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潤
有一則寓言故事叫“萬字難寫”,說的是一個不識字的富翁請了教書先生教兒子寫字,先生畫一橫說是一,畫兩橫說是二,畫三橫說是三,富翁的兒子據(jù)此認為寫字很簡單,不用再花錢請先生。后來富翁想邀請一個姓萬的朋友來家里做客,讓兒子寫請?zhí)?,兒子寫了一整天也沒寫夠一萬畫。這則故事當然有它的寓意,不過我今天引用它只是想說明,一般情況下學寫字都是從寫“一”字開始的。
那么,為什么形容一個人不識字要說他是“目不識丁”,而不是“目不識一”呢?當孩子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竟一時無言以對。
為什么是“目不識丁”,而不是“目不識一”?以前我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難道古時候?qū)W識字是從“丁”字開始學起的?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目不識丁”是這樣解釋的: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睋?jù)說“丁”應寫作“個”,因為字形相近而誤。后來形容人不識字說“不識一丁”或“目不識丁”。
對于該成語的寓意,后人基本沒有爭議;對于這一成語的起源,則一直沒有定論。《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用“據(jù)說”兩個字,謹慎地說明了該成語來源的一種說法,同時也透露出編者對這一說法的肯定性傾向?!安蝗缱R一個字”比“不如識一丁字”更能與“挽得兩石力弓”對應。篆文“丁”與“個”相似,傳寫過程中很有可能會抄錯,人們以訛傳訛,逐漸變成了習慣用法。
有問題,找答案,尋解釋,在現(xiàn)有條件下相對容易,難的是提出問題。學問學問,學習首先得會問,問題是進步的起點。所以,對小孩子們提出的“十萬個為什么”要大力鼓勵,呵護他們的好奇心和質(zhì)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