頭頸和身體邊緣用陰刻線條裝飾,身體上飾谷紋。玉龍飾2件。M5︰30-1,長17.4、寬8厘米(圖一〇︰2);M5︰30-2,長17.6寬、8.8厘米(圖一〇︰3)。玉環(huán)(M5︰30-3)應(yīng)置于枕的后面,上飾谷紋,其外緣上刻有字“百一十四□”或“百六廿四□”,有待進一步識別。直徑7.3、孔徑3.2、厚0.5厘米(圖一〇︰4)。三角形玉片(M5︰30-4)應(yīng)置于枕的兩側(cè),呈等腰三角形,無紋飾,每側(cè)五片,各組成一梯形,玉片底邊長2.2~2.9、高 4.1~4.3厘米。復原后的玉枕長18、寬9.2、高8.4厘米(彩插四︰4)。
4.玉枕、玉枕展開(M5∶30)
玉璜 2件。青玉質(zhì),素面,表面光潤。其兩端較寬,中間稍窄。中間邊緣處有一穿孔,單面鉆。兩件皆長17.2、厚0.4厘米。M5︰27,兩端各寬4.2、5、中間寬3.5、正面孔徑0.2厘米(圖一〇︰5)。M5︰28,兩端各寬 4.7、4.8、中間寬 3.7、正面孔徑0.1厘米(圖一〇︰6)。
琉璃璧 1件。M5︰53,侵蝕嚴重。表面較光潤,上飾乳釘紋,邊緣一周無紋飾。直徑 17.5、好徑5、厚0.4厘米(圖一〇︰7)。
圖一〇// M5出土器物
后樓山南距北洞山西漢楚王墓[1]所在的北洞山100余米。迄今為止,該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西漢墓葬10多座,徐州博物館發(fā)掘清理有10座(其中M1[2]和M8[3]簡報已發(fā)),多數(shù)被盜擾,少數(shù)完整。這些墓葬為徐州較常見的西漢時期中小型墓葬,皆屬于石坑豎穴洞室墓,墓葬的形制、大小、規(guī)格相似。M1、M2出土有玉枕、玉面罩,M4出土有銀縷玉衣,M5出土有玉枕、玉面罩、金帶扣、陶侍俑和騎馬俑等珍貴或高規(guī)格文物,另外后樓山還發(fā)現(xiàn)過葬有人俑和馬俑的俑坑和車馬器坑,這些皆說明后樓山墓主的身份、地位都較高。調(diào)查得悉20世紀70年代后樓山有一座被炸毀的西漢墓曾出土一枚銅印章,印文為“劉敞”[4],而 M5 出土的印章一面印文為“劉娙”,說明后樓山墓主多為劉姓或與劉姓有關(guān),后樓山為劉氏家族墓地,且為北洞山西漢楚王陵的陪葬墓應(yīng)無疑義。該墓出土了“劉娙”印章,說明印章的主人“劉娙”身屬劉氏宗室,有可能即為墓主人,但墓主人也可能另有其人。一般來講,墓主人的印章應(yīng)該隨葬在其身體附近比較合理,但該枚印章出土的位置并不在棺槨范圍內(nèi),而是和棺外的一組陶器放在了一處。另外墓主人身旁隨葬有鐵劍,也說明墓主人的性別可能為男性。印章的主人名“娙”,“娙”字明顯為女性用名,“南陽夫人”則可能是其封號,兩面的印文都顯示印章的主人為女性?!皾h代,漢后宮中君主的貴妾,侯臣的嫡妻,統(tǒng)治階層對婦女的封號,西域國國君的配偶,社會上對已婚婦女的尊稱,少見的名字用法,都可使用‘夫人’”一詞[5]。印章主人“劉娙”作為劉氏宗室成員,并被封為“南陽夫人”,地位尊貴,其有可能是侯臣的嫡妻。假如印章的主人不是墓主人的話,墓主人以諸侯王的侯臣同時兼具劉氏宗室親屬的身份陪葬,并把其嫡妻“劉娙”的印章隨葬在墓中也算是合理的做法。因此,該墓的主人也有可能是“劉娙”的丈夫,而且可能性更大。關(guān)于北洞山西漢楚王墓的墓主,學界多認為是西漢楚國第四代楚王劉禮或第五代楚王劉道,劉禮在位時間為景帝四年至景帝六年(公元前153—公元前151年),劉道在位時間為景帝七年至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50—公元前129年)。后樓山墓群出土的隨葬品如組合陶器、小陶俑、三弦鈕銅鏡等皆具有西漢早期的特征,該墓出土的陶器如鼎、盒、壺、繭形壺及小陶俑等多與M1相近,但陶鈁(底在腹與圈足的交界處)比M1出土的陶鈁(底在圈足的中間)時間要晚些,結(jié)合其墓葬形制,該墓葬的時代應(yīng)定于西漢早期偏晚。
(附記:參加發(fā)掘的人員有耿建軍、孟強、李祥、張傳齡;線圖由李祥、孟強、原豐、周光祥、陳釗繪制;拓片由張亞制作;照片由陳釗、田芝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