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 劉貝貝 崔俊霞
關鍵詞:成年;不孕癥;性激素六項;月經;紊亂
【中圖分類號】 ?R271.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3--01
不孕癥是夫妻經正常性生活頻率、未避孕的情況下,兩年未發(fā)生受孕的病癥。大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為痛經、閉經、月經稀發(fā)等,患者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加、附件腫痛等情況,還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乳房及分泌異常、毛發(fā)分布異常等癥狀。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壓力的增大,內分泌失調患者越來越多,而引發(fā)的月經紊亂問題成為成年女性不孕癥發(fā)生率逐年增長的主要原因[1]。雖然導致不孕癥的因素較多,但主要因素還是內分泌紊亂。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檢測手段也逐步增強,性激素六項成為檢查不孕癥的常規(guī)手段[2]。本文就性激素六項檢測在成年女性不孕癥中的診斷價值給予研究,現(xiàn)匯報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間體檢的45例女性健康受檢者作為本研究對照組,將同期診斷為不孕癥的45例成年女性作為本研究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0~39歲,平均(29.56±3.67)歲;觀察組:年齡21~38歲,平均(29.89±3.69)歲;。2組年齡、不孕年限皆滿足可比性差異(P>0.05)。觀察組中:月經紊亂28例,月經正常的有17例。
排除標準:(1)合并生殖系腫瘤者;(2)近2周使用影響激素水平的藥物者;(3)資料不全者。
1.2方法
于月經后2-3d,抽取晨起空腹靜脈血5mL,以2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經這采用雅培I2000電化學發(fā)光分析儀及雅培的配套試劑進行性激素六項檢測,包括促黃體生成素(LH)、垂體泌乳素(PRL)、促卵泡成熟激素(FSH)、睪酮(T)、雌二醇(E2)、孕酮(P)。
1.3觀察指標
(1)2組性激素六項檢測結果;(2)觀察組中月經正常組與紊亂組的性激素六項水平。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4.0,“x±s”表示計數(shù),實施t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結果
2.1 性激素六項水平
詳見表1。
3.討論
導致成年女性不孕癥的因素眾多,最為主要的因素是內分泌失調、腎上腺功能和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功能失常。而內分泌失是的導致不孕癥的主要因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是調節(jié)女性月經周期的規(guī)律性,性激素會帶來周期性變化。任意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就可致性激素分泌異常,患者排卵出現(xiàn)問題,導致不孕癥的發(fā)生[3]。
有研究表明,性激素水平的高低與不孕癥有一定的關系。PRL是由垂體前葉嗜酸性細胞分泌的一種激素,經下丘腦促乳素及泌乳素釋放的因子來調節(jié),是維持黃體細胞膜的完整性的主要激素,使膜內LH受體的數(shù)量保持在正常范圍內,當其含量升高,可導致卵巢、黃體功能不全,常表現(xiàn)為閉經、溢乳、稀發(fā)等,不利于機體排卵[4]。體內LH可促進卵泡成熟,使女性排卵,與FSH共同促成雌激素的分泌。卵泡成熟后,可分泌E2,E2水平升高,則LH、FSH水平下降。T是女性絕經期卵巢雄激素的主要來源,它是卵巢和腎上腺合成的一種激素,參與卵泡的生長,促進卵子的成熟[5]。P是維持妊娠的必需物質,是卵巢黃體合成的天然激素,可增加子宮內膜厚度,有利于受精卵順利著床,當女性內分泌失調,P水平升高。因此,女性性激素六項檢測,在不孕癥的檢測中尤為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FSH、LH、PRL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紊亂組的LH、FSH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這說明月經不調可導致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因此,性激素六項檢驗結果可進行不孕癥相關的診斷。
綜上所述,對于成年女性不孕癥患者,實施性激素六項水平檢測,可對患者的診斷提供有力依據(jù),對臨床指導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朱偉政, 楊清梅, 李朝輝,等. 性激素六項檢查在女性不孕癥診斷中的應用[J].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0, 30(7):2.
[2]李兆全, 武健, 張英霞,等. 女性不孕癥診斷中性激素六項檢查的應用效果[J].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 9(3):1.
[3]古文鑫, 吳澤華, 陳結貞,等. 不孕癥患者臨床診斷中性激素六項檢測的應用及臨床價值[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21, 12(22):4.
[4]僧雪雁, 劉洋, 任志敏,等. 性激素六項在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不孕癥中的診斷效果[J].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1, 31(5):2.
[5]劉娜, 鄒愛民, 張錦,等. 不孕癥患者血清性激素六項檢測結果研究[J]. 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21, 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