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講歷史的王老師 著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很多人以為古人在日常說話時也滿口“之乎者也”,擔(dān)心穿越回去不會說“文言文”,沒法和古人交流。這種擔(dān)心是多余的,因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話文。所謂文言文,是古人寫文章時用的書面語言。春秋以前,文言文與口語白話文的區(qū)別并不大,文言文實際上就是將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后變形而成的。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兩千年基本沒有變過。但口語白話文卻一直在變,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響,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導(dǎo)致的語言變化。唐朝之后,白話文和文言文分離得更加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
那古人為何寫文章的時候不用白話文呢?這樣豈不是更方便讀懂嗎?白話文盡管容易讀懂,但真的不容易寫,因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內(nèi)容,如果用白話文,會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紙張沒有發(fā)明前,古人在青銅器上鑄字、竹簡上刻字、絲帛上寫字,這些書寫材料都十分昂貴,而且書寫過程也很費勁。所以,古人為了省錢省力,寫文章的時候必須惜字如金,文言文這種精簡化的用語就體現(xiàn)了它的優(yōu)勢。打個比方,您正在讀的這部書總共十余萬字,如果用竹簡寫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簡。如果百萬字的長篇小說用竹簡寫成,大部分人是買不起的。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省字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