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翁琴王美玲梁照文
(1靖江海關(guān),江蘇靖江 214500;2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江蘇宜興 214200;3孝義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山西孝義 032300;4宜興海關(guān),江蘇宜興 214206)
宜興市位于北緯 31°07′~31°37′、東經(jīng) 119°31′~120°03′之間,全市總面積 1 996.6 km2,有林地面積5 200 hm2,現(xiàn)有維管束植物183科559屬1 242種,自然植被類型以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有櫟類、松類及竹類。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關(guān)工作人員對宜興市危害林木的斑蛾總科昆蟲種類進行了調(diào)查,共采集238份斑蛾總科昆蟲標本,最終鑒定出刺蛾科(Limacodidae)和斑蛾科(Zygaenidae)2 個科 20 種?,F(xiàn)將調(diào)查結(jié)果匯總?cè)缦隆?/p>
本調(diào)查于2016—2018年通過踏查和燈誘等方法,對宜興市危害林木的斑蛾總科害蟲進行了采集調(diào)查。
2.1.1 背刺蛾。背刺蛾(Belippa horrida Walker,1865)又名鬼臉刺蛾、膠刺蛾、蓖麻刺蛾,體長18 mm,翅展31 mm,雄蟲觸角黃褐色雙櫛齒狀。頭部黑色雜褐色,體黑褐色,體背具黃褐色毛刺狀橫紋。前翅灰褐色,橫脈紋新月形,灰白色,外緣有灰白色斑,頂角具黑斑,雜白色[1]。后翅灰黑色(圖1)。寄主有蘋果、梨、桃、葡萄、薔薇等,主要分布于江蘇、四川、云南、浙江、福建、江西、臺灣等地。
2.1.2 長腹凱刺蛾。長腹凱刺蛾(Caissa longisaccula Wu et Fang,2008)為江蘇新紀錄種,體長 10~11 mm,翅展20~22 mm。觸角線狀,黃褐色至褐色。頭赭灰色,下唇須伸達頭頂,頭頂可見毛脊。胸部棕灰色,中央散布棕黃色;領(lǐng)片色濃,灰黃色,后緣褐色。腹部灰白色和赭褐色相間,散布橙黃色。前翅棕灰色,基線棕黑色,隱約可見;前緣中線至基線棕黃色,具細小黑褐色斑點;中線黑色,模糊條帶狀,內(nèi)襯橙黃色;外線與中線平行,黑色,較中線粗壯,外側(cè)襯橙黃色;亞端線灰白色,模糊,有些個體較明顯;端線黑色;頂角斑灰白色,雜黑色。后翅赭灰色,散布濃密褐色;臀角區(qū)外緣和緣毛雜黑色(圖2)。寄主有茶、柞樹、榛子,主要分布于江蘇(宜興)、山東、遼寧、北京、河南、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2.1.3 客刺蛾??痛潭辏–eratonema retractaum(Walker,1865))體長 10~11 mm,翅展 20~23 mm,觸角黃褐色線狀,身體赭色。前翅赭黃色到黃白色,有3條暗褐色橫線:中線內(nèi)斜,從前緣中央稍后伸至后緣中央;外線外斜,微波浪形,達外緣;另一暗褐色線從后緣近臀角處延伸至外線,有時不明顯。后翅淺黃色,靠近臀角有1條赭色縱紋(圖3)。寄主有楓楊、茶。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河南、湖北、陜西、甘肅、黑龍江、江西、山東、湖南、云南、西藏、青海等地,以及印度、尼泊爾。
