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99)
鼻淚管阻塞是眼科的常見病。此病可由鼻炎、沙眼、淚道外傷引起,以溢淚、淚道不通暢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隨著細菌在淚囊內的繁殖可引起慢性淚囊炎等并發(fā)癥[1-2]。進行手術是治療鼻淚管阻塞的主要手段之一。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術式。此術式具有不會對淚道的生理結構造成破壞、無需切開皮膚、創(chuàng)傷性較小、療效及安全性俱佳的特點[3]。為了進一步探究用此術式治療鼻淚管阻塞的療效及安全性,本文對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6 例鼻淚管阻塞患者進行了分組研究。
將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6 例鼻淚管阻塞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上述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經淚道沖洗檢查或淚道造影檢查被確診患有鼻淚管阻塞;具有手術治療指征;臨床資料完整。其排除標準是:存在下淚小管或淚總管阻塞;合并有多發(fā)性鼻息肉、鼻中隔偏曲、鼻竇炎、萎縮性鼻炎等鼻腔疾??;合并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無法耐受手術;存在麻醉禁忌證;存在手術禁忌證。將其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甲組患者中有男10 例,女33 例;其年齡為35 ~70 歲,平均年齡(51.93±5.22)歲;其病程為3 個月~11 年,平均病程(5.96±1.04)年。乙組患者中有男12 例,女31 例;其年齡為35 ~70 歲,平均年齡(51.88±5.16)歲;其病程為3 個月~11年,平均病程(5.85±1.01)年。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術前,為兩組患者完善術前檢查,常規(guī)沖洗其淚道,明確阻塞部位,排除淚囊以上部位阻塞的患者。對甲組患者進行單純淚道探通術,方法是: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使其頭部抬高10°~20°。進行結膜囊、淚小點表面麻醉,使用淚點擴張器對下淚小點進行擴張。自下淚小點置入淚道套針至淚總管,到達阻塞部位后使用探針進行探通操作。拔出針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若生理鹽水流入鼻腔,提示淚道探通。術后定期沖洗淚道,并給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為乙組患者采用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進行治療,方法是:手術體位及麻醉方式均與甲組患者一致。借助鼻內鏡探查下鼻甲、下鼻道、鼻淚管下段開口處的情況,自下淚小點置入弧形淚道探針至淚囊底部。確定淚囊最低點,將探針置入下鼻道。進行探通操作,完成探通后拔出探針,將弧形鈍頭針經淚道置入下鼻道。將膠絲穿入下鼻道內,連接膠絲與T 形鼻淚管支架前端的兩條絲線,牽引支架至淚囊內。當患者淚囊飽滿且有明顯脹痛感時,將支架向鼻孔外牽引2 mm。將淚道沖洗通暢,剪斷支架末端推入下鼻腔。確定支架頭部三角形結構全部張開,且卡位準確。術后處理與甲組患者一致。術后4 ~6 個月拔除支架。對兩組患者均進行1 年的隨訪。
1)觀察治療后兩組患者淚道沖洗通暢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2)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鼻淚管再阻塞、出血、鼻黏膜損傷)的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患者淚道沖洗通暢的時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淚道沖洗通暢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淚道沖洗通暢時間和住院時間的比較(d,±s)
組別 淚道沖洗通暢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甲組(n=43)7.59±2.03 1.32±0.36乙組(n=43)6.01±1.41 1.34±0.37 t 值 4.192 0.254 P 值 0.001 0.800
甲組患者、乙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為18.60%、2.3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鼻淚管阻塞是導致慢性淚囊炎、角膜炎、結膜炎等眼科疾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4]。鼻淚管阻塞引起的慢性刺激可影響眼部的健康,臨床上應積極地對鼻淚管阻塞患者進行治療,以恢復其淚液排出功能,改善其預后。目前臨床上治療鼻淚管阻塞的手術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淚道重建術,另一類為淚道疏通術,前者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且手術時間較長,而后者具有創(chuàng)傷性小、無手術瘢痕的特點[5-6]。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乙組患者淚道沖洗通暢的時間短于甲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用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治療鼻淚管阻塞可取得良好的療效。有研究指出,鼻內鏡下支架置入術主要是利用支架支撐狹窄或阻塞的鼻淚管,以促使淚道恢復通暢;術中使用T 形管充分擴張鼻淚管可加大引流空間,維持鼻淚管的通暢[7]。劉楠楠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的鼻淚管阻塞患者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4.26%)低于接受常規(guī)手術鼻淚管阻塞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17.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用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治療鼻淚管阻塞的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乙組患者鼻淚管再阻塞、出血、鼻黏膜損傷的發(fā)生率(2.33%)低于甲組患者鼻淚管再阻塞、出血、鼻黏膜損傷的發(fā)生率(18.6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與采用單純淚道探通術相比,用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治療鼻淚管阻塞可減輕對患者鼻黏膜的損傷,減少其出血量,防止其發(fā)生鼻淚管再阻塞。
綜上所述,用鼻內鏡下逆行淚道支架置入術治療鼻淚管阻塞的療效較好,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