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1. 關注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幼兒園的公眾號好多年了,上面發(fā)的故事總是那么吸引人。我常常在想,這么精彩的故事,記錄的人應該也很幸福吧!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每一顆童心都很珍貴,不管哪里的孩子都很了不起,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的那雙眼睛。從這一點上,很多人驚訝于“為什么花草園的公眾號做得那么好、老師那么能寫”,背后其實不只是寫作的問題,而是老師怎么去發(fā)現(xiàn)并支持、讓幼兒園產生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的問題。
是的,有了好的故事才能有好的文章。我們的每一條推送,其實是在時空流動之中對教育現(xiàn)象的描述或思考?;ú輬@的老師善于寫故事,而且有自己的思考,這得益于一定的訓練。老師每周都要提交觀察記錄或教育筆記,描述他眼中孩子們的花草園生活。這些教育筆記和觀察記錄,我會親自審閱和點評,把那些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指出來并不斷強調,比如不說大話,就是樸實地記錄——其實這就代表了我們的一種價值選擇。慢慢地,大家就形成一種價值觀上的趨同,會朝著這個方向去看、去寫、去思考。也有新來的老師問我:為什么花草園沒有優(yōu)秀教師?她的意思是那種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被評選出來的先進代表,我告訴她,花草園的文化是讓所有的教師都得到好的成長,所以,花草園的教師是一個群像,每個人都特別好,都有自己的“道”。如果看了我的那本新書,就會知道,我們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觀,所以她們寫出來的故事是千姿百態(tài)的,而且這樣的故事源源不斷,公眾號發(fā)出來的那些,連我們創(chuàng)造的十分之一、二都不到。
如果本身沒有精彩的故事,就得去編,當然會焦慮。所以說公眾號做得好,本質上不在于寫作或者編輯技巧,也不在于用人技巧,首先要教育做得好,要鮮活、真實、精彩、有詩意。而這個的前提是有一群特別熱愛教育的老師在這里特別扎實地做著教育,幼兒園也要盡可能地為老師提供這樣的條件。跟其他幼兒園一樣,我們也有很多的任務,但是我不想讓老師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裹挾,所以有些任務我會安排一些外圍的人來完成,老師們只需要踏踏實實地做教育就好。
2. 很多幼兒園在公眾號上花的精力也不少,從選材到排版,到拍照、寫文字稿,不可謂不認真。然而幾年下來,始終沒有什么吸引人的成績。雖然我們也知道不應該盲目地追求“轉贊評”、點擊率這些,但既然做這件事,有時候忍不住也有一些期待,畢竟這也是成果或者證明。而花草園給人的感覺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有了點擊率。你們是怎么做到的?負責供稿或者排版的老師們是不是也像很多幼兒園負責公眾號的老師一樣,頂著壓力用額外的時間去做?那他們的快樂或成就感從何而來?
我們剛開始寫的時候,閱讀量也是只有幾百,當初也沒想那么多,就是給自己和家長們看看。突然有一天就過了1000,當時覺得這是一個進步,后來就過了4500,很快又過了10000。有段時間,我們的公眾號每天都在推送文章,閱讀量能夠達到20000。現(xiàn)在很多幼兒園因此而焦慮,是因為對標的是我們這樣的行業(yè)內所謂的“大號”,他就覺得“哇,我的閱讀量太少了”,但實際上我們也是從小小的閱讀量起步的。
閱讀量是一把雙刃劍,對它有追求是自然而然的,但也不能忘了初心。我們做公眾號的初心是想表達,因為覺得表達是快樂的。聽到孩子們的話,看到孩子們身上發(fā)生的故事,老師們常常感嘆“哎呀,這也太美好了”,然后就忍不住想把它表達出來,所以表達的時候也是快樂的,就算表達的過程中需要解決一些不太擅長的技術性問題,也不覺得是什么難事。但如果你沒有這個動機,那做起來肯定會痛苦和焦慮。所以我并不提倡所有的幼兒園都做公眾號,如果沒有樂趣,那就先不要做。
