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賀麗瓊
人過四十,很多癡迷執(zhí)著的事會隨著閱歷增加、磨難頻發(fā)而變得動搖,一些原本看不明、參不透的淺顯的道理,也會在幡然之間領悟。寫作在其中充當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除了文學語言的練筆,似乎更是一種人生經(jīng)歷的記錄,時時翻看,便能再現(xiàn)當時的情景,仿佛昨日一般。
回首我的寫作之路,實在是談不上自小熱愛、始終執(zhí)著,卻又在冥冥中有著一脈相承的經(jīng)絡。倘若非要簡短概括的話,我想“順水推舟”一詞是再合適不過了。小時因家境貧寒,打讀書起家人便激勵兒女要發(fā)奮讀書,努力跳出“農(nóng)門”。作為同學口頭的“學霸”,文理并不偏科,小學四年級有作文被老師推薦發(fā)表(當然得知發(fā)表出書時已是數(shù)年之后),參加過一些作文競賽,被推選參加校園文學社做一些校稿和印刷工作,但似乎也僅限于應試教育水平。在課業(yè)壓力繁重和課外書相對匱乏的年代,我語文考試可以得90分以上,閱讀理解、文言文釋義甚至作文都接近滿分,卻從來沒有完整讀過一本課外的武俠或言情小說,讀“四大名著”也是參加工作后的事。這實在有悖于“作家”這個稱號(汗顏)——不過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向普羅大眾傳遞一個可喜的信號:寫作并不是天賦之才,只要肯努力,什么時候起步都不晚。后來陰差陽錯,我從理工女轉崗到政工崗位從事宣傳報道、碼字寫材料的工作。在制度和領導的雙重推動下,為了完成繁重的宣傳任務、在百余個公司的同業(yè)競爭中創(chuàng)優(yōu)業(yè)績,我才走“曲線救國”道路,開始大量寫作散文、詩歌,偶爾應景幫上級單位寫寫主持詞、演講稿,積少成多,我有了一些發(fā)表量,被推薦參加過幾次文學活動,這才開始有意識地思考文學創(chuàng)作方向,考慮走專業(yè)發(fā)展道路,漸漸地就虛擔了一個“作家”的名號。
這期間,閱讀和寫作伴隨著我人生成長、成熟的軌跡卻從未缺席,從而也成為了我生命中一大興趣愛好和不可割舍的行為習慣,甚有“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矣,一周不讀書,智商莫若豬”的焦慮感。借書、買書、啃書成了如每日吃飯般稀松平常的固定節(jié)目,連利用中午時間摘錄讀書筆記也成了樂事。而遇事總愛深究三分、沉思數(shù)秒,有想法、見解在腦海里回旋,壓抑不住就要訴諸筆端,使之變?yōu)閲姳《龅膶懽饔@樣的文字傾訴便有一氣呵成之勢。
寫作于我而言,是自記事以來從未正式開始、也從未真正離開的事情。一路走來的每一步,似乎都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推動著我向前,并非主動選擇的宏大理想愿望,更像是以超強適應性“順水推舟”,用多年不懈的堅持把一件并不反感的事做深做細從而發(fā)生量變到質變的自然過程。
我始終信奉“一萬小時”理念,即凡事如果傾注一萬小時的精力和專注,做到極致便自成氣候。蓮花縣文聯(lián)自去年起組織了“玉壺講壇文學沙龍”,讓每個理事和大家分享寫作心得或體會,讓我也報個講題。我甚為惶恐,感覺自己一路走來都是被形勢和機遇推動著向前,若非要講一講自己在其中做過什么的話,無非幾個字:“讀-記、思-融、寫-發(fā)”。
讀,即閱讀。就像是種子生根發(fā)芽前,必先汲取陽光、水分等養(yǎng)料一般的自然,肚里有貨才能寫出有料的作品。讀,先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不限紙質,可以電子閱讀,但淺嘗即止的碎片化閱讀不可?。上染x自己喜歡的某一位作者或某一種類型的作品。時間不夠篩選,就從獲獎作品(最喜茅盾文學獎)讀起,之后可以泛讀。除文學外,還應涉獵歷史、哲學、宗教、書畫、戲曲等其他藝術類書目。不用等到4月世界讀書日大搞全民閱讀宣傳時才來讀,現(xiàn)在就列出自己的讀書清單吧!
