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有福,王想福,葉丙霖,孫鳳歧
(甘肅省中醫(yī)院脊柱微創(chuàng)骨科,甘肅蘭州730050)
研究[1]報道, 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占頸椎病發(fā)病率的70%左右,大多數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可得到緩解,少部分需采取手術干預。目前,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術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療CSR 的金標準[2],但術后椎間高度丟失,頸椎活動度減小,相鄰節(jié)段退變,在臨床運用上仍有一定限制[3-5]。近年來,脊柱外科手術逐漸趨于精準化和微創(chuàng)化[6]。頸椎后路經皮脊柱內鏡椎間盤髓核切除術(posterio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具有創(chuàng)傷小和恢復快的優(yōu)勢,能達到與開放手術相似的減壓效果,臨床療效確定,已廣泛應用于臨床[7]。本研究采用PPECD治療單節(jié)段CSR,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甘肅省中醫(yī)院18 例采用PPECD 治療的單節(jié)段CSR 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病變節(jié)段C4/53 例,C5/67 例,C6/78 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和(或)Spurling征陽性。
納入標準[8-9]:①有典型的單側單節(jié)段神經根性癥狀和/或根性損害表現,影像學示單節(jié)段椎間盤突出和(或)椎間孔狹窄;②CSR的癥狀和體征與影像學結果一致;③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療效不佳。排除標準:①脊髓型頸椎??;②軸性疼痛沿頸后、斜方肌和肩胛區(qū)分布,不伴有上肢放射痛者;③有開放后頸椎手術史者;④并發(fā)頸椎管狹窄,后縱韌帶骨化或椎間盤鈣化嚴重者;⑤頸椎動力位X線示頸椎不穩(wěn)者。
所有手術均由同一醫(yī)師操作完成?;颊呷「┡P位,略呈頭高腳底位,利于硬膜外靜脈回流,減少術野出血。調整頭架固定頭部。C型臂下透視定位責任間隙,體表標記責任間隙及“V”點。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單。標記點局部浸潤麻醉,向責任間隙關節(jié)突關節(jié)穿刺,浸潤麻醉。1.5 mm克氏針靠近“V”點關節(jié)突行關節(jié)穿刺,錨定于“V”點外側側塊,透視確認責任間隙。穿刺點切開皮膚約7.0 mm,沿克氏針旋入軟組織擴展套管及工作通道。再次透視確認通道位置,置入內鏡,鏡下清理軟組織,顯露“V 點”(責任椎板間隙交接處),鏡下用磨鉆磨除椎板上下緣,擴大“V”點處椎板窗,充分顯露硬膜囊及神經根,探查神經根,經神經根腋部、肩部探查,一般可見游離髓核,用髓核鉗摘除髓核,反復探查無殘留髓核后,結束手術。如合并神經根管狹窄,可繼續(xù)向外側磨除側塊部分,減壓神經根管。皮內縫合,無菌敷料粘貼。
術后傷口縫合,將取出的髓核組織送檢,應用常規(guī)藥物對癥治療,臥床休息,術后1 d佩戴頸托制動,并行功能鍛煉,術后1 周左右出院,頸托制動3或4周。
術后隨訪時間13~24個月。術后3個月復查MRI和定期電話隨訪,術后隨訪時,采用數字分級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評估疼痛改善程度,采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協(xié)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表評估功能恢復情況,末次隨訪時,采用改良MacNab分級評定臨床療效。
選用SPSS 26.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配對t檢驗;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 (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過程中無脊髓、神經或血管損傷,無硬腦膜撕裂或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手術時間60~90 min,平均(76.1±7.8)min,術中出血量10~22 mL,平均(16.2±3.5)mL,術后住院時間4~10 d,平均(6.8±1.4)d,術后隨訪13~24個月,平均18.4個月。
患者術后頸椎曲度較術前明顯增大(P<0.01),術后病變節(jié)段椎間高度較術前降低(P<0.05)。見表1。
表1 手術前后頸椎曲度與病變節(jié)段椎間高度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ervical spine curvature and intervertebral height changes of the diseased segment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術后NRS 和NDI 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JOA較術前明顯升高(P<0.05)。見表2。末次隨訪,MRI 顯示無復發(fā),改良MacNab 分級評定:優(yōu)10 例,良6例,可2例,優(yōu)良率為88.9%。
