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東子?作家,翻譯家,現(xiàn)供職于漓江出版社。
一、風(fēng)洞山
一般人游桂林山水,看的是山和水,但細(xì)心的游客,會留意山崖上的碑刻。碑刻這東西,全世界惟中國最興盛,也是中華文明源遠(yuǎn)流長的有力佐證,文學(xué)家看詩詞,藝術(shù)家看書法,史學(xué)家看史料,一面碑刻包含的內(nèi)容,相當(dāng)于一部書。我們很少聽說其他國家有碑刻,可能巖石上有一些雕刻圖畫,但文字碑刻是很少見的。山水固然養(yǎng)眼,文化更陶冶性情,看山水要看碑刻,這才是有文化的游客。
我自幼生活于桂林,年少時無書可讀,喜歡去爬山,在風(fēng)景中排遣孤獨,次數(shù)多了自然會被碑刻吸引。上世紀(jì)80年代初的桂林是很寂寞的,偌大的疊彩山上,看不到幾個游人,半山腰有個很有名的風(fēng)洞,所以疊彩山又叫風(fēng)洞山。彼時的風(fēng)洞空空洞洞,清涼的風(fēng)仿佛從宋朝吹過來,崖壁上的碑刻,字跡是很清晰的,一些先知先覺的書法愛好者,開始將碑刻拓印下來。記得一次在伏波山的還珠洞,看見有人用墨涂滿碑刻,再將宣紙小心貼上去,揭下來就是一副很漂亮的碑帖。那時候許多低處的碑刻都是黑色的。
除了風(fēng)洞和還珠洞,水月洞、龍隱巖、西山和隱山等,都有大量珍貴的碑文,史學(xué)界有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說,可見桂林雖地處南蠻之地,但宋以后的碑刻是很多的。私自拓印如今是不允許了,可這并不妨礙歲月的風(fēng)化侵蝕,這不,才過去30多年,許多碑刻的字跡已經(jīng)模糊,感覺這些年大量碑刻在消失,作為出版人,惟一能采取的搶救措施,就是多出幾本高質(zhì)量的碑帖。
如果說山水是美貌,碑刻是修養(yǎng),桂林稱得上是一位知性美女。只可惜我當(dāng)年畢竟年少,看了不少碑文,但看懂的不多,記得住的更少,到后來更移情于洋文,無暇眷顧碑文,有負(fù)于“美女”的一片芳心。我有時候想,一個發(fā)明了紙張和印刷術(shù)的文明古國,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碑刻,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墨客,想讓自己的思想和情懷流傳后世,為什么不信任紙張和印刷術(shù),寧肯用更費力的方式,在崖壁上銘刻自己的寄托?
這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到焚書坑儒。原來書是可以燒掉的,秦始皇點燃的焚書之火,兩千年后仍然在燒。歷史一再證明,紙本是不可信任的,于是倔犟的中國文人想到了石頭,我在石頭上刻,燒不掉吧?我請工匠刻在鳥才飛得到的懸崖上,燒不掉吧?確實也管點用,那只是在相對文明的時代,要是遇上更野蠻的年代,還是逃不掉被毀的命運,桂林所有低處的古代碑刻,都有硬物砸鏟的痕跡,所有佛像的腦袋都是重做的,有的是劣質(zhì)的水泥。
