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伏祥
月,情也;月,光也。在文人筆下,月無處不在。皓月如銀,笛聲弄舞;殘月茫茫,寂靜寥寥。在蘇軾筆下,月也自然有一番情愫。月誘發(fā)了他的思想、他的詩情,也成了他情思的表達符號、再現(xiàn)符號,在“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里,留下了千古絕唱。
月,穿行于蘇軾的詞境,有如明月穿行于云朵。是月點亮了詩詞,還是詩詞給月增添了色彩,增添了情愫呢?當月與詩詞交融后,蘇軾的詩情、才情、思境、情境,以及跌宕人生旅程就躍然紙上了。在蘇軾留存的詞中,月一直相隨左右。蘇軾的詞究竟有多少首呢,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今以譚新紅等人編著的《蘇軾詞全集》為準,談?wù)劇疤K軾與月”。在《蘇軾詞全集》中,有詞三百四十八首,其中點題“月”的有七十三首,約占百分之二十一。透過這些詞作,蘇軾把月寫盡,月在蘇軾筆下,是“思念之情”,是“孤寂之魂”,是“高遠之境”,更是“希望之光”,是他人生的真實再現(xiàn)。
嘉祐元年(1056),二十歲的蘇軾出川赴京,參加科舉。自偏僻的西蜀沿江東下,路途跋涉了幾個月,次年才得以進京。蘇軾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正當名動京師、大展身手時,其母在四川病故。蘇軾只好與蘇轍隨父蘇洵回鄉(xiāng)奔喪,守喪期滿后又折返汴京?!朵较场罚ㄉ缴珯M侵蘸暈霞)是蘇軾為母守孝期滿從眉州返回汴京“路過荊州北行出陸之時”而作,一般認為是蘇軾最早的詞作。“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每個遠行的人,都注定會思鄉(xiāng),這是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最活躍的基因。故土的滋養(yǎng),親人的囑盼,沉淀在游子的內(nèi)心深處,當觸景生情后,就會一瀉千里,這正像“明月千里照”一樣,飽滿的思鄉(xiāng)之情躍然紙上。
月,或在云間穿梭,或高懸照射千里。地上之人與嫦娥遙遙相望,那嫦娥已然是親人的化身。望月向來都是望親人,望故園的。人與月這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恰恰填滿了蘇軾的思念。治平三年(1066),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xiāng)。守孝期滿,蘇軾還朝,入京。時,王安石變法,蘇軾與之政見不同,被迫離京,于熙寧四年(1071)改任浙江杭州通判。越三年,蘇軾任山東密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十二月,蘇軾來到密州,一路旅途勞頓,次年正月十五作《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感懷在杭州時的生活。初到密州,思念故土、親人之情感更是強烈異常。正月二十日,蘇軾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明月幽靜,千里孤墳,悼亡妻子,無處話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誰人不思親,誰人不夢故呢?明月孤墳,思親悲慟,讀來情真真、心切切。
顛沛流離,是蘇軾的人生寫照。在不斷變遷、動蕩的人生際遇中,蘇軾雖也任事一方,但大半時間漂泊顛簸在路途中。人,在得意之時也許會忘卻故土,在喧鬧中也許會忽略親人、故友,但在孤月中,過往、親人、故土、舊友就涌上心頭。不管哪段旅途,月仿佛一直追隨蘇軾左右,誘發(fā)、催生他的思念,也寄托著他濃烈的人生情感。哪怕到了他人生的后半期,面對春事闌珊,感慨是“客里風光”,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夜靜五更時,梅花梢上月亮仿佛都要被吹落了。作于元祐六年(1091)春三月的《定風波》(月滿苕溪照夜堂)也是把月與思念寫盡:“余昔與張子野、劉孝叔、李公擇、陳令舉、楊元素會于吳興。時子野作《六客詞》……凡十五年,再過吳興,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比耸聹嫔#m新作《六客詞》,但思念舊友之情如同“長庚對月獨凄涼”。
思念之情,把月寫盡,不管是圓月還是殘月、初月,蘇軾儼然把月化作思念的音符,讓才華在詞中流淌,讓月光在詞中傾瀉。我們讀來,仿佛也走近他的人生羈旅。