表2 各時點NRS、NDI和JOA評分比較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RS,NDI and JOA at each time point points
患者女,47 歲,確診CSR(C6/7),術前CT 和MRI示C6/7椎間盤左后突出(附圖A和B),術中用克氏針錨定技術確定責任節(jié)段(附圖C),并建立工作通道(附圖D),經神經根腋部摘除游離髓核(附圖E)和減壓后的神經根(附圖F),術后復查CT 和MRI,示C6/7節(jié)段突出摘除髓核徹底,神經根減壓理想(附圖G和H)。
附圖 典型病例Attached fig.A typical case
近年來,頸后路脊柱內鏡手術已經發(fā)展成一種安全、有效的微創(chuàng)脊柱外科手術[9]。RUETTEN等[10]通過前瞻性研究論證了PPECD 治療CSR 的可行性,復發(fā)率僅為3.4%,無嚴重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不僅達到了與開放手術相似的減壓效果,手術創(chuàng)傷還小,術后恢復快。基于此,RUETTEN 等[11]次年應用常規(guī)顯微外科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CSR患者,術后均隨訪2年以上,發(fā)現兩組患者末次隨訪療效相似,但PPECD 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和恢復快的優(yōu)勢。LEE等[12]研究發(fā)現,盡管PPECD 術后影像學示頸椎椎間高度降低,活動度減小,但長期隨訪證明并未影響患者預后。YANG等[13]報道,前后不同入路經皮內鏡下頸椎間盤切除術差異并不明顯,考慮到椎管減壓充分和并發(fā)癥少等因素,可以將PPECD 作為傳統(tǒng)后路開放手術的有效補充。
筆者認為,PPECD 適用于單節(jié)段單側軟性突出和神經根管狹窄,主要是針對CSR患者,當滿足此類手術指征時,PPECD 可作為常規(guī)開放手術的替代術式。
PPECD 主要有以下優(yōu)勢:①局麻下即可手術,術中患者保持清醒,可實時與醫(yī)生溝通,有助于及時避免神經根、脊髓損傷或類脊髓高壓綜合征等并發(fā)癥;②對頸后肌群損傷小,不破壞關節(jié)突關鍵結構,不過多抓取椎間隙正常髓核組織,可預防術后頸椎失穩(wěn);③不存在內植物的相關并發(fā)癥;④全脊柱內鏡下以水為介質,視野清晰,鏡下組織放大,且能達到徹底減壓的效果;⑤術后住院時間短,恢復快,經濟成本低。但PPECD 也存在出血、神經損傷、硬膜囊撕裂等并發(fā)癥的風險,且適應證有限,對于中央型突出、合并頸椎管狹窄或伴有韌帶鈣化等,減壓不徹底。
本研究中,PPECD 治療單節(jié)段CSR 患者的關鍵是實現充分減壓。通過內鏡下椎板開孔,以顯露神經根,去除壓迫神經的髓核。因此,椎板開孔對PPECD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KIM等[14]建議以上下椎板鄰近關節(jié)突的交界處“V”點作為解剖標志,清除V點周圍的軟組織后,在內鏡引導下用工作套管逐層擴張。本研究所有患者鉆孔開始于V點交接處,鉆孔半徑通常為3.0~4.0 mm,手術過程中使用探針檢查椎弓內側邊緣,以防止小關節(jié)過度切除引起不穩(wěn)定。也有研究[15]認為,術中至少保留50%的小關節(jié),可有效避免術后頸椎節(jié)段不穩(wěn)。KIM等[14]對32例采用PPECD 的患者進行了為期25 個月的隨訪,術后測量頸椎曲度、Cobb 角和椎間高度的變化,結果表明:PPECD 術中保留50%以上的小關節(jié),術后不會導致頸椎曲度過多退變。在開孔、摘取髓核等操作過程中,如操作不當,會帶來相應的并發(fā)癥,常見的有:神經根損傷、硬膜撕裂腦脊液漏、脊髓損傷和類脊髓高壓綜合征等。筆者認為,在PPECD 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磨鉆擴大椎板窗磨至內層皮質時,避免磨透內側皮質,殘余皮質可用咬骨鉗咬除,避免磨鉆直接磨穿椎板以損傷神經根,顯露神經根后,探查髓核時避免過度地推擠、牽拉脊髓和神經根,以防損傷;②如果存在粘連,需仔細辨認組織,分離黃韌帶和粘連硬膜囊時,為避免過度剝離,可保留粘連組織,防止硬脊膜撕裂;顯露過程中保持視野清晰,避免出血影響組織結構的視野,在摘取硬膜腹側髓核時,要觀察髓核鉗遠端,避免將硬膜一起抓取;③如果髓核偏中央,在建立通道時盡量偏外側,以保證通道傾斜,不要在脊髓推擠情況下摘除髓核;④不要為了追求清晰的視野而過度增大水壓,還要預防類脊髓高壓綜合征,術中時刻關注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可適當降低;因為是局部麻醉,術中盡量減少對神經根的牽拉,以減輕疼痛,避免疼痛導致血壓升高而出血;⑤避免椎間孔外側過度切除,過度切除可能損害椎動脈周圍的靜脈叢或椎動脈,導致頸椎不穩(wěn)。本研究隨訪周期為1年以上,暫未發(fā)現術后并發(fā)癥,遠期結果尚不清楚。
盡管研究報道PPECD 是治療單節(jié)段CSR 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前期的研究都是小樣本研究,且沒有術后的長期隨訪。本研究設計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納入對照組,隨訪指標僅包括NRS、NDI和JOA評分,未能進一步探討與疼痛相關的客觀指標。后期需要更大樣本量和更長時間的隨訪以進一步佐證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