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豐
[摘?要]
音樂作為敘事及情感表達的載體,時常成為影視劇中豐富表達效果和增強表現(xiàn)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是影視藝術展現(xiàn)不可或缺的要素。電影《建軍大業(yè)》在不同的情節(jié)采用特色音樂加以烘托,不僅起到了渲染氣氛,增強表現(xiàn)力的效果,而且在對不同歷史情節(jié)的故事表述和所飽含的意蘊表達中起到烘托作用。因而,該部影片不僅故事感人、意義重要,而且讓觀眾能從多段背景音樂的演示中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革命斗爭的艱辛和革命者視死如歸的精神。背景音樂作為該部影片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段在意義表現(xiàn)和意蘊烘托值得解析和體會。
[關鍵詞]《建軍大業(yè)》;背景音樂;藝術意蘊;解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2)11-0190-03
電影《建軍大業(yè)》講述了1927年國民黨左派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被迫在江西南昌發(fā)動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建軍大業(yè)》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寧漢合流”兩個反動事件為背景,以周恩來、葉挺、劉伯承、朱德、賀龍等一批有志于完成孫中山先生遺愿,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夙愿的中國共產黨人排除黨內右傾投降主義的阻撓,用革命的熱情,反擊反革命的囂張,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軍隊奠定了實踐基礎,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的第一頁。影片最后以“三河壩戰(zhàn)役”作為結局,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堅決、勇敢和悲壯。也為影片末尾井岡山會師和之后毛澤東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根據(jù)地思想作了鋪墊。整部影片中刻畫了多個關鍵性歷史片段和歷史事實,并用不同風格的音樂作為描述的背景音樂,烘托了氣氛,表達了特定的情感。電影《建軍大業(yè)》是2017年由中影公司、八一電影制片廠等共同推出的一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的影片。由劉偉強執(zhí)導,一批新生代的國內青年演員擔任影片中的主要演員,成為本部影片又一個亮點,表現(xiàn)了當時武裝發(fā)動南昌起義的中國共產黨人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的人物形象。[1]《建軍大業(yè)》也是建國三部曲影片中一部,曾榮獲香港第37屆電影金像獎,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等榮譽。影片在敘事上嚴格按照歷史事件發(fā)生這一時間主線,再現(xiàn)一個個鮮活、逼真的歷史場景,并以特定的背景音樂來渲染,體現(xiàn)了該部影片濃厚的藝術意蘊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
一、史實描述和音樂呈現(xiàn)
影片《建軍大業(yè)》講述了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南昌發(fā)動武裝起義的整個過程。1927年,國民黨左派、時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宣布清黨,殘害國民黨中的共產黨員,并收繳上海工人糾察隊的武器。隨后不久,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wèi)背叛革命,大肆搜捕、殘害中國共產黨員,“寧漢合流”正式形成。此時,中國共產黨黨內以陳獨秀為書記的黨中央對國民黨反動面目認識不清,妄想與妥協(xié)來換取繼續(xù)國共合作,使得大批中國共產黨員遭到殺戮。其中由我黨早期工人階級領導人汪壽華,中國共產黨北方支部領導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傳播者之一李大釗等一大批中國共產黨員、進步青年被殺害或被捕入獄,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影片以描述這一南昌起義發(fā)動的歷史必然為“序曲”,引出了以周恩來等一批懷有愛國情懷、期盼國家統(tǒng)一的中國共產黨員,在外有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內受部分未看清國民黨反動真實面貌,害怕與之決裂會破壞革命運動的中國共產黨員的阻撓的前提下,毅然率兵東進,進駐國民黨駐兵空虛的南昌城,謀劃發(fā)動武裝起義,統(tǒng)一中國。1927年8月1日凌晨,起義提前開始,在周恩來、朱德、葉挺、賀龍、劉伯承等的指揮下,起義軍勢如破竹、順利消滅了南昌城的國民黨守軍,