由紙張的不可靠,我聯(lián)想到當(dāng)今輝煌的互聯(lián)網(wǎng),電腦的高效是手寫不能比的。我以前寫一天也就兩千字,現(xiàn)在寫兩千字用不了兩小時,而且改動自如版面清潔,但網(wǎng)絡(luò)也有安全問題,我有過不慎將小說稿弄丟的慘痛經(jīng)歷,換了是紙本稿件,總會留下一些原稿。但網(wǎng)絡(luò)說消失就消失了,好像先前的字斟句酌只是幻覺,以至于我現(xiàn)在除了習(xí)慣存盤,重要的稿子還要打印一份紙本放抽屜,這才心里踏實。
互聯(lián)網(wǎng)的命根子,不就是電嗎,不就是幾臺根服務(wù)器嗎?把電關(guān)掉,把根服務(wù)器關(guān)掉,相當(dāng)于把書燒了,你去復(fù)制吧,去存盤吧,水都沒有了,魚怎么活?說這些似乎有點危言聳聽,可是我對發(fā)展過快的技術(shù),總是持一分懷疑。如果有一天,什么安卓、鴻蒙、5G、6G全都死翹翹,我不會太意外,這看似強大的世界,轟然倒塌灰飛煙滅也是有可能的,沒準(zhǔn)世間最終留下的人類痕跡,還是山崖上的碑刻。
二、半山腰
我不喜歡呆家里,遇上不上課的時間總樂意到外面走動,那時不上課的時間挺多的,學(xué)校也不作解釋,說不上課就不上課,往往還在通往學(xué)校的路上走著,就聽同學(xué)們口口相傳,今天不上課啰,不上課啰!走,游水去!游水就是去漓江游泳。至于明天上不上課,誰都不知道。
起先我喜歡走附近的街區(qū),在巷子里探頭探腦,看看這家吃什么,那家吃什么,這種做派容易引來警覺的眼神,后來不走街區(qū)了,開始爬市區(qū)的山頭,像什么象鼻山、伏波山、七星巖都上去過,但是獨秀峰上不去。這座山被一所大學(xué)圍住,不讓進(jìn),好不容易混進(jìn)去也上不到山頂,有一道門攔住,門上還有生銹的鎖。爬完這些山后,我決定去看長江和黃河,那是后話。
都說桂林是文化城,在我看來那文化不是抗戰(zhàn)時有多少文化人逃難路過這里,而是山上的那些古代碑刻。碑刻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因為害怕被皇帝燒掉,聰明的古人想到把文字刻在堅硬的石頭上,這樣后人高興時可以來看看,不高興時也可以來看看。桂林最好的碑刻在龍隱巖、疊彩山風(fēng)洞、西山摩崖等地方,我少年時就喜歡看那些字,說實話內(nèi)容是看不懂的,只是喜歡揣摩那些字的書法結(jié)構(gòu)。
另外就是享受發(fā)現(xiàn)的快樂,有時不經(jīng)意間會發(fā)現(xiàn),某個偏僻的角落有幾道殘存的筆劃。曾經(jīng)在木龍洞看見一條清代告示,昭告天下這是義渡,過渡不要錢,現(xiàn)在那告示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爬山蠻有意思的,除了看風(fēng)景,還可以看人情。原先我看見流浪漢,總納悶他們住哪,記得一次走疊彩山的仙鶴洞,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男人,把衣物藏進(jìn)懸崖石縫中,又用石頭把縫隙蓋住,于是明白什么叫浪跡天涯,天涯有時就是懸崖。
仙鶴洞是比較偏僻的,知道的人少,去的人更少,一次還在洞口看見一男一女,通常一男一女出現(xiàn)在風(fēng)景區(qū),都是比較甜蜜的,不甜蜜也不會來看風(fēng)景,可那次我見到的情景不一樣,男的追那女的,還罵她假正經(jīng),兩人順石階一路往下跑,速度好快哦,當(dāng)時真擔(dān)心他們會沖下漓江。他們跑到望江亭停住了,手拉手下了山。
