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鋆南 金枝瑛
【摘要】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運用數字技術對寧海十里紅妝習俗進行保護,重新煥發(fā)其藝術光芒和活力。本文通過探索寧海十里紅妝的古老傳說、婚俗習慣與工匠技藝,探討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各項問題,從而尋找以數字化方式記錄婚嫁流程與紅妝器物制作過程的方法,尋求現代化的創(chuàng)新保護與傳承方式。希望將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與文化底蘊,重現在廣闊的數字宇宙中。應用數字化技術,也能讓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
【關鍵詞】非遺;十里紅妝;數字化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6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20
基金項目:浙江萬里學院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寧波非遺‘十里紅妝’數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S202110876072)。
一、寧波十里紅妝概述
(一)十里紅妝傳說
南宋時期,寧海西鄉(xiāng)白溪旁有個美麗的村莊,百姓們依水而居,雖說生活不甚富裕,卻也恬靜怡然,仿佛一座世外桃源。
一日,一名小后生的到來把山村的寧靜打破了,他匆匆奔來,向一個正在曬稻谷的農家女求救,說是被金兀術的追兵追殺。農家女見他眉清目秀,不像壞人,加之痛恨金兀術濫殺漢人,便想辦法幫他躲過追兵。農家女尋來大籮筐罩住他,再解下自己身上的攔腰兜,蓋在籮筐上掩蓋后生的身形后,便神態(tài)自然地翻曬起了稻谷。金兀術的追兵趕到,問農家女是否見一人從這里跑過。農家女向臺州方向一指,追兵便被誤導追去了臺州方向。
被救的小后生不是別人,正是當今的皇上——康王趙構。他向農家女表示感謝承諾有朝一日返回朝廷必定報恩,將農家女接到皇宮去,并且約定以攔腰兜為信物。
后來,趙構定都杭州,派遣官員到江南尋親。聽聞消息的農家女雖心有向往,但也明白大字不識的自己怎能當得了雍容華貴的皇后娘娘,便聯合村中所有姑娘,在自家門前掛上攔腰兜。官員見此情景,只能無功而返,向皇帝如實稟報?;实勖靼邹r家女的真實意思,仍念農家女救命之恩,于是下旨賞賜農家女所在方圓百里人家,嫁女皆可享受鳳冠霞帔和半副鑾駕的優(yōu)厚待遇,并且她們的嫁妝盡可雕龍畫鳳,以顯示皇帝的感恩。
“村姑救康王,浙東女子盡封王”的傳說由此而來。從此,浙東女子出嫁就一路風光一路紅,嫁妝能夠浩浩蕩蕩綿延數十里,稱之為“十里紅妝”。
(二)十里紅妝婚俗流程
舊時,寧海人的婚姻大都是憑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立的?;橐鲫P系到宗族的興衰強弱,許多家譜對子孫娶親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媒人先跟雙方父母商議婚事后,雙方互換庚帖,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互相占卜,叫做“合八字”。經過議婚,得到雙方父母的同意后,男方就擇日下聘禮,叫作“行聘”或“下定”。到了迎親日前一年的十二月,男方要送禮品給女方,叫做“寄歲”或“送年夜”。約定婚期叫做“送吉”,也稱“送日子”。
迎親的那一天,新郎要向新娘家奠雁(獻上大雁),寧海人早就用家養(yǎng)的大公雞來替代大雁了。這天,男方家五更天就要起來祭拜祖先,叫做“享先”;女方家五更天要舉行“開面”儀式。寧?;樗?,新郎是不到女方家迎親的,派代表帶著喜帖,領著花轎到女方家去即可,花轎將到時,女方關上大門,男方代表把準備好的紅包從門縫塞進去,管門人才會開門,叫做“開門包”。花轎進門,給新娘戴上鳳冠,蓋上紅紗巾,穿上婚服,時辰一到,她的叔伯或兄弟抱著新娘坐上花轎,叫做“抱上轎”;起轎后,女方家有親人送嫁,俗稱“伴姑”,叫做“送轎”;同時,男方家也有親族中的二至四人到半路來迎接新娘,叫做“接轎”。花轎要抬到男方家堂前才能停下,由媒婆和伴姑牽扶新娘出轎,叫做“請出轎”。新娘一下轎,就要踏過五谷雜糧,跨過火盆,由伴姑扶到堂上,然后夫妻行交拜禮,叫做“拜堂”。拜堂完畢,送入洞房,夫妻行合巹交杯酒禮。當晚,親朋好友還要“鬧洞房”。
婚禮第二天,新娘起床洗漱后,舉行“謝客筵” “吃茶”。第三天,女方家挑熟食禮擔到男方來餪(饋贈)女兒,叫做“餪敬”,也叫“餪女”,俗稱“三日擔”。同一天,新人一起回到娘家,女方家也要大辦酒宴,謂“請新子丈”。之后,男方家選黃道吉日,帶領新婦去本家宗廟(祠堂)祭拜祖先。至此,婚禮流程才完全結束。
(三)泥金彩漆工藝及紅妝器物