2.1.4 黃刺蛾。黃刺蛾(Monema flavescens Walker,1855)又名茶樹黃刺蛾,體長12~14 mm,翅展28~32 mm,觸角黃褐色線狀,頭和胸部背面黃色,腹部背面黃褐色。前翅基半部黃色,端半部黃褐色,有2條暗褐色斜線,在頂角處匯合于一點,呈倒“V”形(內(nèi)側(cè)斜線伸達中室下角,成為兩部分顏色的分界線;外側(cè)斜線稍彎曲,由頂角延伸至后緣近臀角處);橫脈紋為一黃褐色圓點;中室中央下方有時有一模糊或明顯的暗點[2]。后翅黃色或赭褐色(圖4)。寄主有蘋果、梨、桃、杏、李、櫻桃、山楂、柿、棗、栗、枇杷、石榴、柑橘、核桃、芒果、醋栗、楊梅等果樹,以及楊、柳、榆、楓、榛、梧桐、油桐、烏桕、楝、桑、茶等樹種。分布區(qū)域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和貴州目前尚無記錄外,幾乎遍布全國;日本、朝鮮半島也有分布。
2.1.5 艷刺蛾。艷刺蛾(Demonarosa rufotessellata(Moore,1879))體長 12 mm,翅展 25 mm。 觸角灰褐色,自基部約1/3段為雙櫛齒狀,其余為線狀。頭和胸部背面淺黃色,胸部背面具黃褐色模紋,腹部橘紅色,具淺黃色橫紋[3]。前翅褐赭色,被一些淺黃色紋路分割成許多條帶狀或小斑塊,后緣、外緣及前緣外半部較明顯;橫脈紋為一紅褐色圓點;亞端線褐色,不清晰,從前緣3/4處向后拱形彎曲延伸至近臀角處;端線由一列褐紅色點組成。后翅橘紅色(圖5)。寄主有楓香等。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河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云南、臺灣等地,以及日本、印度、緬甸。
2.1.6 長須刺蛾。長須刺蛾(Hyphorma minax Walker,1865)為江蘇新紀錄種,體長13~16 mm,翅展26~31 mm。觸角黃褐色,自基部約1/3段為雙櫛齒狀,其余為線狀。下唇須長,舉過頭頂,暗紅褐色。胸部背面和腹部背面基毛簇紅褐色。前翅茶褐色,具絲質(zhì)光澤,有2條暗褐色條紋,在頂角處幾乎從同一點伸出,其中一條斜伸至中室下角,另一條伸達臀角,有時不明顯。后翅茶褐色,較前翅顏色淺(圖6)。寄主有楓香、油桐、茶、油茶等,主要分布于江蘇(宜興)、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四川、貴州、云南、華北地區(qū)。
2.1.7 兩色綠刺蛾。兩色綠刺蛾(Parasa bicolor(Walker,1855))體長 12~13 mm,翅展 27~28 mm。 雄蟲觸角黃褐色雙櫛齒狀,末端約2/5為線狀;雌蟲觸角黃褐色線狀。頭頂綠色,復眼黑色,下唇須棕黃色。胸部背面綠色,腹面棕黃色。前翅綠色,翅面近基部3/4處中央、靠近后緣近基部1/2處有2個較大斑點;亞端線可見4~6個小斑點;緣毛黃褐色。后翅棕黃色(圖7)。寄主有竹、茶。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陜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四川、貴州、云南、臺灣等地,以及緬甸、印度、泰國、老撾、越南。
2.1.8 麗綠刺蛾。麗綠刺蛾(Parasa lepida(Cramer,1779))體長12~17 mm,翅展28~41 mm。雄蟲觸角褐色雙櫛齒狀,末端約2/5為線狀(圖8);雌蟲觸角褐色線狀(圖9)。頭頂和胸部背面綠色,中央有1條褐色縱紋向后延伸至腹部;腹部背面黃褐色。前翅綠色,基斑深褐色尖刀形;外緣具深棕色寬帶,從前緣向后漸寬,其內(nèi)緣弧形外曲,深褐色。后翅內(nèi)半部黃色略帶褐色,外半部褐色漸明顯。寄主有茶、油茶、桑、蘋果、梨、柿、芒果、核桃、咖啡、石榴、木棉等。分布于我國江蘇、河北、浙江、江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以及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等國。