把紅旗插上了南昌城頭。第一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力量從此誕生。南昌起義驚動了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他們開始聯(lián)手,汪精衛(wèi)派張發(fā)奎率兵由北南下準備進攻起義軍,蔣介石命令廣州政府主席李濟深派錢大鈞率領黃埔學校學生軍北上準備進攻起義。由于南昌起義部隊是孤軍作戰(zhàn),且即刻就有被包圍的危險,周恩來等決定起義軍放棄南昌,揮師南下,先占領潮汕,養(yǎng)精蓄銳,并借助碼頭可以接受共產國際的援助,準備再一次北伐統(tǒng)一中國。當起義軍來到廣東梅州境內的“三河壩”地區(qū),與錢大鈞率領的黃埔學生軍發(fā)生激烈交戰(zhàn),起義部隊遭到國民黨軍的重創(chuàng),撤出重圍后建制被打散,葉挺、賀龍、朱德等分別帶領部隊轉戰(zhàn)湖南、廣東,并與當?shù)剞r民武裝結合繼續(xù)開展革命斗爭。朱德率領的部隊來到湖南南部,后與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會師,成為后來中國工農紅軍的有生力量。
影片中多處戰(zhàn)斗場景描繪得真實和生動,尤其是起義部隊攻占南昌城內的制高點——藩臺衙門和三河壩戰(zhàn)役兩場戰(zhàn)斗,敵我雙方的激戰(zhàn)在畫面和聲音的配合下,給予觀眾視覺和心靈的震撼。影片拍攝中使用的聲、光、電技術和蒙太奇的結合使用,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科學技術在電影拍攝和制作中的運用使得電影藝術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除此之外,該影片還有一個刻畫人物和烘托場景的手段是運用特定的音樂來烘托。這里指出的音樂既有已有的音樂作品,還有為本部影片專門創(chuàng)作的音樂片段。這些音樂作為電影場景的背景音樂,包含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意蘊。
二、音樂烘托的敘事手法和意蘊表達
藝術作品是物態(tài)化的審美對象。藝術作品的審美過程是從藝術語言到藝術形象再到藝術意蘊逐步深入的過程。音樂藝術是表情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性、抒情性、表演性和形象性是她的藝術特點。而電影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之所以綜合,首先是指它的藝術語言的綜合性,即包括畫面、聲音和蒙太奇等電影語言[2],這是從傳統(tǒng)意義上說的。從現(xiàn)代意義上來講,各種科技手段在電影拍攝和后期制作中的運用,是科技與電影藝術語言的綜合。最后,不同風格的電影或者一部電影復雜曲折的情節(jié)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體驗綜合性的審美情感。所以,電影所能塑造的藝術形象也是綜合性的,自然所能體驗和感悟到的藝術意蘊存在不確定性和多層意義。當音樂藝術融入到電影所描述的情節(jié)當中,作為其背景音樂的時候,電影藝術的情節(jié)化和人物形象化特征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電影《建軍大業(yè)》中有6處背景音樂,音樂的風格主要表現(xiàn)為悲壯、緊張、喜悅三種特征。
(一)營造悲壯的情感氛圍
電影《建軍大業(yè)》中有兩個片段配以悲壯的音樂。第一個片段是杜月笙殺害汪壽華的那一幕以及之后杜月笙的弟子和國民黨反動派的軍隊鎮(zhèn)壓工人運動和愛國學生運動的場景。這一部分片段時間相對其他配樂片段是最長的一幕。這一段音樂是朱塞佩·威爾第創(chuàng)作的歌劇《游吟詩人》中吉普賽人的《鐵鉆合唱》。該樂曲的原意描繪吉普賽人歡樂的打造鐵器的場景,樂曲中鐵鉆的敲擊聲成為該樂曲形象化的表現(xiàn)。[3]而在本影片中引用這一段樂曲,所要表達的是對汪壽華和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犧牲的三百多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英雄行為進行謳歌和對國民黨反動派無比憤恨的一種情緒發(fā)泄。影片這一段音樂和血腥的鎮(zhèn)壓場面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悲壯之聲,“叮叮叮”的鐵鉆敲擊聲事實上是在表現(xiàn)這些被殘害、被鎮(zhèn)壓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工人、愛國學生的一種反抗的聲音。這段音樂的引用被音樂創(chuàng)作人命名為《黑日來臨》。
第二個片段是李大釗和其他北方支部的中國共產黨員被軍閥張作霖殺害的場景。這一段音樂時間不長,但是讓人感受到蕩氣回腸的意味。尤其是北方支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被軍閥活埋的那一段場景,看到這些熱血男兒發(fā)自內心憤恨的喊叫,這是一種革命尚未成功而身先死的不甘心的內心痛苦的喊叫,也是對軍閥暴行憤怒的喊叫。此時音樂的音響和人物的喊叫聲形成落差,音樂的音響蓋過了人物的喊叫聲,表現(xiàn)了對被殘害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一種崇敬,也是在用音樂為英雄送行。
(二)營造緊張的環(huán)境氛圍
電影《建軍大業(yè)》中描述形勢緊張的場景有多處,主要有“寧漢合流”之后全國白色恐怖,這一背景在影片中呈現(xiàn)了多處場景片段;南昌起義發(fā)動伊始;藩臺衙門久攻不克;錢大鈞部隊試探性進攻駐扎三河壩的朱德部隊等。這些場景所配的背景音樂時長很短,部分音樂也只是少量彈撥樂器零星演奏,而這些樂曲從音樂調性來看都是小調式音樂,所采用的和聲都為小調式和聲進行,以收攏性的音效、暗淡的音色來表現(xiàn)氣氛的緊張感和當時環(huán)境的危險感。例如,錢大鈞命令四連渡河試探性進攻朱德率領的起義部隊時,背景音樂僅用木琴的敲擊結合長號、圓號的長音吹奏來表現(xiàn)錢大鈞的詭計對三河壩守軍的威脅不斷逼近的場景。
(三)表現(xiàn)喜悅的場景氛圍
