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婷
利科普認為連接即存在①。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賦予人們?nèi)碌纳罘绞?,實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相互連接。尤其是社交網(wǎng)站的大發(fā)展,一方面將個體連接起來,從而為個體進行多樣關系的弱連接提供可能,幫助個體建構和維系新身份、交換社會資源;另一方面,這種“永久在線”的平臺文化也極易造成個體的“連接過載”。拉羅斯等學者認為,“連接過載”即社交媒體上的用戶需要花費過度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和回復信息、維系社交關系,他們所面對的信息量和關系鏈都超過了自己可以處理的限度和能力。
“連接過載”早已屢見不鮮。皮尤中心早在2013年就公布了一組數(shù)據(jù):61%的Facebook用戶曾經(jīng)有過社交媒體中輟行為;Global Web Index的調查數(shù)據(jù)也顯示,從2016年起,F(xiàn)acebook上出現(xiàn)了明顯的原生內(nèi)容下降,意味著人們越來越少地在社交媒體中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國內(nèi)也出現(xiàn)相同的趨勢。以微信為例,由于其龐大的用戶人數(shù)(已達10億量級)、不斷拓展的生活功能(如支付、掃碼、信息檢索、娛樂、點餐等),與其說它是一個社交媒體,不如說它已經(jīng)成為中國連接的基礎設施。正因如此,微信從早期的強連接社交軟件慢慢轉型,弱連接趨勢逐漸增強,社交泛化趨勢愈加明顯。這一趨勢使得個體嘗試重新選擇自己的連接狀態(tài),比如朋友圈三天可見、分組可見,甚至是停用朋友圈等行為表明了個體對當前線上連接的過載和倦怠。
基于戈夫曼的擬劇論和梅羅維茨的媒介時空理論,波伊德等學者提出“語境消解”(contextcollapse)的概念,指出了社交媒體發(fā)展所導致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界限的崩塌和消解②?!罢Z境消解”隨之導致了個體的“社交倦怠”。李宏、李微等學者在綜合西方的相關研究后,認為“社交倦怠”即用戶在社交媒體使用過程中,受到個人、平臺、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而形成的疲乏、厭倦等感覺,倦怠的表現(xiàn)則是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停留的時間變短、使用頻率降低、暫時中輟或永久性停用賬號等行為③。從該定義可以看出,社交倦怠下個體已經(jīng)會做出相應行動來緩解其負面影響。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結合深度訪談這一質性研究方法,以德勤咨詢公司出版的年度報告為依據(jù),利用Nvivo11軟件的編碼技術,分析歸納當前線上“過度”連接給線下交往帶來的不良影響,并探討個體在“數(shù)字包容”前提下,為實現(xiàn)更高質量的“連接”而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面“斷連”的具體途徑,以期引起個體對當前交往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思考和行動。
社會學家格拉塞和斯特勞斯于1967年提出的扎根理論研究方法,主要指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之前就從原始數(shù)據(jù)開始,不做理論上的假設,而只是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編碼和匯總,以此構建概念,并對概念進行詳細分類和概括,從而形成理論范疇。該研究方法主要由四個步驟構成:界定問題、資料搜集、數(shù)據(jù)分析與編碼、理論模型構建。本研究首先將“線上過度連接會給線下交往帶來哪些負面影響?”確定為核心研究問題,并圍繞該問題搜集資料編制問卷;其次,通過Nvivo11軟件三級編碼技術,確立各范疇間的關系;最后,根據(jù)扎根理論飽和原則,確保概念或范疇提取完整,構建本研究的理論模型。
德勤咨詢公司發(fā)布的《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中國移動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82%的18~24歲年輕人認為他們過度使用智能手機;2020年,有68%的人每天至少一次觀看網(wǎng)絡共享視頻,63%的人每天至少一次在新聞應用程序上觀看視頻新聞報道④。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18~24歲年輕人確實將移動設備上的網(wǎng)絡服務視為娛樂、信息、社交的主要來源,線上連接已經(jīng)成為其生活方式。
因此,本文基于立意取樣,選取15位18~24歲、不同學歷、不同性別的青年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并借助計算機輔助質性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nvivo11對訪談資料進行清洗、編碼、導入、分析,以此探究線上過度連接給線下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
研究采用QSR公司研發(fā)的Nvivo11軟件作為輔助性研究工具,對訪談資料進行收集、分析、編碼與探索。首先將獲得的15份訪談記錄全部轉化為可分析的文字資料,累計轉錄文本約兩萬字。
1.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是扎根理論的第一步。它是在一定原則基礎上,對原始訪談資料進行拆分、整理與分析,進而提取和界定其中的重要概念,最后形成編碼。本研究通過不斷比較分析,提煉出信息量過載、同輩壓力、對社會負面感知等18個初級編碼,開放式編碼結果示例見表1。
