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琦忠 高守寶 王晶瑩
摘? ?要:PISA2018調查了15歲學生對于幸福感的心理和認知兩個維度,包括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的意義、個人情感、自我效能感和失敗感、成長型思維四個方面。文章對PISA2018中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調查結果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中國四省市學生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中國四省市學生平均幸福感指數(shù)低于OECD的平均值,較之OECD平均水平表現(xiàn)出更高的積極情感,但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消極情感,成長型思維高于OECD平均水平。同時,學校歸屬感、家長的情感支持、良好的同伴關系、教師對學生的支持、良好的學校紀律可以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關鍵詞:PISA2018 中學生 幸福感
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是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于2000年發(fā)起的對基礎教育進行跨國家(地區(qū))、跨文化的評價項目,目的是對15歲學生的閱讀、數(shù)學、科學素養(yǎng)和運用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進行評價,使學生獲得充分發(fā)展?jié)摿λ枰闹R和技能,將技能應用于更高階的生活場景,為聯(lián)系日益緊密的世界作貢獻。PISA不是自上而下的問責,而是致力于幫助學校和政策制定者從內向外看[1],在國際背景下明確自身的教育狀況,取長補短,合作共贏。在PISA2018的79個參測國家(地區(qū))的抽樣測試中,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中學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了閱讀、數(shù)學、科學第一的成績;學生的幸福感狀況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學生的幸福感低于OECD平均水平。由此,本文立足于PISA2018測量結果,探究中國四省市學生幸福感的現(xiàn)狀,以期為提升學生幸福感提供參考。
一、PISA2018對學生幸福感的測量標準
幸福感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時刻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幸福感越高越容易對生活感到滿意,并在學校獲得較好的人際關系[2]。PISA2018在幸福感方面注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內在心理的感受,強調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OECD呼吁更多的人關注學生的幸福感,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給予其充實、幸福的學習生活。幸福感不易直接測量,只能通過其他可測量指標來間接測量。
PISA2018通過心理和認知兩個維度、四個方面間接測量了學生的幸福感,心理維度包括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的意義、個人情感、自我效能感和失敗感,認知維度包括成長型思維。
生活滿意度是指學生根據(jù)自己選擇的標準對感知到的生活質量所做的全面評估[3]。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密切相關,生活滿意度高的人通常具有健康的習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這有助于他們過上充實的生活[4]。PISA2018強調健康、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精神生活,其中生活的意義維度注重中學生對生活意義的理解或發(fā)現(xiàn)的程度[5]。針對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的意義,PISA2018設置了兩個方面的調查,一是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打分,分值范圍由0分(非常不滿意)到10分(非常滿意),二是采用四點積分法(非常不滿意—非常滿意)調查學生對3個常見的陳述性問題的態(tài)度:“我的生活有明確的意義或目的”“我發(fā)現(xiàn)了人生令人滿意的意義”“我很清楚是什么賦予了我生活的意義”。
個人情感是指學生經(jīng)歷某種情緒的個人感知和情緒反應[6]。在學校中,積極的情感與學生的學習動機、自我效能感和參與度呈正相關,并間接影響學生的學業(yè)成績[7]。當學生表現(xiàn)出積極的情感時,往往伴隨著積極的學校歸屬感,更愿意參與同伴間的合作。PISA2018面向學生生活的9種常見情感,采用四點積分法調查了學生感到快樂、活潑、自豪、開心、愉悅、恐懼、痛苦、害怕和悲傷的頻率。
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從事特定活動和執(zhí)行特定任務的程度[8]。當學生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可以成功時,往往會設置更高的學習或生活目標,并為之奮斗[9]。PISA2018在調查學生自我效能感和失敗感時共設置兩個方面共8道自陳式問題。一方面,以四點積分法調查:“我通常是這樣或那樣處理事情的”“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我覺得我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我對度過艱難時刻有信心”“當我遇到問題時我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另一方面,以四點積分法調查關于失敗感的3個陳述性問題:“當我失敗時,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當我失敗時,害怕沒有足夠的天賦”“當我失敗時,懷疑自己對未來的計劃”。
成長型思維又稱智力增長理論,指的是個人相信自身的能力和智力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fā)展[10]。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并不是簡單告訴學生實現(xiàn)自己所設定的任何學習目標。學生需要的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教師在這個環(huán)境中為學生提供充分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必備知識、技能和資源。成長型心態(tài)可以改善學生尤其是弱勢學生的行為和學習成果[11]。PISA2018采用四點積分法讓學生對“關于你的智力你不能做出較大改變”進行評分,與同意該觀點的學生相比,不同意該觀點的學生被認為具有更強的成長心態(tài)。
二、中國四省市學生的幸福感情況
PISA2018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學生平均幸福感指數(shù)為-2.2,低于OECD的平均值1.2,與表現(xiàn)最好的巴拿馬(28.2)相差甚遠。
在生活滿意度和生活的意義方面,中國四省市有59.2%的學生表示對生活感到滿意(在生活滿意度量表上,學生的得分在7~10分),平均有77%的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有明確的目標或意義,70.5%的學生表示“我很清楚是什么賦予了我生活的意義”。在對于生活滿意度的測試中,中國四省市學生的表現(xiàn)高于平均水平。但是生活的意義是否是學生所期望的有待深思,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四省市57.4%的學生贊同找到了令人滿意的人生意義,低于OECD的平均值(62%)。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或來自父母的日常說教、或來自學校學習、或受到網(wǎng)絡的影響,但是學生對于自己發(fā)現(xiàn)的生活意義卻處于較低的認可程度。