影片中表現(xiàn)喜悅的場景主要有兩處:第一處是南昌起義獲得勝利;第二處是朱德和毛澤東的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就這兩處場景配以的背景音樂來看,第一處的音樂時長較短,在情景中主要以起義軍的歡呼聲為主,音樂的音響環(huán)繞其中。音樂的旋律呈現(xiàn)波浪型,旋律線較長,目的在于表達沖破黑暗、走向勝利的情感。旋律走向的表現(xiàn)形式是對南昌起義從策劃到實施所經歷的千難萬險,終于取得了確定性的勝利,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的情感渲染。此處所形容的喜悅場景更貼切地說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領導革命軍隊發(fā)動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道路鑄就的精神升華。
第二處是本部影片的大結局場景,也是點題的部分。朱德率領三河壩戰(zhàn)役后撤退的部隊轉戰(zhàn)江西、湖南,最后與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第一師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兩位革命者的碰面和兩支革命隊伍的會師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人民軍隊史上有著奠基石的作用。影片在這一場景的描述上除了漫山遍野搖曳著紅旗的戰(zhàn)士的歡呼聲之外,音樂的響起并且逐步蓋過了歡呼聲的這一處理手法,成為渲染兩軍會師的喜悅的氣氛的主旋律,表現(xiàn)出中國革命重新燃起希望火光令人肅然起敬的場面。此時的音樂是大編制交響樂樂隊的演奏,樂曲在主和弦的進行中不斷呈現(xiàn)莊嚴的音效,這是對井岡山會師的歷史意義的肯定,也是對南昌起義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發(fā)動武裝起義這一史實的歷史功績的肯定。在場景結束之時,背景音樂逐漸弱化,引出毛澤東對革命前途的經典論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話畢,音樂和戰(zhàn)士們的歡呼聲再次響起,并持續(xù)到影片的結束,給出觀眾心靈和精神上的震撼。該片不愧為紅色愛國主義經典影片。2017年被評為國家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特別獎。
還需要提及的是,影片中描述毛澤東毅然離開妻兒奔赴革命最需要的地方這一幕場景。離別之時,兒子不舍得喊著“爸爸”,妻子楊開慧一再囑咐“不要回頭”,此時毛澤東的心里承受著親情與革命熱情、小家和大家之間矛盾化考驗。這一場景下所配的背景音樂旋律用下行音階呈現(xiàn),整體哀傷,但是中間又插入女聲的單字母伴唱,而伴唱音樂旋律以上行音階呈現(xiàn),有著哀傷中包含希望的意味。這一幕背景音樂雖然沒有交響樂來表現(xiàn),但電子音樂線條清晰的刻畫配以女聲柔情的伴唱,偉人高尚的情懷得以展現(xiàn)。這一幕也將給觀眾的心靈和情感升華。影片的音樂制作人把這段音樂命名為《再見故鄉(xiāng)》。
三、影片的整體表現(xiàn)力及藝術成就
電影《建軍大業(yè)》中的音樂由香港著名音樂制作人陳光榮創(chuàng)作。作為影視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陳光榮曾經給《古惑仔》《無間道》《頭文字D》等多部有影響力的香港影片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4]本次給影片《建軍大業(yè)》的音樂創(chuàng)作,還邀請了香港歌劇合唱團社的加盟,部分人聲音樂都由該團來完成。影視音樂的創(chuàng)作不同于其他音樂作品,影視音樂作品需要結合影片特定場景描述的需要來借用音樂語言予以烘托。音樂藝術的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特征在電影中作為背景音樂增進了影視藝術的特征表現(xiàn)。電影《建軍大業(yè)》中的多個場景所配備的背景音樂生動地表現(xiàn)了音樂作品的藝術意蘊對電影情節(jié)的描述所起的烘托作用。陳光榮把音樂語言這一作用在影片《建軍大業(yè)》中發(fā)揮得惟妙惟肖。2018年9月,電影《建軍大業(yè)》獲得第十四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金鹿獎”最佳音樂獎。
電影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音樂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國一代美學家宗白華曾把音樂的形式與建筑置于一起類比,認為音樂和建筑的形式美不是空洞的,而正是最深入地體現(xiàn)出心靈所把握到的對象的本質。[5]影視中的背景音樂從聽覺上與影視作品本身從視覺上共同構筑了一道視聽盛宴,給予觀眾多維的美的享受。電影《建軍大業(yè)》將敘事史實與音樂表現(xiàn)完美融合,使得每一個歷史片段在情景、人物、敘事等方面都得到了生動的表現(xiàn),贏得了內地當年度4.02億元的票房收入。
注釋:
[1]
https://baike.so.com/doc/6242806-24912903.html.HYPERLINK"https://baike.so.com/doc/6242806-24912903.html###"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217.
[3]沈?旋.西方歌劇辭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994.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5%85%89%E8%8D%A3/11799?fr=aladdin.
[5]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3.
(責任編輯:劉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