表1 開放性編碼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性編碼的基礎上,對初級概念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歸納,找到其中的邏輯聯(lián)系,探索初識概念之間的類屬關系,從而提取出范疇。本研究從開放性編碼中得到的18個初始概念中進一步識別出6個范疇,主軸編碼結果示例見表2。
表2 初始概念范疇化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從主軸編碼得出的主范疇中進一步分析和挖掘,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范疇。所有的概念和范疇都是互相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通過對其類屬關系的逐步挖掘,對“線上過度連接的負面影響”做出理論解釋。本研究基于6個主范疇歸納出兩個核心范疇,編碼結果見表3。
表3 主軸編碼形成的主范疇結果表
通過以上編碼分析,“線上過度連接給線下交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內(nèi)在感受和外在行為兩個因素。
1.時刻比較下的壓迫與焦慮
線上連接大大提升了個體進行社會比較的程度和頻率。線上過度連接實際上將我們自己放置在了時刻被人“監(jiān)視”的圓形監(jiān)獄中。邊沁于1785年提出了“圓形監(jiān)獄”的概念,指出當人們從心理上覺得自己處于被監(jiān)控狀態(tài)時,就會時時刻刻迫使自己循規(guī)蹈矩,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監(jiān)禁”。當前線上連接的泛化使得我們時刻出于“人設”的塑造中,我們說的每一句話、發(fā)的每一張照片都要彈向一堵無形的墻,在接受或正向或負向的反饋后做無休止的調整。這種持續(xù)性的、高頻率的社會比較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壓迫感與焦慮感。
2.自我形象的差異化
線上連接的泛化一方面給予個體塑造自我形象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使“形象崩塌”成為可能。戈夫曼曾提出“觀眾區(qū)隔”的概念,即個體在不同的場景中,面對不同的觀眾進行自我表演。當下,我們在不同的連接方式中展現(xiàn)著不同的自己,微信中是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微博中是不思進取、情緒激動的社會旁觀者,豆瓣中是興趣獨特、觀點新奇的社會新生代等(受訪者6、7、8號),我們通過在不同社交媒體之間切換來建構著不同形象的自己。這種線上形象的多樣性在面臨線下實際交往時,很可能因為違反了“觀眾對形象一致性的期待”而造成印象管理的失敗。
3.擠壓私人空間,增加線下交往的不滿意度
從“隱私”概念出發(fā),“私人空間”即不受他人干擾的、個體自主且自在地決定其言行的場所。個體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獨處來實現(xiàn)情緒的自我更新,獨處為個體提供了自我評價、自我康復和情緒更新的機會,從而更好地從壓力情境中恢復活力⑤。從表1的數(shù)據(jù)中我們也能看到,線上交往已經(jīng)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工作、教育、娛樂、社交等,而便捷的網(wǎng)絡連接工具讓我們時刻處于“在線”狀態(tài),個體想在某一時刻逃離所有的連接方式,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時間”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奢望,無論何時都能接收到信息以及他人對即時回復信息的高期待使得個人空間被無限擠壓(受訪者11號、15號)。線上過度擠壓私人空間時,會增加人們對工作和生活的不滿意度。
1.改變?nèi)藗兙€下交往的方式,關系建立變得簡單化和功利化
必須承認的是,線上連接賦予個體更強的關系控制力,可以根據(jù)自身目的來選擇和回避特定的社會關系。從好的方面來看,能拓寬個體的弱關系鏈,從而有機會置換更多的社會資源,更方便快捷地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但同時也要看到,線上關系的建立簡單(掃碼和群內(nèi)添加)、快速(理想狀態(tài)下個體在幾分鐘內(nèi)就能與他人建立“好友”關系)、控制度高(可以設置添加方式、朋友圈可見度等),使得原本線下關系漫長的建立過程被無限壓縮。不管是在什么場合遇到的,不管彼此之間是否有成為“好友”的可能性,只要有利于實現(xiàn)個人意圖,都可以向對方說句“加個微信吧!”,而對方也因微信的高控制度、較為便捷的隱私設置等功能選擇答應這一請求。這使得關系的建立更加功利化、淺層化,長此以往,無疑會改變個體間的交往方式。除此之外,這種淺層化、功利化的連接方式能否實現(xiàn)個體意圖,促進其個人發(fā)展,也需我們進一步探討。
2.降低思想表達的豐富性,削弱獨立判斷的能力