于漂泊的詩人來說,月,自然是其永恒的歌詠對象。我以為,蘇軾不僅把他的思念寄情于月,更是描繪了月的孤寂之魂,這魂恰如蘇軾自身。孤獨寂寞月影隨,了無寒涼夜相伴?!度A清引》(感舊)是蘇軾由京城汴梁去鳳翔途經(jīng)驪山所作。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游覽驪山,可謂盛極一時,“玉甃瓊梁。五家車馬如水,珠璣滿路旁”。但一切都注定要成為過往,在蘇軾筆下,曾經(jīng)的輝煌也只剩下了垣墻,“獨留煙樹蒼蒼。至今清夜月,依前過繚墻”?;蛟S孤寂原本就是一切的本真,一切的繁花終究凋零,留下的只有那冷清的月色。
蘇軾確實有過得意的時光,當年他意氣風發(fā)來到汴京參加科舉,并受到追捧,春風得意,人世風華不過如此。但勝利的歡悅猶如一陣清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倒是因為母親程氏去世,他在丁憂期間,得以與妻子王弗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或陌上游春,或登山攬云,或讀書煮茶,或臨溪對月。但蘇軾絕非能如此平靜生活一生的人,他注定屬于遠方,屬于孤寂,正如那皎月一樣,定是要高高懸空、照射四方的。于是,丁憂期滿,蘇軾與父親、弟弟又沿途跋涉,再次抵京。時逢制科考試,蘇軾“才識兼茂”,所著《留侯論》更是“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至其渾浩流轉(zhuǎn)、曲折變化之妙,則無復(fù)可以名狀”。
或許才氣橫溢者注定是孤獨的,這有如天上之星,只能自己閃耀、自己旋轉(zhuǎn),不能與他人交集。尤其是處于高位,處于掌聲后,一旦跌落,那跌入深淵般的感覺,其孤寂是無法名狀的?!盀跖_詩案”后,已經(jīng)過了不惑之年、在官場浸染二十余年的蘇軾來到黃州“閉門卻掃,收召魂魄”,他“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從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凈,染污自落。表里翛然,無所附麗”。但是,這般自省與清寧,大抵是因為“不可得”,是繁花凋盡的孤寂。蘇軾初到黃州,曾寄宿定惠院,與山僧參悟?qū)庫o悠遠,于是填下《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睔堅聮煳嗤?,稀稀疏疏,蘇軾悠然而過,有如那不肯歸棲的孤鴻。月夜清冷,正如蘇軾的心境。人生幾何,誰不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呢?但事事難以遂心愿,幾經(jīng)劫毀,出仕時的意氣風發(fā)早已磨滅,換來的是月的孤寂,以及這孤寂中的一點堅守、坦蕩。這為后人所敬重,所追尋,后來文人墨客也常在不如意時望月感懷,以寄歲月蒼茫、人生孤寂。
孤寂也許是人的本真、歸宿。有限時光的生命,在面對無限的死亡,不管如何鮮艷,如何強盛,終將落盡,終將凋零,人生只是一段行程,最后都將化為塵土與孤寂的山川為伴。蘇軾仰望星空的月,月就把孤寂灑向大地。不過,我以為在他的孤寂中,卻寄托了他的高潔、高遠。他高潔致遠的心境、志趣、理想,有如明月當空,是許多沒有經(jīng)歷苦難的文人所無法抵達的。
貶居黃州,蘇軾雖為清貧,但安定無擾,也算怡然自樂,“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這般山水,讓蘇軾多了幾分愜意與詩情?!敖斤L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保ā杜R皋閑題》)蘇軾不問圓缺,心中自有江月,自有一番天地。功名利祿也罷,爾虞我詐也罷,不過是奔忙不歇、歲月匆匆罷了。元豐五年(1082),蘇軾作《滿庭芳》(蝸角虛名):“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張?!辈还芊被ù德?,還是詩情畫意,一切都是長短不等罷了。慶幸的是,有皓月相伴,清凈而高潔、高遠。清風皓月,就是他高遠的情操、高遠的天空。
同年七月,一輪素月起,清風拂面,水色連天,蘇軾泛舟赤壁,作《赤壁賦》,又懷古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氣魄何等壯觀,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江月依然是他高遠的心境寫照。他寄情于山水,寄情于江月,也似乎只有這浩瀚的江月能寄托他的心情,能映襯他的高遠。