寧波紅妝家具是寧波傳統(tǒng)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飾貼金,是寧波傳統(tǒng)漆器、雕刻技藝的綜合。寧紹“十里紅妝”的漆嫁妝中采用的工藝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朱漆、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其中泥金彩漆工藝是寧波所特有的。[1]
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和金箔為主要原料,其技法可分為“浮花”“平花”“沉花”三種,制作方法分為“堆泥”“瀝粉”“泥金彩繪”三種,可以用一種工藝技法單獨成品,也可三種結合,綜合成一個工藝豐富的產品。[2]堆泥是泥金彩漆最獨特的工藝方法,是在平面上做“加法”——手工堆塑。藝人以生漆、瓦片灰或蠣灰按一定比例搗制成漆泥,在木胎漆胚上堆塑山水、花鳥、人物、樓閣等圖飾,再給堆塑貼金、上彩,工藝繁雜。制成的工藝品典雅古樸、絢麗多彩,堅硬不易磨損剝蝕。[3]
2010年,泥金彩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寧波十里紅妝傳承中面臨的問題
(一)生活方式變化,社會認知偏差
許多非遺都是生活方式的表現。舊時代的生產技術構建了過去的生活方式的體系,從服飾、飲食到習俗,都含有其時代特征。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傳統(tǒng)習俗也開始逐步走向末路,傳統(tǒng)文化逐漸失去了扎根的土壤,缺乏物質基礎的非遺也漸漸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開始消失。
不僅是時代潮流的逐漸向前發(fā)展,人們的心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很多人將非遺視同為落后的文化。一些傳承人也認為,自己所做的工作無法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不能帶來社會地位的提升,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來繼承自己的手藝,很多非遺項目失去了活態(tài)傳承的土壤。因而對非遺保護來說,國家目前提倡匠人精神,提升非遺傳承人的職業(yè)尊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二)扶持政策不到位,傳承方法缺乏活力
非遺扎根于人們的生活,需要政府的主導保護,更需要群眾土壤。
我國的非遺保護還是存在形式主義較重的問題。可以發(fā)現,地方政府往往看重非遺項目、傳承人數量方面數據,對于成功申報后的項目和傳承人的具體扶持政策卻往往難以具體的貫徹落實。導致一些有興趣的年輕人迫于生活壓力,對非遺保護也是有心無力,使非遺傳承工作也出現了后繼無力的現象。
非遺的傳承保護離不開傳承人本身的努力。由于自身知識水平的局限,很多傳承人無法將流行元素融入其中,使自己制造的產品缺乏新意,無法與大眾的審美導向一致。要煥發(fā)非遺的全新活力,就需要傳承人學習、綜合年輕人身上的活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貼近年輕人的生活。如此,才能使非遺源流不竭,并且迸發(fā)出蓬勃生命力。
三、寧波十里紅妝的數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路徑
(一)材料與工藝的數字化分析與創(chuàng)新
“十里紅妝”婚俗中的嫁妝集中了小木制作、雕刻匠作、漆作、桶作、竹作、銅作、錫作等民間匠作;運用了雕刻、鑲嵌、描金、勾漆、填彩等手法的制作技藝;器具上的雕龍刻鳳,更是具有時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它們集雕刻、堆塑、繪畫、貼金、泥金、罩漆等工藝于一身,古樸、典雅而富麗。[4]人們可以利用數字化虛擬仿真技術,模擬紅妝器物的不同材料和制作手法的效果,設計更多精巧的組合方法,利用3D建模、打印技術將復雜的工藝重現于數據世界或打印在現實世界中,為更多的創(chuàng)新設計提供數據方面的幫助,也能夠更輕松地花更少的成本觀看實體效果。
目前,大眾學習紅妝器物制作工藝的方式存在諸多弊端。比如,缺少一個更智能的渠道傳授工藝,許多愿意投身其中的傳承人找不到規(guī)范的制作方法。人們可以對紅妝器物制作的技藝進行分步記錄,分類進行系統(tǒng)的數字化保護,將一整套復雜工藝更直接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根據人們的學習習慣,由專業(yè)的技藝傳承人將其分為從簡單到復雜的不同模塊,介紹、拍攝自己的制作過程,投放在支持互動選擇的網站,有利于愿意學習的人多次觀看,并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性地學習紅妝器物特殊的制作工藝。
