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樹華
[摘 要]“有新鮮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重點關注的教學內(nèi)容。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什么是“有新鮮感”呢?如何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如何對“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品味、體驗?這是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考慮的問題。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生活中對有新鮮感的事物產(chǎn)生發(fā)現(xiàn)力和觀察力,在閱讀中能夠對有新鮮感的語言形成感受力和理解力,在習作中能夠進行有新鮮感的表達,獲得閱讀和習作的樂趣。
[關鍵詞]有新鮮感;單元整體教學;單元聯(lián)動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8-0010-04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啟航的地方”為人文主題,以“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為閱讀要素,以“體會習作的樂趣”為表達追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校園的美好,激發(fā)學生感恩成長搖籃的情感。本單元的核心概念為“有新鮮感”,這個概念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中多次被提起,如“能用表現(xiàn)事物特征的詞語描摹形象,用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畫面”“樂于和他人分享閱讀所得,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并有意識地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等。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在生活中對有新鮮感的事物要有觀察和發(fā)現(xiàn)的能力,在閱讀中能夠對有新鮮感的語言有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倡導學生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描摹與分享,具備一定的表達力。語文新課標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中強調要“誦讀、積累成語典故、中華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詩詞和新鮮詞語……發(fā)現(xiàn)、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閱讀中,每一個能夠入眼入心的詞句,本質上都是陌生卻又新鮮有趣的。這些詞句,影響并優(yōu)化著學生的語言系統(tǒng),使得他們的言語變得更生動,更能準確地表達思想觀點。
聚焦本單元“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閱讀要素,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認識何為“有新鮮感”的表達
能否關注到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是學生閱讀輸入能力高下的表現(xiàn)。語文新課標明確要求:“在語言積累和運用過程中……發(fā)現(xiàn)、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边@說明發(fā)現(xiàn)與感受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僅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表現(xiàn),而且是語文課堂教學要致力培養(yǎng)的目標。“有新鮮感”是基于個人生活與語言經(jīng)驗的陌生化感覺;對具體的認知對象,又因時空的不同而不同,首次“遇見”感覺新鮮,再次“遇見”也許新鮮不再。因此,“有新鮮感”是受到人物、時空等因素制約的。
(一)表達內(nèi)容的新鮮感
表達內(nèi)容的新鮮感基于學生的生活認知,是學生在生活或閱讀中對新鮮事物的所見、所聞與所感。如,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中出現(xiàn)在邊疆小學的大青樹、少數(shù)民族、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銅鐘以及銅鐘敲響的聲音等,課文《花的學?!分谐霈F(xiàn)的“云雷”“口笛”“花孩子們”等,這些對學生而言都是有新鮮感的。此外,本單元教材中出現(xiàn)的活動場景也頗能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感,如《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中學生們下課后跳孔雀舞、摔跤,十分歡樂;《花的學?!氛n文中“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是何等有趣;《不懂就要問》一文中“先生念,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先生拿著戒尺……厲聲問道”等,這樣的場景,學生平日很少見到,那種充滿年代感的新鮮氣息撲面而來。
(二)表達形式的新鮮感
1.詞語搭配帶來的新鮮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無論是寫作還是閱讀,文采常常隱身在語言不平常的、陌生的、活躍跳脫的表現(xiàn)之下。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有新鮮感”的語言的能力?!恫欢鸵獑枴芬晃闹杏谩八桔印睕]有用“學?!?,用“先生”沒有用“老師”,用“照例”沒有用“照樣”,用“功課”沒有用“作業(yè)”等表述,讓學生讀來覺得新奇,頗具趣味性?!痘ǖ膶W校》一文中,描寫綠葉在狂風里“簌簌地響”,常態(tài)下我們習慣于用“沙沙地響”;文中用“一群一群”的花,而沒用“一朵一朵”“一簇一簇”的花,這樣的詞語搭配讓學生讀出了新奇,更讀出了趣味。無論是古代的私塾,還是童話視角下花的校園,都充滿了時空穿越感,讓學生讀了感到無限的快樂。
2.語序變化帶來的新鮮感
詞語順序的變化常常會給我們帶來新鮮感,耐人品味,富有咀嚼性。例如,《花的學?!芬晃闹械摹芭鲇|”與我們常用的“觸碰”一詞,詞義相近,但略有差別,“碰觸”更能表現(xiàn)出樹枝在狂風中碰在一起的力量感。教學中,不妨宕開一筆,讓學生發(fā)現(xiàn)日常學習中的類似的“孿生詞”,如“別離”與“離別”、“情感”與“感情”、“蹦跳”與“跳蹦”。當然,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有的詞語的意思相距甚遠,如“蜜蜂”與“蜂蜜”、“出發(fā)”與“發(fā)出”等。在列舉與甄別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因詞序變化而產(chǎn)生的新鮮感。
3.修辭手法帶來的新鮮感
修辭手法帶來的生動、形象、優(yōu)雅等表達的新鮮感更易讓學生感受到。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均很好地使用了這樣的方式。例如,《花的學?!芬晃闹?,“當雷云在天上轟響,六月的陣雨落下的時候,濕潤的東風走過荒野,在竹林中吹著口笛”“雷云拍著大手”這兩處,通常雷云轟響時必定是烏云翻滾、轟隆作響,文中卻將之想象成雷云的大手在歡拍,陡然間變得親近友好,讓學生心生歡喜。
(三)表達感受的新鮮感
無論是陌生的事物還是陌生的表達形式,帶來新鮮感的效果的本源在于有新鮮感的內(nèi)心感受,即有新鮮感的體驗、情感、啟示、感悟等。例如,課文《花的學?!酚没ㄗ鳛橹鹘?,把花當人來寫,豐富的想象將學生帶入內(nèi)心充滿自由、快樂的校園生活中;《不懂就要問》讓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的熱愛與自覺,進而領悟到“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的治學道理。
二、如何關注“有新鮮感”的表達
據(jù)統(tǒng)計,語文新課標中出現(xiàn)“主動”一詞有23次,強調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各種能力與習慣。只有形成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學生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有新鮮感的表達能“關注”,而不是簡單認知?!瓣P注”,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與主動性。學生對新鮮感表達的敏感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一點一滴地學得、習得的。在教學中,教師應采取哪些策略呢?
