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成性教學是一種開放、互動、多元、動態(tài)的教學模式,具有參與性、預設性、交互性的突出特征,是一種教師根據課堂互動狀態(tài)及時調整自身教學思路與教學方式的教學形態(tài),具有很強的時代優(yōu)勢。文章以“靜摩擦力”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充分領會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精神,立足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圍繞三個方向進行闡述,同時還列舉了大量物理課堂案例,并對其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生成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12-0076-03
在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資源往往源自一些“小事”,如學生的突然“插嘴”、學生對新知識的困惑與質疑、學生對問題的錯誤解答、學生心理上的差異或教師的失誤等。這些動態(tài)資源源于師生的現實生活,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可變性,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思路,針對性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疑問,賦予課堂生機與活力,進一步提升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文章以“靜摩擦力”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對如何開展物理課堂的生成性教學進行探討。
1? ?生成性教學的基本含義
生成性教學是對傳統(tǒng)既定教學模式的革新,重點強調師生之間的充分溝通與互動,主張學生主動、全面、深度地參與課堂,要求教學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從而讓知識在討論和辯駁中動態(tài)地生成,讓學生更加靈活地獲取知識,是讓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變得更加鮮活的一種教學方式。
2? ?高中物理課堂生成性教學策略
2.1? 精心準備教學預設,為生成性教學作鋪墊
古語有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設是教學生成的基本前提,也是充分激發(fā)學生求知心理與探索欲望的重要基礎。傳統(tǒng)課堂的教學預設側重點在教師的“教”,教案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劇本”,決定了學生只能夠按著教師的安排走,機械式地聽、記,偶爾穿插一些形式單一的師問生答式互動。就如葉瀾教授所言,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始終關注自己知識任務的完成,課堂按照腳本按部就班地演出“教案劇”,不能“節(jié)外生枝”。這不僅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還不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進一步探索。然而生成性教學理念下的教學預設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它更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學得更好”,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標,從兩個維度制定正確、科學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來講,教師需要在整體上設置教學框架,為學生確定好方向性的預設;從微觀維度上來講,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學預設,如對學生認知結構的了解、對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對教學內容的教法和學法設計、對課堂教學可能走向的預估、對可能影響教學進度和目標達成的變數的預設。唯有如此才能夠將“精心準備教學預設,為生成性教學作鋪墊”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并使之產生實效[1]。
如在“靜摩擦力”這節(jié)課的導入預設中,教師常設計一個小游戲——“尋找大力士”。在傳統(tǒng)的教學預設過程中,教師會為了節(jié)省時間而提前準備好兩本每隔兩三頁互相交叉重疊的書,讓班上兩位最壯實的學生拉書。在拉書未能成功以后,教師借此情景馬上引出今天的學習課題——靜摩擦力。在這種教學預設下,學生不能對兩本書互相交疊在一起的過程有所了解,并且也難以回顧舊知識。而在生成性教學理念下的預設中,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在此活動中的潛在疑惑,如這兩本書上是不是粘了膠水。這樣可以通過解答學生疑問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進而促進其學習效果的提高。
若教師在預設中能換位思考則更好。游戲的道具不必再事先準備好,在課堂上借用兩位學生的物理教科書,先大約每隔20頁互相交叉重疊在一起,然后讓兩位比較壯實的學生嘗試拉開它們,結果學生很容易就拉開了,這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接觸面上存在什么力。滑動摩擦力是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因此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來。緊接著,教師又將書每隔兩三頁互相交叉重疊在一起,再讓學生用力拉開,但學生無論如何也拉不開,教師可以借此夸張地說:“若想將兩本書拉開的話,除非開著坦克過來拉?!边@樣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同樣也為靜摩擦力的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上述兩個實驗形成的強烈對比不僅引導學生重溫了上節(jié)課的滑動摩擦力相關知識,還引出了本節(jié)課課題——靜摩擦力。新舊知識的完美銜接,為突破重難點內容做好了鋪設。
2.2? 靈活捕捉生成性資源
物理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具有很強的動態(tài)性特征,它稍縱即逝,教師要快速做出判斷,并且善于甄別其是否具有價值。鑒于此,教師在高中物理課堂上不僅要做到心中有學生,也要做到眼中有資源,要將與學生互動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整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高效學習[2]。生成性資源的種類有很多,利用方法也不同,常見有以下三種。
2.2.1? 巧用學生的錯誤與質疑
在課堂上,教師應善于發(fā)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及時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質疑與錯誤,并且快速找到錯誤與質疑的價值,巧妙地使其與預設目標對接,完美地把錯誤與質疑的事實轉變成探究新知的情境,形成“錯誤—發(fā)現—探究—進步”的良性循環(huán),這樣學生能夠在糾正錯誤與解決質疑之后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如講靜摩擦力的大小時,很多學生會把它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混淆,認為正壓力越大,靜摩擦力越大。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長木板、小木塊、彈簧測力計、小紙團等進行探究實驗。也可創(chuàng)設生活實驗情境,讓學生用手指隨意捏住物體,使物體靜止在空中,如果手指對物體的作用力越大,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也越大,物體最終會向上運動,猜測與事實不符。學生在此過程中暴露的認知性偏差,恰恰成為了物理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因此,課堂上學生所出現的錯誤、獨特的見解等很有可能成為教學的契機,教師不僅應當對其重點關注,還應當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探索能力,促進高中物理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實現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升、發(fā)散性思維的培養(yǎng)。