(二)十里紅妝文化的信息加工與處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將十里紅妝器物與婚俗特色進行數字化的加工處理,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比如,可以通過對紅妝器物進行分類,然后進行信息關鍵字搜索,搜索信息加工技術以及器物運用的技術、圖像識別等;還可以對紅妝器物進行元數據的采集,將十里紅妝婚俗的紀錄片進行數字化加工,使十里紅妝婚俗以圖像形式呈現,再將音頻、視頻等進行剪輯,分類整理、結合,便于后期對外展示。
(三)十里紅妝文化的數字化采集和信息存儲
形式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獻記錄中可能存在遺漏或者記錯的現象,而且實物可能會受一些人為損壞或是自然災害影響,通過數字化技術的采用能對其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互聯網上獲取當前最新的十里紅妝的知識,了解十里紅妝的特點、工藝以及技藝制作的方法。
(四)紅妝文化的VR展示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很多博物館展廳都采用數字化技術來展示,十里紅妝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利用虛擬現實(VR)全景技術,通過拍攝關于十里紅妝婚俗的過程全景圖,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浙東婚俗流程,可以更好地記錄和保存婚俗過程。人們可以通過VR技術,將十里紅妝婚俗過程的數據導入虛擬圖形中,然后在虛擬的婚俗場景中,自由地選擇想要觀看的基本過程。通過VR技術手段實現交互及動態(tài)虛擬現實演示,使人們在參觀時得到更好的體驗,更加有參與感,也能更好地留住歷史、傳承文化。
(五)與影視制作方合作,表現紅妝文化特色
非遺傳播也可以通過與影視制作方踴躍合作,借電視劇、電影等的廣泛傳播性,既能表現紅妝文化的本土特色,也能讓本土觀眾產生濃厚的共情作用。例如,2009年,中國首部非遺電影《十里紅妝》成功地登上大銀幕。不僅限于此,當地政府還應當不斷尋求新的途徑,努力進入當下主流媒體的視線范圍,引起大眾的關注與記憶,在大眾心里留下美好印象,保留紅妝記憶。
四、寧波十里紅妝數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研究價值
(一)數字化技術保存還原了傳統(tǒng)技藝的精髓
數字化的發(fā)展讓人機交互、機器與機器的交互更智能、更高效,多種交互方式提高了信息的傳遞性和效率,使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高效處理復雜任務成為可能。數字化技術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跨越了地域與空間的距離,使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更方便交流,信息資源更對稱,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是現代科學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輔相成的重要表現,科學技術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形式,留存并促進文化發(fā)展,文化發(fā)展又為科學技術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為科技進步提供動力。
在保存和記錄紅妝婚俗的同時,可以在盡量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使原信息以更易表達與展示的形態(tài)出現在人們面前。再以當今高速發(fā)展的信息技術進行資源整合,不僅能夠實現網絡信息共享,還能幫助其各方面作用的發(fā)揮。現代數字化的存儲方式,既可以讓用戶進行遠程的共享共用,又可以壓縮大部分的儲存空間,加快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信息傳播范圍。
(二)十里紅妝與“互聯網”的結合使得地域性非遺得以廣域的傳播
最初,由于紙質媒體的傳播范圍與信息量的有限性,非遺深厚的文化底蘊很難在這樣的條件下充分傳播。在與互聯網結合后,非遺的傳播方式和受眾面都都有了很大的改變。而在信息數字化的時代,文化傳播實現了文字、圖像、視頻等多元化方式的綜合,實現平面與網絡相結合,構造互聯網立體博物館,營造出高度融合的文化氛圍,擴大其影響力,這使十里紅妝這一類的地域性非遺也得到了廣域的傳播。