(一)單元聯(lián)動
“有新鮮感”的表達使本單元有一條清晰的教學線索:學會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更好地體會有新鮮感的詞句—交流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兩篇精讀課文的教學功能呈遞進關系:《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重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新鮮感的詞句;《花的學?!芬徽n則重在引領學生體會新鮮感詞句的妙處;而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則旨在讓學生交流有新鮮感的詞句,也就是開始運用;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則是側重于分享新鮮事,具體要求為抓住別人的興趣點,分享別人感興趣的事;習作“猜猜他是誰”則是重在抓住多方面的特點,鮮明地寫出同學的特別之處;“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則是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具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表達,同時對有新鮮感的表達進行欣賞、朗讀、運用。單元整體教學,聚焦“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的單元語文要素,前后呼應,形成一個遞進式的教學整體,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的閱讀素養(yǎng)。
(二)單元聚焦
語文學習要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語文知識的產(chǎn)生和運用過程。在本單元學習中,教師要助力學生自覺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形成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
1.在閱讀中引發(fā)關注的內(nèi)容
在閱讀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關注、獲取有新鮮感的詞句,是主要方法之一。課文《花的學?!分?,“于是,一群一群的花從無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來,在綠草上跳舞、狂歡”一句中的“無人知道”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花又是怎樣“跳舞、狂歡”的?為此,課后練習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想象當時的情景。而到了略讀課文《不懂就要問》一課,“學習導語”就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把有新鮮感的詞句畫下來和同學交流。這樣,學生在朗讀和默讀中就會發(fā)現(xiàn)有新鮮感的詞句,產(chǎn)生了成就感。
2.在品賞中形成關注的視角
效果對比是形成關注視角的重要方法。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有這樣一句:“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教學時,教師可將它改為 “早晨,從四面八方走來了許多小學生”,并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品賞。這樣,學生就能品讀出原句體現(xiàn)了熱鬧、熱情、團結的上學場面,不僅上學人數(shù)多,而且顯得生機勃勃;同時,學生也體會到排比的表達效果,不是“四面八方”一詞所能達到的。
3.在想象中豐富關注的畫面
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是還原詞句場景的主要路徑。《花的學?!芬晃闹杏羞@樣一句:“這時,花孩子們便穿了紫的、黃的、白的衣裳,沖了出來?!本渥又?,三個表示顏色的詞語呈現(xiàn)出美好鮮活的畫面,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色彩感;一個“沖”字,體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它們一下子使校園活了起來,有了動感。邊讀邊想象,是關注有新鮮感的語言呈現(xiàn)出的畫面的良策。
(三)單元實踐
嘗試運用,是語文教學中夯實新鮮感表達的必要手段。語文新課標對第二學段的教學提出“能用表現(xiàn)事物特征的詞語描摹形象,用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描述想象的事物或畫面”的要求。因此,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對有新鮮感的詞句進行認知、體驗的基礎上,嘗試運用。
1.遷移運用新鮮感表達
遷移運用,就是模仿言語形式,在不同的場景中進行運用。例如,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課第一自然段,教師可讓學生先模仿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用三個“從”字、三個 “向”字來說自己熟悉的上學場景,再嘗試遷移運用到其他場景中。這樣模仿性的言語實踐,鞏固了學生對新鮮感詞句的認知。
2.拓展運用新鮮感表達