記,即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些經(jīng)典或引發(fā)共鳴的詞句,我總愛抄錄下來,甚至摘錄生字注音,時常溫習推敲咀嚼回味。有時朗讀出聲、感受韻律之美,常覺樂在其中。對于一些書目的系統(tǒng)閱讀,我還會做條目式筆記綱要,標注重心,提煉要點。有時一個詞條的提醒就能回憶起全篇作品,更能體味到當時讀到精妙處感覺怦然心動的一瞬。目前已有20余本讀書筆記可供自己查閱翻看。
思,即思考。每一篇作品的寫作,在獲得外來養(yǎng)份的基礎上,還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體現(xiàn)作者視角的觀點,不然就是“掉書袋子”,是學習筆記,不能稱其為作品。思是無所不在的。讀書時可以思考,同樣一個事如果換作是我會怎么去寫;路上遇到事看到某些現(xiàn)象,可以思考這件事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以微見著傳遞出什么樣的導向等。在潛移默化中便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觀點。
融,即融會貫通。特別是在散文寫作中,講究“形散而神不散”,圍繞中心思想的主線,可以有發(fā)散性思維,應當融入真情實感,融入巧妙構思,融入多種修辭手法和敘述技巧,融入作者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融入地域特色風俗、歷史等元素,多方位、多角度使作品豐富起來,讓作品有較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千人千面,同一個命題,各人寫法不同,品質也有參差。語言不拘于精,技巧不在于多,還需要做構思取舍。這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過程,也是體現(xiàn)作品高下的區(qū)別所在。多做閱讀理解、作品賞析,多寫多練多改自然能找出法門。
寫,即將思想變成文字。作為一個真正從事碼字的人來說,靈感從來都不是等來的,而是要付諸行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好比學畫畫,你看了一百個教畫的視頻,但如果不動手畫的話,你永遠也不知道你的筆會落在了哪一處,用筆是否力度合適、位置準確。很多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職業(yè)作家,對自己都有近乎強迫癥的慣性寫作計劃,比如日更3000字以上。不說他們是否能每天嚴格執(zhí)行,可能有時一日上萬字,有時也就幾百字,但總量在,且就形成了規(guī)律性。那些名師大家尚且那么勤奮書寫,我們作為起步晚的“小白”,是否更要有練筆計劃呢?網(wǎng)絡上就有一個“007行動不寫就出局”的寫作成長社,7天1篇寫7年,就是以持續(xù)的督促鼓勵寫作,不管寫什么、寫得好不好,關鍵在于養(yǎng)成寫作和表達的習慣,之后便是發(fā)揮“一萬小時”定律靜待花開的過程了。
發(fā),即發(fā)表。很多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不自信,寫了只是自己讀讀、群里發(fā)發(fā),純粹自娛自樂。我覺得作者有娛樂精神是好的,這是抵御各方面干擾時仍堅持自我、不可或缺的情緒調節(jié)。但寫到一定程度,還是要拿到市面上去沽價。我們不說成名成家,只是希望通過讀者來驗證作品的價值。有一個人欣賞,我認為這篇作品就值了,如果三五個人喜歡,便是賺了,更多人喜愛,你的價值便得到了提升。有這樣的想法,你就能葆有持續(xù)的寫作動能。當然,作品發(fā)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次兩次甚至前十次、百次都可能會石沉大海(目前電子投稿基本沒有退稿一說),但我們不要氣餒。很多人在寫作之初都曾接到過退稿信,甚至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也被多次退稿,沉寂了多年,直到他死前一年才獲得茅盾文學獎。所以,我們要秉承“生命不熄、奮斗不止”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必勝信心,堅持多寫,多投,才能多發(fā)表。如果有幸被編輯反饋修改意見,說明這篇作品有相當價值,至少已經(jīng)入了編輯的眼,只是還有提升的空間。改稿是提升最快、效果最好的過程,我們一定要重視,在一次次修改中提高,找到自己的語言特點、表達方式。到最后,作品終于獲得發(fā)表,那么在恭喜自己成功的同時,請記得做好作品統(tǒng)計和樣刊留存。這不僅是你人生經(jīng)歷上的真實記錄,更是加入諸級作家協(xié)會的佐證資料(入作協(xié)需要考察發(fā)表刊物的級別及量值要求,作品發(fā)表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卻是相當關鍵的重要標準)。
有親戚曾說我,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挺無趣的——是呀,不打麻將不賭錢,不刷八卦不閑聊,仿若置身世外、沉默遠觀,很多時候不被人理解,而成為孤獨的旅者。但我覺得,讀書和寫作是比打牌閑聊更有裨益的愛好,只有趣味相投的人才有共同語言,也幸而找到了組織,尋著了伙伴。而書寫已經(jīng)融入我們骨血,成為一種習慣,滋養(yǎng)著我們的身心,是比別人的生命更多一份沉靜、厚重的情趣所在。當然,隨著電腦輸入逐漸替代了手寫撰稿,這里的“書寫”或者應該由“奮筆疾書”的“書”改為“抒發(fā)感情”的“抒”,用文字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情感,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成熟,記錄著每一個獨特生命的發(fā)展歷程,是怎么樣在這繁華塵世間熠熠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