在個人情感方面,中國四省市學生表現(xiàn)較好,超過95%的學生表示總是感到快樂、活潑和愉悅,而OECD平均值顯示僅超過80%學生表示有過上述情感狀態(tài)。在消極情感方面,中國四省市學生表現(xiàn)較OECD平均值好,部分學生表示有時或總是感到恐懼(41.4%)、痛苦(41.8%)、害怕(13.4%)、悲傷(16.9%),而OECD平均值均高于50%,尤其是65.7%的學生表示,在學校出現(xiàn)過恐懼情緒。同時,中國四省市有超過92%的學生表示有過消極情緒,悲傷和害怕占比較大,超過80%的學生表示有時或總是感到悲傷和害怕。中國四省市學生較之OECD平均水平表現(xiàn)出更高的積極情感,但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消極情感。學生雙高峰的情感狀態(tài)值得學生家長、教育管理者和社會的關注。
在自我效能感方面,與OECD平均值相比,中國四省市的學生更容易從解決問題中獲得自豪感。但中國四省市的學生在同時處理多件事情的能力上遠低于OECD平均水平,僅61%的學生表示可以同時處理多件事情。在失敗感方面,中國四省市78%的學生表示,他們失敗時會在意別人的看法,而OECD平均值為56.4%。中國四省市學生害怕失敗,更害怕失敗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需要提高學生面對失敗的抗壓能力和在逆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成長型思維方面,接近半數(shù)學生不同意或強烈不同意“你的智力是關于你自己的東西,你不能改變很多”的說法。中國四省市約2/3的學生表示智力是可以改變的。中國四省市學生的成長型思維要高于OECD平均水平。
三、影響學生幸福感的因素
(一)校園欺凌降低學生的幸福感
欺凌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受到欺凌的學生學校歸屬感較弱、紀律較差、更容易感到害怕和悲傷[12]。校園欺凌影響青少年的人格發(fā)展,長期給青少年身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潛在影響學生成年后的人格傾向[13]。PISA2018調查了學生出現(xiàn)“同學故意把我排除在外”“同學取笑我”“我受到了同學的威脅”“同學拿走或破壞了我的東西”“我被同學打過或推來推去”“同學散布我的謠言”的情況,以“從不或幾乎從不”“一年幾次”“一個月幾次”“一周一次或更多”來表示發(fā)生的頻次。PISA2018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的校園欺凌平均水平低于OECD平均水平,欺凌也只發(fā)生在少數(shù)學生之間,且欺凌的行為中如言語的間接欺凌占比較大。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網(wǎng)絡欺凌現(xiàn)象日益明顯,社交媒介等可能成為欺凌的另一個平臺。
(二)學校歸屬感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學校歸屬感是指學生在信任和接受的基礎上,在學校環(huán)境中需要建立和維持最少數(shù)量人際關系的總體特征,是學生主觀的感受和心理的滿足[14]。PISA2018為了調查學生對與學校歸屬感相關要素的態(tài)度,以四點積分法測量了六個問題:“我覺得自己在學校像個局外人”“我在學校很容易交到朋友”“我覺得我屬于學?!薄拔以趯W校感到尷尬和不自在”“其他同學似乎不喜歡我”“我在學校感到孤獨”。這些陳述結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學生校園歸屬感的情況。與OECD平均水平相比,中國四省市學生更容易在學校感到孤獨,雖然約3/4的學生表示他們可以在學校很容易地交朋友,略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均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其他同學似乎不喜歡我”方面,約1/3的學生表示其他同學似乎不喜歡自己。
(三)家長的情感支持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學生家長對學生的關注和情感支持直接影響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當學生感受到更多的來自父母的支持的時候,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學習動機、學業(yè)成績、生活滿意度和自尊[15][16][17]。PISA2018調查了參與以下學?;顒拥募议L比例:主動與教師討論孩子的進步情況、在教師的倡議下討論孩子的進步、參與學校政務工作、自愿參加課外活動。結果顯示,僅有17%和57%的學生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和學校的課外活動。中國四省市家長對學生的情感支持遠遠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在參與學?;顒臃矫婧完P注學生身心健康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四)良好的同伴關系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當學生將合作和競爭結合在一起時,其表現(xiàn)出的學習興趣比純粹的合作或競爭時更高[18]。PISA2018為調查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情況,設置了8道題目:“我重視合作”“我在互相合作”“我覺得互相合作很重要”“我感到被鼓勵與他人合作”“我重視競爭”“我似乎在相互競爭”“我覺得互相競爭很重要”“我覺得在被與他人比較”。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學生的合作水平普遍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67.6%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在同學之間的競爭方面,中國學生對競爭的認可度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同學之間的競爭很重要,并且62.7%的學生之間存在著競爭。這說明,中國四省市學生之間的合作和競爭情況較OECD國家更為普遍。但是,中國四省市學生對于競爭的重視程度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中國38.8%的學生表示學生重視相互競爭,而OECD的平均水平是48.2%。
(五)教師對學生的支持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師生之間的互動對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關心可以促進學生出現(xiàn)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19]。PISA2018測量了教師行為、教師支持與教學實踐、教師的熱情這三個維度對學生的影響。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教師在熱情維度的表現(xiàn)高于OECD平均值。但是在教師行為方面,中國四省市低于OECD平均水平。
(六)學校紀律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學生在學校的積極情緒與學校的紀律正相關,學校的紀律越好,學生越容易表現(xiàn)出積極的情感[20]。PISA2018調查了在語言教學課程中學生出現(xiàn)以下情況的頻率:學生不聽教師說什么、教學過程中有噪音和混亂、教師要等很長時間才能讓學生安靜下來、學生成績不好、學生開學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國四省市學生在學校紀律方面的表現(xiàn)高于OECD的平均值,尤其是在課堂表現(xiàn)上,45.7%的學生表示從不或幾乎不發(fā)生不聽教師說什么的情況,遠高于OECD平均值22%。同時,中國四省市98.8%的學生表示從未逃過一整天的課,而OECD的平均值為78.7%,表明中國四省市學生更遵守紀律。
