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作者羅貫中對史實有剪裁,有刪改,也有誤用。如果我們在讀小說的時候,能經常拿小說跟《后漢書》《三國志》對照著看,會有很多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這將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小說的理解。
這里我就從第三回中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入手來談一談這個問題吧。
這一回寫到董卓召集百官到溫明園中,宣布他要廢掉少帝劉辯,改立劉協(xié)為帝,聽了他的話,只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大呼“不可”,這人是誰呢?
小說里說:他就是“荊”州刺史丁原!
董卓拔劍要殺丁原,但董卓的謀士李儒突然看見丁原身后站著一位威風凜凜、手執(zhí)方天畫戟的武將,正怒目而視,就趕忙攔住了董卓。我們看到后面就會知道:這位武將就是《三國演義》中大名鼎鼎的呂布。
看到這兒,你可能也會產生一個疑問:丁原既然是“荊”州刺史,他不是應該待在荊州嗎?怎么會出現(xiàn)在洛陽皇宮中的溫明園里呢?
如果你很熟悉東漢、三國的歷史,或者翻一下《后漢書》《三國志》,你又會發(fā)現(xiàn)第二個更大的疑問:
呂布的傳中明明寫著他是“五原郡九原人”,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包頭人,在當時歸并州管轄。既然呂布是并州包頭人,他怎么會跑到荊州去做了丁原的部下呢?
這里邊一定有問題!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們繼續(xù)仔細地翻閱《后漢書》和《三國志》,就會發(fā)現(xiàn):
丁原這個人其實并不是荊州刺史,而是并州刺史!他在并州做刺史的時候,很欣賞呂布,于是就把呂布網羅到了自己麾下。
這樣的話,上面的第二個疑問就迎刃而解了。但羅貫中為什么要把并州說成荊州呢?是他故意改的,還是不小心弄錯了?目前來看,兩種可能性都有,我們還很難斷定到底是哪一種。
解決了第二個疑問,第一個疑問仍然存在:
即使丁原本來應該是并州刺史,那他也應該待在并州呀,怎么出現(xiàn)在洛陽的溫明園中呢?讓我們繼續(xù)查閱史書,這一查我們很快又明白了:
原來大將軍何進調兵來洛陽殺宦官的時候,除了來了一位“西涼刺史”董卓,還來了一位并州刺史丁原。
這一點,在羅貫中原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其實是提過一句的,但被毛綸、毛宗崗父子在修改、評點這部小說時給刪掉了。
那毛氏父子為什么要刪掉這一句話?
我猜測他們是為了突出董卓,強調他一直以來就心懷不軌,所以他一接到何進調兵入都的命令,就立刻迫不及待地領兵來到了洛陽。如果小說同時寫丁原也領兵來了,就勢必削弱凸顯董卓的筆力。
那么,為什么是董卓和丁原應何進的詔令來了洛陽呢?
結合歷史來看,董卓來洛陽,是因為他統(tǒng)領著當時戰(zhàn)斗力極強的涼州兵,而且又心懷不軌,想伺機奪權。那么丁原呢?
其實,丁原手下也統(tǒng)領著東漢時期另一支戰(zhàn)斗力極強的軍隊,那就是:并州兵。而且他當時的駐地離洛陽很近,一接到命令,就火速趕來,而他來洛陽確實是為了幫何進鏟除宦官。
但當他們到達洛陽的時候,何進已經被宦官殺了,宦官又被袁紹等人消滅了。少帝劉辯懦弱無能,洛陽群龍無首,于是發(fā)生了董卓要廢立皇帝的逆天之舉。
別人都不敢反對董卓,但丁原敢!這是因為:他手中掌握著一支跟涼州兵戰(zhàn)斗力不相上下的勁旅—并州兵啊!而且,他的麾下還有呂布這樣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猛將呢!
這就真正是二虎相爭、勝負難料了。
董卓多虧了這個有眼色,反應快的李儒,及時出手制止了董卓跟丁原、呂布一觸即發(fā)的正面沖突,否則董卓難免會死于呂布戟下。
小說緊接著就寫了第二天丁原、呂布率兵跟董卓交戰(zhàn),結果因為呂布勇不可當,董卓這一邊吃了敗仗。
董卓考慮要把呂布爭取過來,就派呂布的同鄉(xiāng)李肅帶著大量金珠珍寶和一匹赤兔馬,去誘降呂布,呂布果然被說動,殺了丁原,帶著丁原的首級作為見面禮,歸附了董卓。董卓有了呂布,膽子就更壯了,終于強行把漢少帝廢掉,讓劉協(xié)當了皇帝。
我們看到,小說的作者特別強調了呂布個人的勇猛,董卓甚至認為:得到呂布就不用擔心得不到天下了。
但如果我們結合《三國志》的“呂布傳”來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董卓誘降呂布的主要目的其實是要借他的手殺掉丁原,然后把丁原的部隊給吞并了。
這樣一來,董卓就可以把當時戰(zhàn)斗力最強的涼州兵和并州兵整編成一支軍隊,歸他掌握,有了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以后,其他諸侯就更不是他的對手了。
歷史上,呂布殺了丁原之后,率領并州兵歸附了董卓,然而一山難容二虎,雙方矛盾重重,很難和平共處,合作關系最終破裂,呂布又被他的同鄉(xiāng)王允利用殺掉董卓。這是后話,這里就不多說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會感到:像《三國演義》這種經典作品,有時候一個字背后可能就是一個深淵,隱藏著很大的奧妙。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