有一次在還珠洞,遇見一個老頭兒,長相非常像一個老干部,他忽然來了興致,對我罵起了江青,罵了一陣后見我沒反應(yīng),就問你知道江青是誰嗎?我說不知道。我那時念中學(xué),腦子里想的是班上漂亮的女同學(xué),就是每天從邊隅巷走出來的那個女同學(xué),誰在乎其他事呀。誰知老干部一聽就火了,說這么重要的國家大事,你都不知道?你在哪個學(xué)校念書,我找你們校長去!見他這么生氣,我趕緊溜走了。
我在山腰上遇到過大畫家吳冠中,個子不高,瘦瘦的,頭發(fā)有點白。我那時很想學(xué)畫畫,但苦于沒名師指點,只好到處看別人畫畫,曾經(jīng)在宗其香、白雪石、阿老等大師背后站立幾個小時,看他們在漓江邊寫生。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吳老,他那時候還不算老,但臉上有滄桑感,那種滄桑會通過筆融進(jìn)色彩里,所以看他的風(fēng)景畫,常常會想到烏鴉的叫聲。
那次他帶了一群美院的學(xué)生,我很羨慕他們,如果我能進(jìn)美院,估計離大畫家也不遠(yuǎn)。還有一次在半山腰,遇到一個20多歲的金發(fā)碧眼姑娘在寫生,就我一個人守在她身邊看,她其實畫得并不好,可我居然一直看到天色暗下來,也不知道是看她畫畫還是看她。我那時少不更事,覺得她比漓江好看。
三、欄桿
桂林這地兒水多,欄桿也多,欄桿分為鐵欄和石欄兩種。鐵欄立在湖畔,杉湖畔和榕湖畔,那是童年的記憶,等到上中學(xué)時,杉湖邊的鐵欄破損了,殘存的最后一截,在湖南靠近文明路出口一側(cè),因為所在的位置太荒涼,幾乎被遺忘了,掛上了許多連心鎖。而榕湖邊的鐵欄還在,被刷過綠色的油漆。
那些鐵欄應(yīng)該是民國的產(chǎn)物,用鐵索將石墩連結(jié)起來,每個石墩的頂端,都有一只銅鑄的小獅子,精致而結(jié)實,有的石墩都風(fēng)化了,銅獅子還在。鐵欄桿是我們小伙伴聚會的場所,有時靠著欄桿說話,一說就好幾個小時,大伙兒不斷制造各種話題,生怕對方走掉了。其實我們怕的是回家,想法子抱團取暖而已。
這些街上相識的小伙伴,有的害怕父母吵架,有的居住條件太差,有的干脆就沒家。我曾在大半夜,陪一個小伙伴回去,他住在王城邊上,就是如今叫東西巷的地方。我們在一陣狗叫聲中,推開一扇院門,他的居所就在旁邊,那是一個用木板隔開的小空間,可以擺一鋪床,也只能擺一鋪床,四面用報紙糊住,頂上也是報紙,印成黑體的是領(lǐng)袖的語錄。
最驚奇的是,我發(fā)現(xiàn)旁邊還住著一個人,而且我還認(rèn)識他。那是一個瘦小的成年男人,經(jīng)常在風(fēng)景區(qū)為人剪頭發(fā),收費三毛五毛不等,五毛一般是女孩的頭發(fā),要剪出飄逸的頭發(fā),當(dāng)然要貴些。都半夜了,他還在琢磨,如何剪得更好看。我說,啊,你也住這?好似見到了老朋友,而他只是淡淡一笑,算是回答。
榕湖的鐵欄也漸漸消失了,先是銅獅子一只只被撬走,每次路過都會少幾只,起先還有些痛惜,后來也木然了,知道不可能阻止,全部消失是遲早的事。后來果然全部消失了,消失了反而放心了,若是還剩下幾只,免不了總要記掛,與其做徒勞的記掛,不如全都消失來得利索。近30年來桂林的人,大概想象不出,榕湖邊曾有眾多的銅獅子。
