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黃昏時分的仁村水庫,落日熔金波光粼粼,幾個大膽的村民在水里暢游,蕩起層層波紋;跨過水庫壩,右拐進入一個小院,一陣谷香飄來,沁人心脾。
院子東側的這塊谷子地,大約有半畝,看樣子是塊樣板田,如今這時節(jié),谷穗沉甸甸的,纖細的莖稈有點不堪重負,卻也穩(wěn)穩(wěn)當當,晚風吹過,搖搖曳曳,香味也就從碰撞的谷穗中間溜出來了。
谷子這種作物,出道時間很長很長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擔糧。一枝谷穗看似不大,卻能打出小米數百至上千粒。我的記憶之中,唯有金黃色的小米,近年來,白、紅、黃、黑、橙、紫,五顏六色的小米都跑出來了,而且營養(yǎng)成分極高,往上追溯,早就有“有五彩”的說法了,看來還是孤陋寡聞了。
谷子這種植物性喜高溫耐寒穩(wěn)產,適合成長在溫帶和熱帶,因此我的家鄉(xiāng)就是谷子最早的故鄉(xiāng)之一,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發(fā)祥地,就曾經出土過已經碳化的小米粒。
故鄉(xiāng)的小米情結就像熬了許久的小米粥,表面上已經凝結了一層濃濃的米油。產婦的主要食物就是小米粥,給病號做飯十有八九也是小米粥,誰的胃不舒服了,每天喝點小米粥賽過許多良藥,小米是每個北方家庭少不了的儲備。每年小米成熟的季節(jié),各種各樣包裝的小米,會出現在快遞公司的發(fā)貨單上,坐著飛機高鐵,飛向全國各地。
小米粒走向了世界,谷穗的背景忽然被無限放大。
清朝時候,有個叫乾隆的皇帝有一天喝到了一種粥,香甜可口味美可期,讓臣子們一打聽,原來是一個叫澠池的地方進貢的佳品,降旨發(fā)聲,之后每年都要按時呈上。此后經年,上好的小米,就沿著古驛道走向了京城。尋常百姓家的粗茶淡飯也登上了大雅之堂。
如今的小米,有了現代化的管理技術,滲透了科技的概念,從產量到加工,一步一步走上了更高的臺階。為小米開個博覽會,大概也要安排兩天的時間,才能一項一項介紹完。
今天我們來到這個院子,是個特殊的院子,和東邊這塊谷子地相對應的,就是幾個展室,認真仔細地看過去,就像穿越了時光隧道,和谷子一起體驗了歷史的變化。
那一方碾子,是谷子變成小米最原始的工具,碩大的磨盤和一粒粒谷子的碰撞,就能脫去谷子的外衣,深深地為先民的智慧折服。鐮刀、鋤頭、?頭和锨,用了千年的農具至今仍然在農民的手中服役,留住歷史的不僅僅是《史記》,還有這田間地頭的記憶。
小米的功效和產品倒是讓我們大開眼界,谷子碾成米,熬粥做小米飯,傳統(tǒng)的吃法已經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小米飯?zhí)}卜絲兒,吃得胖墩墩兒,也不是小米唯一的作用了;小米磨成面,炕炕可以做成鍋巴,爆爆可以成為米通,加點酵母可以炸制成油餅,不同的味道,一色兒的金黃;小米醋不用說了,小時候外婆沒少給我們做這個,煮熟后和其他材料一起拌好,發(fā)酵攪拌,慢慢地就會滲出又香又酸的醋了。最讓我們驚奇的是看見了赫然躺在展柜里的小米油和小米酒,這樣高端的產品也貼上了小米的標簽,年輕的負責人給我們介紹說:“這小米油和酒都是利用脫粒后的谷殼經過發(fā)酵壓榨而成,純天然無公害,目前還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呢?!?/p>
千百年的農產品加上科技的元素,作用和功能被無限擴大化了,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兒,經過一定的程序和變化,忽然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出現,我們真的要為科技喝彩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一點也不差。
兩個有朝氣的年輕人,在這個山村把小米賦予了新的生命,讓小米粒變成了大事業(yè),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金燦燦的小米,定會變成沉甸甸的黃金粒。
透過沉甸甸的谷穗,我們看到了發(fā)展,看到了創(chuàng)新,看到了進取;夜幕下的仁村水庫,亦是谷米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能如此運用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財富,和自然和諧共生,應該是一個社會存在的最好狀態(tài)了。
展室里有塊版面,文字耐人尋味,“每一天都是一生的一部分,每一件事都是事業(yè)的一部分”,是啊,我們就是要在最好的時光,做最好的事業(yè),這是兩個年輕人的心愿和希望。
愿所有有理想有目標的人心有所成,愿小米粒早日成就大事業(yè)。
作者簡介:
董艷麗,女,河南省澠池縣退休干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熱愛生活,喜歡旅游,愿意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美。作品散見于《奔流》《三門峽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