盡管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虛擬與現(xiàn)實的界限逐漸彌合,但目前來看,線上連接方式和線下連接方式還是有所區(qū)別的,高頻率、持續(xù)性的線上連接方式不可避免地會對線下思維方式產(chǎn)生影響。第一,線上表達方式的直白化影響思想表達的豐富性。目前線上表達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圖片和視頻代替文字,二是短語和縮寫取代句子。2019年,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調查,結果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遇到好笑的事只會說“哈哈哈”。值得注意的是,受訪者中有72%的人擁有本科學歷。第二,線上評價影響個體獨立判斷的能力。線上行為如購物、選餐廳時,個體可以根據(jù)大眾點評、名人推薦等方式進行選擇。從個體角度來說,這種方式能使其在兼顧效率與質量的前提下做出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此以往,容易讓人形成習慣,在做任何選擇時會先看看別人怎么說。個體情況千差萬別,理性公民應該在獲得充足信息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實際,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而不是多方比較后在他人的選擇和判斷“結果”中做匹配。
尼古拉斯·卡爾在2016年提出“脈絡修復”的概念,認為人們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個人第一手信息其實是一種自我修復,可以幫助個體重建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邊界,最終實現(xiàn)更高質量的社會交往。由此可見,“斷連”是必要的,且是可實現(xiàn)的。
事實上,隨著歐美國家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日趨成熟,“斷連”已經(jīng)成為一項法律權利,是指員工享有下班時間不回復工作消息的權利。而隨著科技與我們生活的聯(lián)系日漸緊密,我們用電子設備工作、社交、娛樂、生存,“斷連”的需求也就不再僅限于“工作”中,個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了遠離電子設備、進行數(shù)字戒毒的普遍訴求。該制度起初在法國實行,后在意大利、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實行,均以保障員工身心健康為出發(fā)點,強調了信息通信技術對組織工作正常工時的改寫以及對個體工作和私人生活邊界的模糊。
麥特卡夫定律指出,網(wǎng)絡價值以用戶數(shù)的平方速度增長⑥。這一定律是對網(wǎng)絡中連接數(shù)量與連接價值之間的量變關系所做的預測,認為連接數(shù)量越大,該網(wǎng)絡價值越高。但是,從個體角度出發(fā),面對層出不窮的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知乎、豆瓣、小紅書、抖音等,如何使自己避開“數(shù)字勞工”的陷阱,如何獲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建立更多高質量的網(wǎng)絡關系、擁有更多更優(yōu)的網(wǎng)絡資源等問題,希望能引起業(yè)界、學界的重視和研究。
Hesselberth認為,數(shù)字時代,我們對他人的持續(xù)連通性(constant connectivity)及可得性(accessibility)的期許使我們陷入“結構性悖論”(structure paradox),面對信息過剩、連接過度的網(wǎng)絡世界,每個人都擁有自主選擇、屏蔽和遺忘的權力⑦。因此,除了學界和業(yè)界的努力,就現(xiàn)狀而言,個體要想獲得正當?shù)?、自由的“斷連”權利,還是要以個體間的數(shù)字包容為前提,對他人沒有及時回復信息、關閉朋友圈、注銷某平臺的社交賬號等行為予以一定的包容和尊重。除此之外,當個體意識到“斷連”的必要性后,也有很多可采取的具體措施。國外學者就提出了時空意義上的暫時性或永久性斷連和話語意義上的斷連兩種具體行動。前者指用戶可以通過延遲回復信息、注銷部分社交賬號等方式自主斷開連接;后者則是指用戶通過暗示性、欺騙性話語等自主切斷部分對話。
必須承認,不管是何種方式,都只能是一定限度內(nèi)暫時性斷開“連接”。但我們要認識到,斷開連接是為了更好地連接,以便更好地完成線上工作、學習,建立更多高質量的社交關系,從而進行社會資源的置換和獲得社會支持等。在這一意義上,認識到“連接過載”帶來的不良影響是學界、業(yè)界及普通個體要完成的第一步,攜手創(chuàng)建更良性的社交環(huán)境、促進個體全面發(fā)展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注釋:
①C.Licoppe.Connected Presence:The Emergence of A New Repertoire for Managing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a Chan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scape.Environment& Planning D:Society& Space,2004,22(1):135-156.
②呂冬青.微信朋友圈“語境消解”的定性研究[J].編輯之友,2016(08):62-67.
③李宏,李微.社交媒體倦怠研究述評與展望[J].情報科學,2017(09):172-176.
④德勤:2016中國移動消費者調研[EB/OL].德勤咨詢,2016-12-08.http://www.199it.com/archives/544303.html.
⑤胡海鑫.新人本主義視角下的獨處相關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學,2013(06):34-37+58.
⑥毛晶瑩,劉震宇.麥特卡爾夫定律及其存在的問題[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S1):99-103.
⑦黃瑩.語境消解、隱私邊界與“不聯(lián)網(wǎng)的權利”:對朋友圈“流失的使用者”的質性研究[J].新聞界,2018(04):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