如今的杉湖和榕湖邊上,種滿了大樹和各種植物,還有沒有欄桿,我就不知道了,不過江邊的欄桿倒是越來越多。漓江邊的欄桿都是石欄,早期的石欄是很結(jié)實的,以濱江路南段為例,用鋼筋水泥澆筑,外面再沾上白色的碎石,我們經(jīng)常在石欄桿上爬上爬下,從來沒想過會垮塌。如今的石欄,都是用石料直接切割出來的,雖然更光潔,但也脆弱。
彼時濱江路南段的石欄,延伸到望江亭為止,望江亭到象鼻山是沒有欄桿的,是漓江邊的原生狀態(tài),全是小斜坡,有一些苦楝樹,經(jīng)常會有美院的老師帶學(xué)生坐在斜坡上,畫那頭舉世聞名的大象,有的女生還挺漂亮。至于象鼻山以南,就更沒有欄桿了。
新修的石欄,除了石料易損,還有別種洋相。為了彰顯有文化,建筑方往石墩上刻了些唐詩宋詞,這事要在別處,也就完事了,可不巧的是,刻詩詞的石墩,就在咱出版社附近的一座橋上,過往的路人,有識字的專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錯別字。起先只是一兩處,后來仔細(xì)查看,幾乎每首詩詞都有錯,本來想表現(xiàn)有文化,結(jié)果顯得特沒文化,這就尷尬了。
刻詩詞的石墩,是精心選好的,都是上好的大理石,而且都是機器刻的,修補起來不但不容易,還會留下明顯的疤痕??墒前压旁娫~刻錯了,是貽笑大方的事,疤痕自然不好看,但總比錯訛要好些,經(jīng)主管部門下令,建筑方最終還是做了挖補。把這樣的石欄留給后人,倒也符合這時代的特征。
四、沙坑
漓江的可愛之處,在于其清澈的河水,童年時漓江的水質(zhì),遠(yuǎn)遠(yuǎn)超過大城市的自來水,乃至于我少年時代初次遠(yuǎn)行,用其他城市的自來水漱口,嘗出漂白劑的味道,感到不可思議,這么多的漂白劑喝下去,而且每天都喝,居然不會死?
河水清澈的原因,在于布滿河床的鵝卵石與晶瑩的河沙,鵝卵石不用說了,經(jīng)歷千百年河水的沖刷,一顆顆圓潤如鵝卵,哪怕形狀不夠圓潤,表層也是光潔的。河沙也很重要,可以吸附水里漂蕩的腐殖質(zhì)。
這座城市在上世紀(jì)60年代,經(jīng)歷了一場戰(zhàn)火的浩劫,整個城市千瘡百孔,到處都要蓋房子,于是河沙的重要性顯示出來了。彼時沒有水泥,哪怕有也很少量,一般用在交通建設(shè)上,蓋民房若用水泥,一般是用在臺階上。
民房通常的黏合材料,是石灰與河沙,將二者混合攪拌,用來黏合磚塊與墻面,因此哪個地方要蓋房子了,便會運來大量的河沙,如果蓋的是樓房,那河沙可以堆積成一座座山。這時候我們小男孩就興奮了,可以爬上去挖陷阱。
我們用手掏出一個大沙坑,有半個人那么高,上面鋪上報紙,再撒一層薄沙做偽裝,便守在一旁。這一招是從越南人那兒學(xué)來的,他們用陷阱打擊美國鬼子,也是挖個坑上面鋪上樹葉偽裝,只不過他們在坑底布滿了竹尖,竹尖上還抹了毒藥,我們沒那么狠心,只是布置一個簡單的沙坑。
很快就有小伙伴上當(dāng)了,掉進(jìn)了沙坑,大伙兒哈哈大笑,很滿足,換個地兒,又開始挖掘另一個沙坑。我們陷害別人,自然也會被別人陷害,我也經(jīng)常掉進(jìn)沙坑里,嚴(yán)重時會埋到胸口,假裝喊救命,小小年紀(jì)就學(xué)會了互害模式。岸上的沙坑只是游戲,是不會要命的,真正要命的沙坑在河里。