現(xiàn)在我們的老師們的成就感不在于閱讀量和“轉贊評”,他們在做這些的時候不向外求。我們也從來都不排序,不會考核誰的推送閱讀量到了多少。因為大眾的視角不一樣,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有時候一些廣為人知、閱讀量和轉發(fā)量很高的文章,我們一開始也沒有預料到會這樣。前不久有一篇教師手記是《一個搖鈴滿足了所有孩子的愿望,也治愈了我童年的遺憾》,負責這篇推送的詩詩老師告訴我,她的成就感在于文章中那個最早搖響鈴聲的小男孩小河的媽媽在朋友圈轉發(fā)了這篇微信,特別向她表示了感謝,還跟她分享了在家跟孩子一起讀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故事里小河在第二輪討論的時候說希望這個鈴鐺一直都是自己搖,不要傳遞給別人,在跟媽媽一起讀故事的時候,他問媽媽:“你看我這樣是不是很自私啊?”小河媽媽在分享這個細節(jié)時的感動,和老師聽到小河媽媽分享的那一剎的感動,是老師寫這篇文章的最大收獲。我們大部分推送的閱讀量都是過萬的,連寫個日簽都過萬,可那篇的閱讀量目前還沒有過萬,但是詩詩老師因為故事帶來的家長和孩子的交流、家長和她的交流而高興。做事情就是這樣,一定要有高于對這件事情本身的認識,才有可能做好,而不是還沒做什么呢就老想著成功。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通病。
3. 常常聽到有人感嘆花草園公眾號的封面圖、插圖特別美,孩子們的作品圖、老師們拍攝的現(xiàn)場圖,乃至公眾號的排版,都很“高級”。大家想知道,你們是不是專門有一個人負責每天拍照?版式是找人設計過的嗎?每期的排版是有人專職在做還是抽調老師來完成?如果是后者,那是怎么做到讓所有老師“審美在線”的?
原先我們用的是輪換制,大家輪流做,每人一個月或兩個月會輪到一次,從文稿到照片,從編輯到排版,全部一個人負責。這么做的好處是公平,每個人都要做,而且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大堆故事想表達,所以大家沒太大的壓力,做得挺高興。現(xiàn)在根據(jù)欄目稍微做了一些分工:像“教師手記”這樣的,誰寫的就誰來做;另外一個欄目叫“兒童的一百種語言”,是圍繞同一個主題,每個班都提供材料,匯總給一個人負責編輯發(fā)布。版式設計方面,我們沒有特地培訓過,但老師們會自己想辦法。他們也會有壓力,有的人這周要做,可能一周前就開始有壓力了,但這種壓力會促使他主動尋找解決辦法,比如找朋友或同事一起來商議。
關于審美的問題,我從小就是一個非常熱愛藝術的人,喜歡看話劇、聽音樂會,熱愛古典音樂,肖邦所有的夜曲我都有收集。去了國外,也要看藝術展。平時,我們除了談工作,會組織大家一起看電影、一起討論。這十幾年間,北京那些新銳的設計展、藝術展,我們老師都看過。我們還會一起去看話劇、聽音樂會。慢慢地,這里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文化圈,大家在這里互哺,共同接受藝術和文化的熏陶。它的作用不光是對做公眾號,而是對老師們整體的潤養(yǎng)。大部分人在這里工作了十年以上,慢慢地,大家達到了認識上的同頻,審美也趨于一致。說回公眾號的版式設計,雖然每期都是由負責的老師自己決定,但基本上“清雅”是我們共同追求的風格,這是一開始就定下來的基調。
此外,還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決策者要有判斷力,關鍵時刻直接給指示。我在審核的時候從不糾結,而是直接說哪個應該在前、哪個應該在后,這個圖片不太理想,讓他們去調。這個過程中,有的老師也展現(xiàn)出了特別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超越了大部分人的審美。二是做的人不能有心理負擔。比如我生日那天有個小活動,結束后小美老師很快就把視頻剪完了,她內心特別輕盈,心無掛礙,沒有那些不必要的擔心和顧慮,像“這么做胡老師高興不高興”“會不會把她拍胖了”之類,所以做起來就果斷且高效。正是因為不需要考慮這些,大家都能從大局出發(fā),所以做起事來相對簡單一些,做得好看,也做得輕松。
4. 我們發(fā)現(xiàn),花草園的孩子也好、老師也好,都出口成章,而且都特別有深度。比如今年“清明”的那一期推送,孩子們討論的話題從清明是什么樣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做些什么,到祖先是誰、給我們留下了什么,再回歸現(xiàn)在的生活,從而產生對過去的感激……孩子們有這樣的思考并不讓人意外,但不是所有幼兒園都會從文化乃至哲學的角度對清明有如此深刻的梳理。所以,這個問題雖然是從公眾號切入,實際指向的卻是一所幼兒園的文化和哲學觀,但同時又不得不落在技術的層面:幼兒園老師如何實現(xiàn)哲學思考的從無到有,又是如果把抽象的東西,通過圖片、文字、行距、標題、色彩等體現(xiàn)出來?