人生渺小,風雨常在,江月永恒。在面對浩瀚的星河,在面對高潔的江月。一切都顯得蒼白無力,“似花還似非花”,許多事情就是這樣道不明、說不來的。但蘇軾知道,萬物皆有他的造化,只有把日子過出新意,才能與明月遙相映照,才能有詩和遠方,也才能抵達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江水悠悠,明月朗朗,一切都是身外物,“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前赤壁賦》)。高遠、闊達、通透,明月如此,蘇軾亦如此。
黃州幾載,蘇軾倒也豁達,閑情自樂。原本想“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但一朝入仕,宦海沉浮,許多事情就由不得自己了。元豐七年(1084),蘇軾奉詔赴河南汝州就任。但一生都在趕路的蘇軾無心前往,先是去筠州與弟弟蘇轍相聚,而后至九江、往江寧、轉(zhuǎn)泗州、去宿州。時神宗駕崩,太后攝政,蘇軾不得不重新被推到了浪潮中,在宿州,他得令擢升,知登州。經(jīng)過幾個月的跋涉,到了登州,接著又接詔書,還朝任禮部郎中。到元祐元年(1086),蘇軾更是仕途一片光明,在短短的幾個月內(nèi)連升幾級,從起居舍人,到中書舍人,再到翰林學士、知制誥。對于這些,蘇軾雖也知道風光,但他內(nèi)心深處依然是清風明月??嚯y時能屈能伸,得意時不戀不貪,都能坦然面對,此乃圣人。蘇軾為什么能被后人所敬仰、所追尋,大抵也是因為如此。窮困潦倒也罷,富貴無邊也好,不都是一段修行嗎?
已經(jīng)過了知天命之年的蘇軾在元祐四年(1089)二度知杭州。我們后來人說蘇軾豁達,是因為蘇軾能笑對坎坷,能挺拔人生,高潔而致遠。但就蘇軾的為官履之道看,他所到之處皆受到百姓的愛戴,在百姓中享有聲望,可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元祐五年(1090)四月,蘇軾上書《杭州乞度牒開西湖狀》:“陂湖河渠之類,久廢復(fù)開,事關(guān)興運。雖天道難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蔽逶聫?fù)上《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倍宋鐣r節(jié),蘇軾作《南歌子》(湖景),更是想象西湖之景色:“佳節(jié)連梅雨,余生寄葉舟。只將菱角與雞頭。更有月明千頃、一時留?!泵髟虑ы?,就是最為美好的。三分明月夜,月是美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蘇軾心系黎民百姓,千頃明月給杭州西湖以新的生機、新的詩情畫意,也照亮了希望之光。這給我們今人留下了“蘇堤春曉”的美景和佳話。不過,蘇軾的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他在漂泊中催老了歲月。知杭州才兩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調(diào)任安徽潁州。元祐七年(1092)改任江蘇揚州知州,一年半后,再改任河北定州知州。紹圣元年(1094),再被貶為(廣東惠州)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紹圣四年(1097),年已過六旬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蘇軾相繼被調(diào)為廣東廉州安置、安徽舒州團練副使、湖南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蘇軾復(fù)任朝奉郎。這年六月,在他北歸的路上,他在云散月明的深夜,眺望江海,思緒涌上心頭,寫下了詩作《六月二十日夜渡?!罚骸皡M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沼圄斲懦髓跻?,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希望之光照萬里,九死南荒都不值得記恨,明月仿佛照亮了前程,照亮了未來。深夜里,萬千心事付諸江流,明月與希望同在,與無悔、倨傲、豪情、未來同在,也與蘇軾同在。
月光如水,歲月靜好,澄明如月,高潔遼遠。月,生活在蘇軾的時光里,貫穿著蘇軾人生旅程的全部。皓月高遠,遙不可及,月有圓缺,但永不停歇?;蛟S正是因為月的遙遠、永恒,在許多文人筆下,月是情的化身,是思念的化身,也是孤獨的化身。但似乎沒有誰能像蘇軾那樣,讓月伴隨左右,伴隨人生起伏,伴隨人生顛簸,伴隨人生高遠,伴隨人生灑脫。月有多遠,情便有多深,志便有多堅?!昂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月永在,蘇軾便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