別看漓江秀秀氣氣的,每年夏天游泳的季節(jié),都會奪走幾條人命,我說的是每年,而不是某年。很小的時候,就聽大哥哥說,河里有水鬼,會捉住你的腳,把你慢慢拖進(jìn)水里淹死,還說水鬼比較多的地方,是伏波山和象鼻山一帶,叫我們小朋友千萬不要去,那里最危險。
后來長大了,知道水鬼其實是水草,那水草纏住你的腳,當(dāng)然要掙扎半天,至于伏波山和象鼻山一帶,水草最茂盛,水鬼自然也最多。這個傳說給我印象很深,只是如今河里不剩多少水草了,水鬼的故事也不再流傳。
沒有水鬼不等于沒有死亡。因為建筑的需要,對河沙的需求猛然增加,有段時間,漓江上出現(xiàn)了許多挖沙船,那都是些簡陋的挖沙設(shè)備,將河床挖起來一遍遍篩洗,洗出來的河沙干干凈凈的,挑到岸上堆放,摸上去濕漉漉的,一點也不沾手。
沙是好沙,但這種挖沙方式太野蠻,挖爛河床破壞生態(tài)不說,每次挖沙船移走,會留下巨大的沙坑,而這些沙坑藏在水下,看上去水波粼粼,卻暗藏殺機,尤其是外來的游客,很容易成為青山綠水的犧牲品。錢塘潮每年會卷走幾個人,漓江水也一樣,每個夏天都會有人沉沒。漓江挖沙,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jì)90年代才被叫停。
本地人把去漓江游泳叫游水,三五結(jié)伴下河時,會吆喝,走呀,游水去,小心那些沙坑啵。游過幾次后,也熟悉沙坑的位置,會小心避開。那些浪漫的外省人就不一樣了。不知道美貌的后面,有死亡的陷阱,天氣熱腦子也熱,把衣服一脫就下去了。
每年不幸淹死的,多半是外來的游客。我也曾有心提醒外來的朋友,但通常的回應(yīng)是笑笑,只把那提醒視為多余的善意,抑或小瞧了客人的本領(lǐng)。哪怕對大自然稍有敬畏,也應(yīng)該明白,河神也是需要“祭品”的,只不過不知道會輪到誰。
童年時,父親喜歡帶我去游泳,說是游泳,其實是他游泳,我玩水。我是很想學(xué)會游泳的,可一直沒學(xué)會,只會狗爬式。八月的漓江陽光燦爛,水底清澈,小花魚在鵝卵石縫間穿梭,鱗片一閃銀白銀白的。一次我捉到一條小花魚,拿回家放玻璃缸里養(yǎng)著,希望它茁壯成長,長成一條大魚,可它不吃不喝,第二天就死了,看上去沒骨頭,卻很有骨氣。
記得一次父親帶我去訾洲,訾洲是市中心的淺水區(qū),有天然游泳場之稱,父親求學(xué)時是游泳好手。他叫我看住臉盆,自己一下就游出去好遠(yuǎn)。我見自家的臉盆慢慢漂離了岸邊,不禁焦急起來,里面除了要洗的床單,還有我的小褲衩。
我連忙爬過去抓,爬著爬著就掉進(jìn)一個沙坑。那是一個很深的沙坑,至少有兩個我站起來那么深,我一下就滑落下去,看見那臉盆在我的頭頂漂浮,可我夠不著,不但夠不著,還慢慢往下沉,沉向黑暗的深處。
我想父親會不會看見我呢,他正游得暢快,知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就要淹死了?其實我不相信自己會淹死,因為我有父親,有父親就有信心。我的感覺是對的,正往下沉呢,忽然就見游過來一片影子,接著一只大手伸下來,像大吊車的胳膊一樣,把我吊出了水面。
那是父親的手。我吐著嗆住的河水說,爸,你的眼神好好哎,一下就看見我沉水里了。他說我什么也沒看見。我問那你怎么知道我沉下去了?他說你不見了,當(dāng)然只能沉水里了,難道還有別的地方可去?