2.2.2? 有效抓住“意外”
高中物理課堂上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偶發(fā)事件,教師要冷靜客觀地分析“意外”發(fā)生的原因、與課堂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并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將這些突發(fā)事件轉換成有價值的課堂資源。如教室里的師生正在學習“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時,剛好有個人從教室的走廊經過,教師可借機提問,這個人與地面間存不存在摩擦力、屬于哪類摩擦力、力的方向如何等,這就巧妙地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意外”轉化為了學生回顧物理知識的契機,讓學生能夠及時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回到課堂上,并且通過回顧過往知識對新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3]。在課堂教學中,像這些與教學預設不吻合的內容出現是不可避免的,教師要認真考量新信息和新問題的價值,對有價值的信息和問題應機智地將其納入教學過程中,使之產生出其不意的附加值。
2.2.3? 妙用教師的“失誤”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候也會犯一些小錯誤,或者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糾錯意識,故意犯一些小錯誤。有實踐證明,學生對于教師犯的錯誤往往特別感興趣。因此,教師也可把這些失誤當成是課堂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通過師生互動、交流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探索中來。如講授“靜摩擦力”時,教師可以故意畫錯力的方向,或寫錯力的符號等。這些有意或無意的錯誤,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警醒作用,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2.3? 創(chuàng)建有效互動
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是生成性教學的關鍵。有效的互動可以使學習者的思想、智慧被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能提高新知識學習的生成質量。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一種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又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協(xié)作能力的教學方法被應用于各科的課堂教學中,即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的突出優(yōu)勢在于采用“梯次搭配、相互協(xié)作”的關系,讓學生能夠在小組內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物理知識的探索。在教學重難點內容時,教師則可以讓小組內成員采用交流討論的方式對其中的知識點進行集中探索,攻克重難點問題。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習自主性,還能夠使其在交流討論與合作學習中提升團隊協(xié)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有效性[4]。因此,教師應當善于在高中物理生成性教學過程中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將自主學習能力與協(xié)作學習能力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的雙向提升,讓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有效互動與合理利用生成性資源帶來的收獲,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獲得感、成就感。
如在“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時,教師首先應當秉承著“創(chuàng)建有效互動,合理利用生成性資源”的教學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物理水平與主觀意愿,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且讓小組間先討論實驗的方案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小組內成員進行合作探究,有了思想上的碰撞,進而很快得出結論,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還在小組交流討論與合作互動中帶動了后進生。與此同時,各種類型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也可以成為教師開展生成性教學的有力“法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聲情并茂、視聽結合的突出優(yōu)勢,為學生打造多元化的高中物理課堂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興趣,為高效教學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然而遺憾的是,目前很多教師只是將其作為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未讓其成為輔助學生主動學習、討論交流和協(xié)作探索的工具。如探究靜摩擦力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個闖關游戲:選手手抓豎直懸掛的繩子,腳踩水平放置的滾動圓柱體。同時提出問題,如采取什么措施可助選手順利闖關?進而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在小組互動中進行主動探索。
總之,新時代的物理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動態(tài)、多元的過程。精心的預設必定生成精彩的課堂,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中可以開發(fā)的資源,創(chuàng)建有效的互動,合理開發(fā)和利用生成性資源。
【參考文獻】
[1]葉瀾.重組課堂教學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2(10).
[2]彭前程,黃恕伯.普通高中物理教科書必修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潘子明.生產性教學課堂資源:分析理解與開發(fā)利用[J].中學數學研究,2007(3).
[4]李袆.生成性教學研究述評[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
【作者簡介】
陳海云(1982~),女,漢族,廣東梅州人。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和物理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