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曄蓮
【摘? ?要】習作例文是習作單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生習作時借鑒和模仿的范例。準確把握習作例文的教學定位,充分發(fā)揮其支架作用,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關(guān)鍵詞】習作例文;語言表達;游記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編排一個習作單元,每個習作單元均安排了兩篇習作例文。教學中該如何用好習作例文,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呢?現(xiàn)以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習作例文《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為例來談一談具體的做法。
一、以“學”的視野,把握習作例文的價值功能
教學習作例文,首先要圍繞學生的“學”來把握其價值與功能。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有的放矢,不走彎路,學習負擔自然也會減少。
(一)宏觀:明學,把握起點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學習按游覽的順序?qū)懢拔铩?。那么,四年級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哪里?這是必須明確的。
從學生學習過的習作單元看,學生已經(jīng)具有初步的觀察、想象、寫事的能力。比如:三年級上冊學習“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三年級下冊學習“發(fā)揮想象寫故事,創(chuàng)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四年級上冊學習“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從觀察、想象到寫事、寫景,如此編排,讓學生的習作能力呈現(xiàn)螺旋發(fā)展的態(tài)勢。
從學生寫過的寫景類習作看,從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圍繞一個意思寫寫‘這兒真美”到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推薦一個好地方”,再到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寫自己喜歡的某個樂園,表達自己的感受”,呈現(xiàn)“寫清楚—寫出感受—按順序?qū)憽边@一發(fā)展過程??梢钥闯?,對于“學習按游覽的順序?qū)懢拔铩边@一習作要求,學生是有一定基礎(chǔ)的。
另外,學生學過《黃山奇石》《美麗的小興安嶺》《觀潮》等寫景文,這對本次習作也有一定的幫助。
(二)中觀:順學,發(fā)揮功能
習作單元由單元篇章頁、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單元習作六個板塊組成。這六個板塊各具功能,彼此關(guān)聯(lián),展現(xiàn)“感知—發(fā)現(xiàn)—運用—深化—活用”的學習過程。
習作例文安排在“初試身手”之后、單元習作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與精讀課文互為補充,又發(fā)揮了指導(dǎo)習作的功能,還消除了以往教師尋找的例文不典型、不規(guī)范等弊端。
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注重引導(dǎo)學生體會表達上的特點,學習習作方法。習作例文在此基礎(chǔ)上為學生提供范例,便于學生借鑒。換言之,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重在“學”,而習作例文重在“用”。
毫無疑問,《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是不能當作精讀課文或者略讀課文來學習的。它們的功能是幫助學生將學習所得有效遷移運用到習作中,這也是習作例文的教學價值所在。
(三)微觀:促學,指向表達
本單元的習作內(nèi)容是游記,需要按游覽順序來寫。那么,怎么使景物的轉(zhuǎn)換顯得自然呢?這值得思考。此外,本次習作還要考慮如何將游覽過程中印象深刻的景物作為重點,把它們的特點寫出來?;诖?,有必要仔細研讀習作例文。
習作例文包括文本、旁批、課后題三部分?!额U和園》的四處旁批和課后題提示學生按游覽順序?qū)懢拔锏膸讉€要點。其中,第一處旁批提示寫清楚地點,第二處旁批提示可以用過渡句寫出景點的轉(zhuǎn)換,第三處旁批提示寫出觀察的視角,第四處旁批提示對于印象深的景物可以重點描寫。課后題提示學生關(guān)注文中的過渡句,體會作者是怎樣使用恰當?shù)倪^渡句把游覽順序?qū)懬宄?,并借助過渡句梳理出作者游覽的路線圖。
《七月的天山》的旁批和課后題也從不同角度點明了按順序?qū)懢拔锏膸讉€要點。第一處旁批提示可以有層次、有條理地描寫某一處景物。第二處旁批提示寫重點景物時可以用比喻、排比等方法。課后題引導(dǎo)學生借助文中表示地點轉(zhuǎn)換的語句,理清寫景的順序。
可以發(fā)現(xiàn),《頤和園》和《七月的天山》中的文本、旁批、課后題均是為了服務(wù)“學習按游覽的順序?qū)懢拔铩边@一習作要素而編排的。
二、以“學”的需要,發(fā)揮習作例文的支架作用
習作例文的功能是幫助學生將學習所得有效遷移運用到習作中。那怎么用好這個支架呢?
(一)整合課文,確定習作內(nèi)容和順序
完成“初試身手”之后,教師先引導(dǎo)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提示,明確習作要求,再組織學生分享游覽見聞,確定習作內(nèi)容,讓學生明白既可以分享外出游覽過的風景名勝,也可以分享身邊常見的景物。
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快速瀏覽《頤和園》,找出游覽地點并畫出游覽路線圖。接著,回顧《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的游覽過程,強調(diào)介紹游覽過的一個地方時,要梳理自己的游覽路線。教師還可以為學生設(shè)計學習單,引領(lǐng)學生寫下要介紹的地方的名稱、主要景物,并畫出游覽路線圖。最后,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并在游覽路線圖上標注一兩處印象深刻的景點。
(二)借助例文,寫好印象深刻的景物
首先,教師利用《七月的天山》的第2自然段,指導(dǎo)學生學習“按順序?qū)懸惶幘拔铩钡姆椒?。學生默讀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進入天山所見的景物寫得有條理的?”教師借助旁批引導(dǎo)學生發(fā)現(xiàn)是按“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的。
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在“初試身手”環(huán)節(jié)的練筆成果,組織賞析活動,強化學生“按一定順序?qū)憽钡囊庾R,并回顧寫一處景物常用的順序,如從遠到近、從上到下等。之后,教師引導(dǎo)學生關(guān)注《七月的天山》中描寫野花的自然段,學習作者對于這一處印象深刻的景物是怎樣寫出它的特點的。
(三)交流評價,自主修改單元習作
印象深刻的景物寫不具體,是本單元習作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學生遇到的最大的學習難題。為此,教師可以選取學生習作中的問題片段,把它與《七月的天山》的第4自然段作對比,讓學生說說習作例文好在哪里。接著,讓學生閱讀《頤和園》的第4自然段,借助旁批,概括昆明湖的特點,明白“印象深刻的景物要寫清特點”。最后,學生自主修改單元習作。同桌交換閱讀,并圍繞“重點景物的特點寫清楚了嗎”相互評一評。
總之,習作例文是習作單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生習作時借鑒和模仿的范例。準確把握習作例文的教學定位,充分發(fā)揮其支架作用,是提升學生習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丹城第五小學? ?315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