拓展運用,就是由淺入深、由課內(nèi)到課外進行運用的過程?!痘ǖ膶W校》一文中有這樣一句:“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币幌伦拥莱隽撕⒆觽兿蛲杂?、歡樂的心。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花孩子的身份展開想象練說,描繪出其他場景:“清風一吹,他們_____”“蝴蝶一來,他們_____”“_____一來,他們_____”……這樣,學生打開了思路,不知不覺間就表達出了有新鮮感的美好畫面。
3.創(chuàng)新運用新鮮感表達
創(chuàng)新運用,就是在日常寫作和表達中,能靈活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這是本單元學習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不斷由課本走向生活,由別人走向自己,不斷地嘗試運用。教學《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可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學校的特別之處,運用所學到的新鮮感的語句進行寫作;教學《花的學校》一文,可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對花的體驗,運用學到的有新鮮感的詞句描繪自己變成花草樹木的體驗、感受等。隨著單元整體學習的步步推進,學生猶如踏進了言語的秘境,在充滿探索的挑戰(zhàn)中收獲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三、體會為何要用“有新鮮感”的表達
語文新課標強調:“教師應理解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涵,全面把握語文教學的育人價值,突出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边@強調了語文育人的本質,這種育人是在語言文字實踐中落實的,而不是刻意的、機械的灌輸?!坝行迈r感”的表達無疑需要學生去關注、去品味。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品味的過程中獲得言語與精神的同生共長。
(一)為言語表達更為適切
“有新鮮感”的表達不是追求新潮的表達,而在于表達更精準,更易于引發(fā)讀者的關注、自覺品賞甚至模仿。本單元教學從對“有新鮮感”表達的感知到體驗再到運用,漸次推進,潤物無聲。如教學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要聚焦新鮮事,引導學生進行分享,說出自己覺得新鮮的事件。教材還特別要求學生“先試著給人家講一講,聽聽他們有什么建議”,這說明在互動中,擇選別人感興趣的內(nèi)容來講,并用上更好的形式進行表達,是一種有新鮮感的口語交際方式。語言是有浸染性的,高質量的語言對表達內(nèi)容與表達對象而言更為適切,會慢慢培養(yǎng)一個人的談吐氣質,會讓人終身受益。
(二)為情感抒發(fā)更加充分
情動而辭發(fā),言語的背后一定是充沛的情感推動使然。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導語將人文主題表述為“美麗的校園,成長的搖籃,夢想啟航的地方”。本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均設置在“美麗的校園”這個場景中,目的是引導學生體會校園的美麗、溫馨?!洞笄鄻湎碌男W》所描繪的邊疆的美麗學校,彰顯出團結友愛的同學情深。閱讀時,學生不只是要讀出邊疆小學同學們美麗的服飾、有趣的銅鐘,更要讀出那充滿生機的、趣味的校園生活?!痘ǖ膶W?!氛n文不斷把學生與花拉近,讓學生感受、體驗花的美麗與自由。教學中,不妨引導學生嘗試練說:“我是一朵花,在那個舞會上……”這樣,美好的校園生活幻化成豐富的想象,讓學生體會到校園生活的美好。教學《不懂就要問》一課,教師可給學生展示古老但新奇的上課形式,也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扮演“孫中山”“私塾先生”“嚇呆了的同學們”,還可來一次“答記者問”,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文本對話。這些教學活動的緣起都在于文本中“有新鮮感”的表達,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能促進學生的場景體驗、情感升華、言語生長,能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目標。
(三)為語文生活更有樂趣
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習作要素為“體會習作的樂趣”。其中,隱含著用有新鮮感表達來體會樂趣之意。簡單來說,本單元的教學,既要在閱讀中關注有新鮮感的詞句,又要在表達中用上有新鮮感的詞句,體會表達的樂趣。教學這一單元“語文園地”中的“詞句段運用”第三題——給班級每個興趣小組取個響亮的名字,目的在于吸引同學,這就是用有新鮮感的表達來實現(xiàn)“廣告效應”,就是趨向真實生活,其樂趣自然產(chǎn)生。教學單元習作“猜猜他是誰”時,學生發(fā)現(xiàn)只從一個特點來介紹一個人是不夠精準的,需要寫出兩三個特點來,這樣才更有辨識度,別人才能猜出他是誰。在不斷 “錯認”的過程中, 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抓一個人的外貌、興趣、習慣、品格等方面的顯著特點,并用有新鮮感的詞句來表達,才更有辨識度,才更容易引發(fā)同伴的興趣。這一習作的過程,是充滿探索的過程,是用新鮮詞句表達自己思想并獲得樂趣的過程。這些語文實踐活動緊密聯(lián)系生活,豐富了表達,使語文學習生動起來、鮮活起來。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比昙壣蟽缘谝粏卧慕虒W,就是要聚焦“新鮮感”的表達,讓學生產(chǎn)生新鮮的體驗與感受,最終達成提高學生表達力的目標。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