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晴
當然,在上海,還有更多像徐阿婆一樣樸素的上海人,他們會在飯后聚在一起嘰嘰喳喳聊天;也會在買菜的時候,為了幾兩肉斤斤計較。
我家樓下住了一位上海阿婆,姓徐,她的兒子很少在家,平時家里就阿婆一個人?;蛟S是老人家興趣相投,徐阿婆和我的外婆頗有一點相見恨晚的味道,沒過多久,兩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每當外婆領我到小區(qū)里玩,總能在路上看到徐阿婆搖著大蒲扇,邁著小步悠悠地走過來,照例一句“吃過飯啦?” 然后便和外婆坐到樹蔭處的長凳下,興致勃勃地“嘎山湖” 起來。樹蔭猶如一道屏障,隔絕了外界的喧囂,長凳上的兩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用上海方言和紹興普通話,毫無障礙地交流著,一片歲月靜好的模樣。
徐阿婆是個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她知道哪里的東西物美價廉,什么時候小店打折,哪一家店的店主過秤實誠,甚至每次買菜回來的量,她都能拿捏得剛剛好。每當外婆分了一點老家的特產給徐阿婆的時候,總會拿回來一些小菜或者糕點,這些“回禮” 都是那么的精致養(yǎng)眼,一如阿婆精致的生活。
有時徐阿婆也會在節(jié)日里輕輕叩響我們家的門,笑瞇瞇地遞進來一碗湯圓;或者是在我外婆過生日的時候,送上一碗長壽面;又或者在大年初一的一大早上過來拜年,給我一個薄薄的紅包,紅包里不是普普通通的幾張“大團結”, 而是一些頗有寓意的零錢,真正是是禮輕情意重。
前些年徐阿婆生日,我們在她家終于見到了她那已經(jīng)開始上班的兒子。徐阿婆一邊滿含笑意地看著高高瘦瘦的兒子,圍著大紅圍裙在廚房里手忙腳亂地準備著菜;一邊又幸福地“數(shù)落”著兒子的笨手笨腳。在安排我們坐下之后,徐阿婆起身走向了廚房??粗且桓咭话[在磨砂玻璃門后的身影,聽著那“滋滋”的炒菜聲,我們的眼中氤氳起一幅溫暖動人的畫卷。
作為國際大都市,上海接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個階層的打工人,讓這座城市高速又高效地運轉著,他們體面精致,講著洋文、熟練運用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當然,在上海,還有更多的是像徐阿婆一樣樸素的上海人,他們會在飯后聚在一起嘰嘰喳喳聊天;也會在買菜的時候,為了幾兩肉斤斤計較;他們精明又精致;熱情卻有邊界感。他們心底那份由祖先在漁村辛勤勞作遺留下來的淳樸,依舊扎根在每一個上海人心中,溫暖而豁達。
一學就會:
用線性展開設計行文節(jié)奏,刻畫阿婆樸素形象
文章通過描寫徐阿婆的日常生活,來刻畫以徐阿婆為代表的上海阿婆的形象。徐阿婆的日常生活是雜亂的,是網(wǎng)狀的,作者將網(wǎng)狀的思考轉化為樹狀結構,線性展開給作者,從和徐阿婆的相遇,到逢年過節(jié)的互相問候,徐阿婆樸素的形象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