近年來,當地也嘗試采用了更多元的創(chuàng)意傳播策略,包括主題博物館建設、專業(yè)書籍出版、大型民俗風情歌舞劇演出、非遺電影電視攝制、吉尼斯營銷等方式,取得了顯著成效,切實幫助人們深入了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5]
(三)VR技術強化人們對寧波十里紅妝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是一種可以創(chuàng)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tǒng),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huán)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tài)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tǒng)仿真。[6]其高度仿真技術使用戶能在虛擬世界中體會到如臨其境般的感受,深深投入場景之中。在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中,通過VR技術可以將作品以數字化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可以在十里紅妝婚俗VR的特定場景中進行體驗。
另外,互動性也是VR技術的一大亮點,通過這一技術可以讓學習者在沒有教學者的情況下,對紅妝器物的制作工藝進行了解和學習。
五、結語
寧海十里紅妝婚俗是寧紹平原特有的一種迎親嫁女習俗,是江南婚姻民俗的重要一隅。成功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也為它帶來了許多有益影響,使它的保護、研究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十里紅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婚俗特色、紅妝器物與內含的藝術價值、文化底蘊應該被傳承保護。然而,這種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所伴隨的習俗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當下,信息化、數字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將美好傳統(tǒng)習俗與數字技術結合,從而保存其精粹,是使其文化流傳下去的必經之路。
簡而言之,在非遺的保護和創(chuàng)新研究方面,應用數字化技術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也是一種必然趨勢。在全球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大眾已經進入了全新的新媒體傳播時代,數字化網絡技術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為十里紅妝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原動力,并且產出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方面的價值效益。同時,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傳承下來的工匠技藝強化分類、整合,并煥發(fā)新時代的活力,促進它的創(chuàng)新改革。因此,應不斷加強數字化在非遺保護中的運用,使我國的非遺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鐘俏.十里紅妝——清代寧紹地區(qū)漆藝嫁妝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1.
[2]李萍,張飛龍.中國生漆科學技術發(fā)展30年[J].中國生漆,2010,29(02):1-12+15.
[3]鄭超.浙江寧海十里紅妝設計文化研究[D].蘇州大學,2014.
[4]方艷,胡巍.十里紅妝古越風——感受“十里紅妝”經典之美[J].美術大觀,2009,(03):68-69.
[5]王艷,李莉.“十里紅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元創(chuàng)意文化傳播[J].文化產業(yè)導刊,2013,(5):55-59.
[6]藺慧麗.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現狀與前景[J].中國新通信,2017,1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