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湧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北宋末南宋初的詞人萬俟詠所作《長相思·雨》,明明是寫雨聽雨,卻不著一個“雨”字,極盡含蓄蘊藉、深沉委婉之致。
萬俟詠,詞學(xué)柳永,字雅言,自號詞隱,其著甚豐,著有《大聲集》5卷,《大聲集》還是周邦彥為其取名,并為其作序。只可惜“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多已失傳,《宋金元人詞》僅輯得其詞27首。
從江習(xí)高速傅家下道,車行駛在彎彎繞繞的山路上,我還在回想昨夜讀的這首詞,感懷著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留存和散佚,誰能想到,一下車,我就猛地撞進了歷史中,撞進了古詩詞的意境中。
第一次聽說會龍莊,還是2014年《重慶民居》一書出版時。該書的作者重慶歷史文化研究學(xué)者何智亞送了我一本珍貴的簽名本,從他的口中得知“在重慶民間現(xiàn)存莊園大院中,會龍莊堪稱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偉、建造也極有特色的一座典型清代地主莊園”,這座“西南第一莊”能用“宏偉”二字來形容嗎?嚴(yán)謹(jǐn)?shù)膶W(xué)者用了一個逗趣的說法:那里如果有一個丫鬟,她的工作就是負(fù)責(zé)早上打開所有的門窗通風(fēng)透氣,等做完這一切,暮光漸淡,又到了該關(guān)門關(guān)窗的時候了……
等關(guān)完門窗,天又亮了……
據(jù)考證,這座莊園曾有328根石柱、20多個天井、16座院落、202間房屋、308道門、899個窗戶,建筑面積達到5300平方米。嗯,一個人一刻也不停歇,每一分鐘就得或開或關(guān)1.67扇門窗。
即便經(jīng)過歲月的顛簸,現(xiàn)在莊園還留存著14個天井、10座院落、近50間房屋。
據(jù)何智亞等專家考證,會龍莊由王氏家族從嘉慶七年(1802年)始建,到民國27年(1938年)部分重建,歷經(jīng)136個年頭,先后由六代人不斷修繕、維修和擴建、重建而成。這座古宅起初以北定宮來命名,總花費95萬兩白銀,折合成人民幣約6.3億元。
盡管專家有所定論,但民間卻罔顧時間和地理,仍然有著各種浪漫與迷霧交織的傳說,有人說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所修,是他躲避明成祖朱棣追殺的隱身之處;有人說是吳三桂奉旨西征途中,經(jīng)過四面山見風(fēng)水甚佳,又恐叛清不成而留后路所修;也有人說是大貪官和珅企圖逃離清廷,遠(yuǎn)走他鄉(xiāng)隱姓埋名所修;還有人說是王姓高官失職后向西逃離,帶家人所修……
從廢帝、貪官到逃犯,會龍莊的源流故事雖不能還原歷史的真面目,但這些傳說卻閃現(xiàn)了民間想象力的傳奇光譜。更值得慶幸的是,與重慶太多的和建文帝逃隱,只留下一個帶“龍”的地名的民間傳說所不同的是,會龍莊還在,它完好地存在,壯美地存在,霸氣地存在。
江津的鄧玉霞是我喜歡的一位作家,雖未見過面,但讀過她的一些文章。她寫道,“會龍莊總是下著雨……我三次到會龍莊,它都用時斷時續(xù)、縹縹緲緲的雨迎接我,細(xì)密如煙、如霧、如紗幔,我看著,竟在這紗幔里歡喜起來……”
看吧,青磚大瓦的老宅子也知道怎么去疼愛感性的文人。有雨,天是潤的,地是潤的,人的心也是潤的,這時候的大宅子就不再是高墻聳立的磚石混合物,而成了一個初戀的溫婉女子。那蒙蒙的細(xì)雨是她在拉拉衣角,輕咬嘴唇的小動作,是她欲語還休的眼神,任由你去揣摩她的心思。
文化記者馬拉多年前也曾來過會龍莊,他記道,“莊角碉樓后面林子里還有一塊四畝大的空地,是莊上家丁練兵場,家丁最多時達200多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一般土匪的圍攻根本無法撼動會龍莊?!?/p>
其實歷史正是由著很多不同命運的人來共同交織完成的,在會龍莊里,導(dǎo)游在激情澎湃地講解著,拋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卻給不出答案。
誰又能給出答案呢?是提供了巨額財富的王氏家族,還是湮滅在歷史塵煙中的眾多民間能工巧匠?沒有曾被改作村社糧庫和用作村小的那段客串時光,還能留下這50間房屋嗎?當(dāng)這里已經(jīng)成為4A級景區(qū)的時候,又有多少游客知道,江津民間古建守護者沈小東以及村黨支部書記陳作倫曾為保護它所付出的心血呢?
我踏入會龍莊的時候,天降下了蒙蒙細(xì)雨,愈往里走,雨絲愈密。這雨,千百年來都這樣飄落著,我順著雨絲往天上看,像是在溯時光逆行。
4A景區(qū)掛牌時是這場雨,改作小學(xué)時傳出郎朗讀書聲時是這場雨,土匪攻打莊園時是這場雨,莊園奠基時祭天拜地時也是這場雨。
再往前,沒了建筑物,這里是荒地、是山林,但歷史的片段仍然在閃回。我看見商賈馬幫在四面山中迤邐前行,我看見湖廣填川的人群在四處張望尋找落地生根之處,我看見金戈鐵馬的朝代更替。
一直往前,停在了南宋和北宋相交的那一刻,萬俟詠站在這一場雨中,一聲聲,一更更,夢難成,恨難平。
會龍莊長期隱沒在群山之中,萬俟詠也長期隱沒在故紙之中,夜讀萬俟詠,晨游會龍莊,在雨霧中,我就這樣與他們相逢。沒有“雨”字,卻寫盡了雨聲雨景,只留磚石,卻看穿了歷史煙云。
游人漸多,我躲身一隅,看那寬大的戲樓。
雨絲成了串珠,跳脫了青瓦的最后一次挽留,依序而下,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