五、尋古踏春路
三月過去就入春了,桂林的春天模式是很短暫的,北方人還在分辨春夏之交,桂林人已經(jīng)穿短袖了,既然春天這么短,抓緊踏春就成了必須的事。上堯山看映山紅,下毛洲島摘草莓,是桂林老百姓慣常的去處;再或者就是去草坪看油菜花,沿漓江邊走走,也都是不錯的選擇。我有時候想,假如我活在明代的桂林,我會怎樣踏春呢?明代的桂林,面積當(dāng)然不如當(dāng)代桂林,但面積大不等于詩意,不但不等于,甚至為此而遜色。
古人游桂林,線路有多種選擇,就以小東江為例吧。這小東江是與漓江市區(qū)段平行的一條旁支,流過七星巖、訾洲、穿山匯入漓江,因曲折蜿蜒,景色比漓江有過之而無不及,又因水路便捷成為明人踏春的首選。假設(shè)春光明媚之際,一群文人雅士帶著美眷,步出王城北門,到疊彩山會合,上望江亭用過桂花茶點,由北邊石階下木龍古渡,坐船到對岸進(jìn)入小東江,乘幾葉扁舟順流而下。
一路賞兩岸桃紅柳綠,至靈劍溪上岸,入祝圣寺做法事,中午船靠花橋,看四孔倒影,登芙蓉石,品月牙樓的尼姑庵素面,再上旱橋集市,買些枇杷、荸薺一類的時令果食,回船上小吃。那旱橋上的果蔬品種很多,除了新鮮水果,還有鮮嫩的韭菜、蕹菜?;ɑ茏匀灰膊簧?,水仙、百合都有,尤其是芬芳的廣玉蘭,最受女眷歡迎,買一串掛脖子上,似乎買回了春天的味道。
午后泛舟繼續(xù)南行,這一帶層巒疊翠,懸崖上有小廣寒宮,登級而上可遠(yuǎn)眺逍遙樓。行至龍隱洞,觀賞歷代雅士的碑刻題字,里面的元祐黨籍碑是有故事的,講的是北宋宮斗,彼時先有王安石變法,摸著石頭過河,司馬光上位后廢新復(fù)舊,他的繼任者又廢舊復(fù)新,為王安石平反。趙姓皇帝宋徽宗開出一串名單,將司馬光、蘇軾等數(shù)百個官員列為亂黨,昭令天下刻碑警示。
這是這塊碑的由來??苫实凼窍才瓱o常的,忽然后悔了,又下令把碑給鏟掉?;噬系闹甘臼侵粮邿o上的,天下都照辦了,惟有桂林人厭倦折騰,心想這趙姓一家朝令夕改,太難伺候了,等等看吧,居然沒處理,于是那碑一直懸在崖壁上,也沒人舉報。桂林人以散漫聞名廣西,但在這件事上,我喜歡桂林人。據(jù)說這是神州大地碩果僅存的一塊碑,既然來到月牙山南麓的龍隱巖,當(dāng)然要去看看,溫習(xí)前朝舊事。
一路江水清澈,右手邊是訾洲,上面綠蔭覆蓋,長滿了鳳尾竹和柚子樹,最適合踏青,因為春雨迷蒙,看上去如輕紗薄幔,那地兒又名訾洲煙雨,是著名的春天美景。接下來近穿山,看塔山倒影,過寧遠(yuǎn)河上雉山,觀漫天晚霞,吃一條清蒸桂魚,喝一壺洞藏三花酒,結(jié)束一天的春游,醺醺然相扶而歸。
安排如此風(fēng)雅之事,當(dāng)然要有前提,不需要多少銀兩,但必須是平和的年代,遇上黃巢、李自成之類自然不行,忙于逃難無暇賞花,生逢盛世也未必是好事,市面太繁榮,欲望太旺盛,成天想的是算計與發(fā)財,恨不得把每塊風(fēng)景都變成搖錢樹,用力一搖錢幣如落葉,嘩嘩掉下來,世道成這樣,也不會有踏春的心情。明代是走向文明的萌芽時代,可惜被扼殺了,東郊的靖江王陵,埋葬著朱家大姓的亡靈。
(編輯 吳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