的確,孩子們說的話常常深刻得讓人驚訝,甚至有人覺得那些話是我們加工過的。實際上孩子的話是加工不出來的,因為你根本就想不到,怎么加工呢?不過老師們的確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怎么和孩子互動、怎么從一日生活中抓取信息并記錄的,這些能力需要培養(yǎng)。我們每周都有業(yè)務學習和教研,但不太談具體的問題,因為具體問題個人都能解決,只是方法不一樣罷了,我們更需要解決的是心靈的問題、哲學的問題,這才是基礎。
當然,把哲學觀變成一種外化的行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時,管理者的做法就很重要:既不能訓誡,也不能批評,而是要慢慢去培育——設想自己有個器皿,或者有一片土壤,把這些人和事養(yǎng)起來,有的人可能養(yǎng)了三年才能長好,有的人可能得五年。但你不能急,因為這是個做慢事情的行業(yè),不應該有那么高的淘汰率,不能感覺不行就想著換個人。我們要做的就是等,讓種子慢慢發(fā)芽、長大,然后給它發(fā)揮的空間。有的人審美不行,也許他的創(chuàng)意很好,而創(chuàng)意才是首要的。上上周有一期我們沒有推送,那期是兩個新老師負責的,她們模仿一位網(wǎng)紅旅游博主,做得看起來似乎很高端,但看完之后我覺得不行。花草園的文章讓那么多人喜歡和感動,是因為我們眼里一直有兒童,一直在滿懷深情地注視著兒童,但那個片子里有太多成人的自娛自樂,所以必須放棄。
技術層面,我們有一個給新手的文檔,描述對圖片、文字等的要求,做好之后有一個人來把關,只要在能接受范圍內就可以發(fā)布,不是非要精打細琢。我們這里有能做到95分的老師,也有做到80分的老師,我的態(tài)度是“差不多就行”。所以管理者的心境也很重要,很多幼兒園的公眾號做不好,領導把底下的人罵得夠嗆,這就沒必要。老師做不出來的時候,我的決策是要么不做了,要么自己直接上手改。
5. 有一種說法,現(xiàn)在已經不是公眾號(圖+文字)時代,大眾的閱讀習慣慢慢都已經視頻化,雖然說“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形式如何,內容始終是最核心的,但這種變化還是會影響到真正做這件事的人,比如技術更新、對呈現(xiàn)方式的思考等,花草園對此會有什么舉措嗎?
我們這兩天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短視頻的出現(xiàn)對閱讀的影響確實很大,但文字的力量是動人的,圖像永遠無法取代。文字的留存性強,它帶來的想象空間非常動人。其實我們做的視頻質量也很高,但它始終不能像文字那樣有力量。所以雖然也有不少人喜歡我們的視頻,但我們暫時還不想走這個路線。而且做視頻很耗時,老師們也沒有那么多精力。但如果個人喜歡做、想要做,幼兒園也非常鼓勵,比如我們的廚師有天早晨一來幼兒園,看到雨中的幼兒園太美了,就拍了一個短視頻發(fā)出去,我們都覺得特別好。未來我們想把短視頻做成這樣的風格:日常、生活化。
我們不想做網(wǎng)紅幼兒園,更不想被捧上神壇?;ú輬@應該是一個很樸素的幼兒園,也許有一天公眾號沒人看了,但是對我們來說,做這件事本身就很快樂。我們也沒有所謂的 “偶像包袱”,說得不好聽點,就是“想怎么玩兒就怎么玩兒”。我們需要簡單一些,做讓自己快樂的事,然后“乘物以游心”,微信公眾號也好,短視頻也好,都是“乘物”的過程,是讓大家開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