四、結論及建議
幸福感是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因素,較高水平的幸福感往往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情感和高水平的在校表現(xiàn)。因此,考察我國學生在學校的幸福感水平,將有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學校環(huán)境。對PISA2018結果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四省市學生幸福感較低,學生整體水平低于OECD平均值。主要表現(xiàn)為:中國學生普遍能夠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但僅57.4%的學生表示所發(fā)現(xiàn)的人生意義是令人滿意的;中國學生的消極情緒與積極情感得分均高于OECD平均值,超過80%的學生表示在學校感到害怕和傷心;中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但也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失敗感,學生容易從解決事情中獲得自豪感也容易在失敗中產(chǎn)生挫敗感;中國學生成長型思維整體水平高于OECD平均值。
為提升學生的幸福感,本文依據(jù)研究分析結果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減少校園欺凌現(xiàn)象,促進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制定反欺凌規(guī)則與制度,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反欺凌意識,平衡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其次,構建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課堂中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讓學生相信通過努力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力。最后,加強家長對學生的情感支撐。引導家長積極關注學生的興趣和情感狀況。
參考文獻:
[1][10][12]OECD.PISA 2018 results(volume III): what school life means for students’ live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
[2]PROCTOR C, LINLEY P A, MALTBY J. Very happy youths: benefits of very high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adolesc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0, 98(3):519-532.
[3]SHIN D C, JOHNSON D M. 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78,5(1):475-492.
[4]LYUBOMIRSKY S, KING L, DIENER E.The benefits of frequ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5,131(6):803-855.
[5]STEGER M F. Meaning in life[J].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2009(3):1666-1677.
[6]WATSON D, CLARK L A, TELLEGEN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6):1063.
[7]KING R B, MCINERNEY D M, GANOTICE F A, et al. Positive affect catalyzes academic engagement: cross-sectional, longitudinal,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39):64-72.
[8]BANDURA A.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84(4):139-161.
[9]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91-97.
[11]CLARO S, PAUNESKU D, DWECK C S. Growth mindset tempers the effects of povert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13(31):8664-8668.
[13]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1):73-79.
[14]BAUMEISTER R F, LEARY M R.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117(3):497-529.
[15]GILLET N, VALLERAND R J, LAFRENI?魪RE M A K.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school motivation as a function of age: the mediating role of autonomy support[J].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12,15(1): 77-95.
[16]GROLNICK W S. The role of parents in facilitating autonomous self-regulation for education[J]. Theory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 2009, 7(2):164-173.
[17]CHIRKOV V I, RYAN R M. Parent and teacher autonomy-support in Russian and U.S. adolescents: common effects on well-being and academic motivation[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1,32(5):618-635.
[18]TAUER J M, HARACKIEWICZ J M.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6(6):849-861.
[19]FEDERICI R A, SKAALVIK E M.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emotional and instrumental teacher support: relations with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responses[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13,7(1):21-36.
[20]MATSUMURA L C, SLATER S C, CROSSON A. Classroom climate, rigorous i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s in urban middle schools[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2008,108(4): 293-312.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