2.1.9 跡斑綠刺蛾。跡斑綠刺蛾 (Parasa pastoralis Butler,1885)體長 14~17 mm,翅展 35~43 mm。 雌蟲觸角褐色線狀。復眼黑色。頭和胸部背面翠綠色。前翅翠綠,基斑淺黃色,緊貼基斑外側(cè)有一油跡狀紅褐色斑塊伸達翅中央;前翅外緣具較寬的黃色帶,布滿紅褐色霧點,似成一帶,帶內(nèi)緣及翅脈紅褐色。后翅淺褐色,外緣緣邊深褐色(圖10)。寄主有雞爪槭、紫荊、七葉樹、櫻花、香樟、重陽木等。分布于我國江蘇、吉林、浙江、四川、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香港、臺灣等地,以及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
2.1.10 棗奕刺蛾。棗奕刺蛾(Phlossa conjuncta(Walker,1855))體長 12 mm,翅展 28 mm。 體褐色,頭小,復眼灰褐色。胸部背面前部鱗毛稍長,中間略顯褐紅色,兩邊為褐色。腹部背面各節(jié)有褐紅色“人”字紋。前翅基部2/5有褐色斑,其外邊直;中部灰褐色;橫脈紋為一黑色斑點;近外緣處有2塊近似菱形的斑紋彼此連接,靠前緣一塊為褐色,靠后緣一塊為紅褐色。后翅灰褐色(圖11)。寄主有棗、柿、核桃、蘋果、梨、杏等果樹。分布于我國江蘇、遼寧、河北、山東、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貴州、臺灣等地,以及朝鮮、日本、越南、印度、泰國等國。
2.1.11 鋸齒刺蛾。鋸齒刺蛾(Rhamnosa dentifera Hering et Hopp,1927)為江蘇新紀錄種,體長 12 mm,翅展27 mm。雌蟲觸角灰褐色線狀。體灰褐色,胸部背面豎立毛簇,末端暗紅褐色。前翅灰褐色,具絲質(zhì)光澤,中部有2條平行的暗褐色橫線,分別從前緣中部偏外和近頂角處延伸至后緣1/3處和齒形毛簇外緣[4]。后翅顏色較暗,臀角暗褐色(圖12)。寄主有板栗等,主要分布于江蘇(宜興)、河南、浙江、山東、湖北、陜西、甘肅等地。
2.1.12 桑褐刺蛾。桑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1900))俗稱活辣子、七辣子等,體表有毒毛,粘于身上時有疼痛感,且奇癢難忍。體長15~18 mm,翅展30~40 mm。觸角褐色線狀。體褐色至深褐色,雌蟲體色較淺,雄蟲體色較深。前足腿節(jié)末端有白斑。復眼黑色。前翅灰褐色到粉褐色,雜深褐色霧點;中線深褐色,從前緣近基部2/3處延伸至后緣1/3處,內(nèi)襯淺色影帶;外線較垂直,外襯銅斑不清晰,僅在臀角呈近梯形。后翅灰褐色(圖13、14)。寄主有梨、桃、柑橘、柿、栗、桑、茶等。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川、云南、臺灣等地,以及印度。
2.1.13 素刺蛾。素刺蛾(Susica pallida Walker,1855)體長15~16 mm,翅展29~34 mm。雄蟲觸角黃褐色雙櫛齒狀。頭和胸部背面黃白色帶褐色,腹部黃褐色。前翅黃褐色,具絲質(zhì)光澤,外線從前緣約3/4處向內(nèi)斜伸至后緣基部1/3處,其外側(cè)靠前緣1/3處有一黑點,內(nèi)側(cè)靠近翅基部有一白色縱紋;亞端線從前緣近頂角處向后伸至外緣近臀角處。后翅暗褐色(圖15)。寄主有梨。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以及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
2.1.14 中國扁刺蛾。中國扁刺蛾(Thosea sinensis(Walker,1855))又名黑點刺蛾、扁刺蛾,體長 10~18 mm,翅展25~35 mm。觸角黃褐色雙櫛齒狀。體灰褐色,腹面及足顏色更深。前翅灰褐色至淺灰色,布滿褐色霧點,外線為暗褐色斜紋;橫脈紋為一黑色小圓點,有時不明顯。后翅暗灰褐色(圖16)。寄主有茶、桑、麻、棗、蘋果、梨、桃、李、梧桐、楓楊、白楊、泡桐、芒果、柿子等。分布于我國江蘇、浙江、湖北、河北、山東、安徽、四川、云南、湖南、廣東、香港、海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以及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
