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波,張景雙,趙華東,宋曉輝,
(1.鄭州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省科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8)
Bi2Te3作為低溫區(qū)熱電材料,其熱電優(yōu)值系數(ZT)最高可達1.8,被廣泛應用于制備溫差電器件[1-2]。圖1為碲化鉍基熱電制冷片模型,其中的P/N結由熱電材料制成,通過焊接與Cu電極連接。在焊接過程中,焊料中的Sn會與Bi2Te3反應生成機械性能差、易發(fā)生脆性斷裂的多孔金屬化合物SnTe,降低接頭處的結合強度[3-5],同時電極中的Cu也會擴散到Bi2Te3材料中去,改變載流子濃度。為防止Cu與Sn擴散,需要在Bi2Te3表面制備一層Ni阻隔層[6-8]。Ni阻隔層的制備方法主要有電鍍、化學鍍、物理氣相沉積、熱噴涂等[9-12]。其中Ni阻隔層與Bi2Te3基體之間的結合強度是影響半導體制冷片工作可靠性的關鍵因素。
圖1 碲化鉍基熱電制冷片模型示意圖Figure 1 Sketch of Bi2Te3-based 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ing plate model
本文采用氨基磺酸鹽體系在Bi2Te3基熱電材料表面電鍍Ni阻隔層。通過正交試驗探究了基材表面粗糙度(即微蝕時間)及電鍍時的電流密度、溫度和時間對Ni/Bi2Te3界面結合強度的影響,得到較佳的電鍍工藝。
基材為直徑30 mm、厚1.6 mm的N型Bi2Te3晶圓,由俄羅斯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所用試劑包括氫氧化鈉、碳酸鈉、硅酸鈉、36%濃鹽酸、硝酸、氨基磺酸鎳、氯化鎳、硼酸、十二烷基硫酸鈉,均為市售分析純。
水洗→堿性除油→熱水洗→微蝕→水洗→活化→水洗→電鍍鎳→水洗。
1.2.1 堿性除油
1.2.2 微蝕
因Bi2Te3基熱電材料機械強度低、易碎,故采用化學微蝕法取代機械法,通過改變微蝕時間來控制基體表面粗糙度。微蝕的溶液組成和工藝條件為:濃鹽酸100 mL/L,75%濃硝酸250 mL/L,室溫,時間不超過8 min。
1.2.3 活化
濃鹽酸80 mL/L,室溫,時間1 min。
1.2.4 電鍍鎳
Ni(NH2SO3)2·4H2O 300 g/L,NiCl2·6H2O 30 g/L,H3BO340 g/L,十二烷基硫酸鈉0.1 g/L,pH 3.4 ~ 4.5,溫度40 ~ 60 °C,電流密度1 ~ 3 A/dm2,時間5 ~ 15 min。
采用Hitachi S4800型場發(fā)射掃描電鏡(SEM)觀察微蝕后基體及電鍍鎳層的表面形貌,并用其附帶的能譜儀(EDS)分析鍍層各元素的質量分數。采用TR210便攜式粗糙度測試儀測量Bi2Te3基熱電材料的表面粗糙度(Ra),每個樣品取3次測量的平均值。
按照GB/T 9286–2021《色漆和清漆 劃格試驗》,采用百格法檢測鎳鍍層與基體之間的結合強度。按式(1)計算鎳鍍層的脫落率(r),脫落率越低,表明鍍層與基體的結合強度越高。
式中a為劃百格后用膠帶粘貼前鍍層的面積分數,b為百格測試后剩余鍍層的面積分數。
從圖2可明顯看出,未微蝕的Bi2Te3基體表面除了原有的切割刀痕及少數凹坑外,大部分區(qū)域都較平坦。微蝕4 min后,刀痕消失,基體表面凹坑明顯增多。微蝕8 min后,基體表面凹坑進一步增加,并且凹坑與凹坑之間的網絡連接增加。采用粗糙度儀測得微蝕0、4或8 min時,Bi2Te3基體的表面粗糙度分別為0.565、0.722和1.092 μm,表明粗糙度隨微蝕時間延長而增大,與SEM分析結果一致。
圖2 微蝕不同時間后Bi2Te3基體的表面形貌Figure 2 Surface morphologies Bi2Te3 substrate after being microetched for different time
以鍍層結合強度為評價指標,按表1所示的因素水平表,根據L9(34)正交表對基體表面粗糙度(即微蝕時間)及電鍍時的電流密度、時間和溫度4個因素進行優(yōu)化,結果見表2。
表1 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test
表2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2 Result of orthogonal test
由極差分析可知,各因素對鍍層結合強度的影響順序為:A > B > C > D。由均值分析可知,較優(yōu)的電鍍工藝方案為A3B1C1D1,即:微蝕時間8 min,鍍液溫度40 °C,電鍍電流密度1 A/dm2,電鍍時間5 min。該工藝組合未在表2中出現,因此在該參數組合下進行3組平行實驗,對所得鍍層進行百格測試,鍍層平均脫落率為0.848%(見圖3),低于表3中第2組的脫落率,說明該組工藝組合為最優(yōu)。
圖3 最優(yōu)工藝條件下鎳阻隔層百格測試前(a)、后(b)的照片Figure 3 Photos of nickel barrier layer electroplated under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before (a) and after (b) cross-cut test
由圖4可以看出,最佳工藝條件下制備的鎳阻隔層表面致密,晶胞結構大小均勻,主要含有Ni、Te和Bi三種元素,其中Ni的質量分數為92.45%,說明鎳阻隔層完整地附著在碲化鉍基體表面。
圖4 最優(yōu)工藝條件下鎳阻隔層的SEM照片和EDS譜圖Figure 4 SEM image (a) and EDS spectrum (b) of nickel barrier layer electroplated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先對N型碲化鉍基熱電材料化學微蝕8 min,再在溫度40 °C、電流密度1 A/dm2的條件下電鍍鎳5 min時所得的鎳阻隔層表面致密,結合強度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