2.1.15 縱帶球須刺蛾??v帶球須刺蛾(Scopelodes contracta Walker,1855)體長 18~20 mm,翅展 35~45 mm。雄蟲觸角黃褐色雙櫛齒狀,雌蟲觸角褐色線狀(圖17、18)。頭頂暗褐色,下唇須高舉過頭頂,淺褐色,末端毛簇黑色。胸部背面暗褐色。腹部黃褐色,中央具黑色斑,連成一列。前翅暗褐色,有一黑色縱帶。后翅黑褐色。分布于我國江蘇、遼寧、北京、河北、甘肅、陜西、河南、浙江、四川、湖北、廣西、廣東、海南、云南、湖南、山東、臺灣等地,以及日本。
2.2.1 茶柄脈錦斑蛾。茶柄脈錦斑蛾(Eterusia aedea sinica (Ménétriés,1857))體長 15~18 mm,翅展 57~63 mm。雄蟲觸角黑色單櫛齒狀,櫛齒較長,且基部到端部基本等長;雌蟲觸角藍黑色單櫛齒狀,櫛齒較短,僅有端部一小部分較長。頭胸部黑色。腹部背面第1、2節(jié)藍綠色,其他黃色,腹面綠黑色,各節(jié)后緣白色。前翅藍黑色,基部有白色小斑,1/3處有白色寬橫帶,中室端部、前緣近頂角、近外緣有白色斑,白色斑內(nèi)翅脈黑色。后翅基部黑色略帶藍色;中部黃色或白色(白色型)寬域;外緣藍黑色,有一排黃白色的斑紋(圖19、20)。寄主有茶樹、油茶等,主要分布于華東、華中、華南北部、西南北部。
2.2.2 重陽木帆錦斑蛾。重陽木帆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1775))體長 15~16 mm,翅展 62 mm。雄蟲觸角黑色雙櫛齒狀。頭紅色,有黑斑。中胸背面黑褐色,前端紅色,近后端處有2個紅色斑紋連成“U”形。腹部紅色,有黑斑5列,由前向后漸小。前翅黑色反面翅基有藍光,翅反面基斑紅色。后翅也呈黑色,從翅基至翅端部3/5處呈藍綠色,有燕尾形突出,翅反面基斑紅色(圖21)。寄主為重陽木。分布于我國江蘇、福建、湖北、云南、廣西、廣東、臺灣等地,以及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國。
2.2.3 萱草帶錦斑蛾。萱草帶錦斑蛾(Pidorus gemina(Walker,1854))為江蘇新紀錄種。 體長 12 mm,翅展26 mm。觸角黑色雙櫛齒狀(圖22)。寄主為萱草。分布于我國江蘇(宜興)、廣東、云南,以及印度。
2.2.4 檜帶斑蛾。檜帶斑蛾(Pidorus glaucopis(Drury,1773))為江蘇新紀錄種,又名野茶帶錦斑蛾、野茶斑蛾,體長16 mm,翅展45 mm。雄蟲觸角黑色雙櫛齒狀。頭和頸赤色,全身呈黑褐色。前翅前緣近3/5處有1條寬約3.5 mm的白色條帶(中部稍變窄),斜伸至臀角(圖23)。寄主為檜柏、楊桐。分布于我國江蘇(宜興)、廣西、云南、臺灣,以及朝鮮、日本。
2.2.5 萊小斑蛾。萊小斑蛾(Arbudas leno(Swinhoe,1900))為江蘇新紀錄種,體長12~14 mm,翅展33~41 mm。觸角黑色雙櫛齒狀,體黑褐色,頭頂和頸呈赤色,雄蟲胸腹部兩側(cè)及腹面呈黃色。翅黑褐色,前翅約在前緣的3/5處有1條寬約1.5 mm的黃色斜紋伸至臀角;雄蟲后翅的前緣和頂角呈黃色(圖24)。主要分布于我國江蘇(宜興)、臺灣,以及印度、尼泊爾、越南。
宜興市斑蛾總科害蟲近年來危害比較嚴重,其中刺蛾科在宜興市多年一直中度以上發(fā)生,斑蛾科呈重度和中度發(fā)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氣候變化使植物生長的適生范圍擴大,加上園林綠化樹種調(diào)運頻繁,使寄主植物的種類增加,致使斑蛾總科危害一直趨于中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