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低段教材共有古詩27首,有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有描寫山水田園生活的,有描寫不同季節(jié)美景的。低段學生天真、活潑,對新鮮的事物充滿美好的憧憬,比較喜歡直觀形象的畫面。根據(jù)這一特點,筆者以“破題——尋景——悟意——繪境”之法,與學生一道,打開生活中的畫卷,體會古詩畫面之美,提升對古詩的鑒賞能力。
一、破題,初知詩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打開古詩大門的鑰匙。細細挖掘寫景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帶領學生更好走進文本。教會其破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讀題就可以獲取關于這首詩的重要信息。
比如:二年級下冊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學生讀完題目后,就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圍繞著‘曉,你能猜猜古詩的內容嗎?”學生抓住一個“曉”字,將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說了個八九不離十。明白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是“早上”,地點是“凈慈寺”,事件是“詩人送別好友林子方”。教會學生破題的方法,就等于給學生一塊敲門磚,通過運用這塊敲門磚,把它變成理解古詩的墊腳石,相當于讓學生有方法打開理解古詩的門,自然進入古詩的瑰麗世界。
破題之后,需抓住這份想了解詩意的好奇心、求知欲,“讀”通詩句,猜讀詩句,感知詩意。注意,讀古詩并不是泛泛而讀,而是帶著任務,有目的地讀。關注難字難詞,根據(jù)注釋或是已經積累的舊知讀古詩,有讀不通的地方可以做上記號,運用查字典、問老師或是問同學的方法攻克難關。做上記號的同時,也讓學生增強了學習的指向性,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猜讀,也為后續(xù)理解吊足胃口,引導學生通過回到文本印證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詩意,大大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致,起到拋磚引玉的妙用。
二、尋景,體味詩境
(一)尋寫作背景,體會詩人心境?!耙磺芯罢Z皆情語。”詩人在作詩時,往往觸景生情,由感而發(fā),或抒發(fā)內心的喜悅,或描摹憂愁、思念。寫作背景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的內涵,使學生獲得準確的閱讀感悟,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
一年級下冊《靜夜思》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膬热?,李白身在異鄉(xiāng),看著天空中皎潔的明月,心中不由得思念起遠方的親人和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內心感慨萬分:如果此時能有家人的陪伴該多好???學生在了解了李白當時的寫作背景后,就能很好地明白詩人的內心,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惆悵的感覺來進行朗讀。這樣,在進行古詩課堂教學的時候,將寫作背景的講解帶入其中,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的主旨。
(二)尋找景物,深入畫面。教材低段古詩中,插圖或詩句都暗藏著畫面的玄機。找到古詩所描寫的景物,學生腦中很容易地就可以浮現(xiàn)特定畫面。如此,學習就變得有法可依。我們讓學生讀古詩,勾畫古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思考這些景物如何搭配成和諧畫面,學生就可以順藤摸瓜,在畫面中理解詩句。例如:一年級下冊《小池》一詩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小荷”“尖尖角”是詩中特有的景物。有生活經驗的學生可以從才展露的“小荷”,明確本詩所描寫的是夏季的景物,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象風和日麗的夏天。
著眼于景物的全貌時,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色彩美,教會學生找一找?guī)ь伾脑~語,勾畫批注,依據(jù)這些顏色的詞語,創(chuàng)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想象,從而帶著自己的思考理解詩意,感知詩人的心境。如二年級下冊杜甫的《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出現(xiàn)的表示顏色的四個詞語“黃、翠、白、青”,這一組明麗鮮艷的詞語,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生機勃勃的即視感,一幅夏日畫面呼之欲出。“黃、翠、白、青”豐富著畫面,傳達著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愉悅心情,心境既詩境,批文入境,巧妙抵達。
三、悟意,共鳴詩情
(一)悟配圖。“詩畫本一家,相得益彰妙”。教材為古詩配畫,大概為的就是讓學生體會這份用心吧——能夠結合圖畫來理解古詩的內容。事實上,只要學生能仔細觀察圖畫,也能把古詩的意思大概講出來,這也是理解寫景古詩的一個突破口。
一年級上冊的古詩《畫》,配有這樣的圖:遠處的山有淡淡的顏色,仿佛可以看見有水在流動?;ㄒ廊婚_放,人從鳥的旁邊經過。瞧!鳥兒一點都不感到驚訝。嗯?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是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學生只要能夠留心觀察畫面中的景物,再吟誦幾遍詩句,就可以把詩意說出個大概來。教會學生看配圖,這樣看圖說話的方法會幫助學生理解古詩內容,從畫面解詩情,符合低段孩子的認知特點。
(二)悟詩眼。“詩眼”,顧名思義就是詩的眼睛。從中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也是一首詩中最凝練、傳神的地方。讓學生在閱讀古詩的過程當中,學會找詩眼,學生就能夠抓住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很好地判斷這首詩的感情基調,理解作者的寫作情感。二年級上冊柳宗元所寫的古詩《江雪》中,一個“獨”字就可以凸顯作者在江雪上垂釣時的孤獨之感。柳宗元在被貶到永州之后所寫的這首詩,內心的孤絕,江雪上的垂釣好似詩人當時的內心獨白。在悟讀這首詩的時候,抓住這個“獨”字就很符合學生此時的認知水平,誦讀出詩人內心的無限凄涼。讀懂一個字,就打開領悟一首詩的門,進入詩人內心,感悟其情。
(三)悟主旨。觀察古詩配圖、抓詩眼已經為學生理解詩意做了很好的鋪墊。此時理解詩意,領悟主旨就容易水到渠成了。杜甫的《絕句》以明快的顏色,明麗的線條,勾勒出一幅絕美的春景,表達出杜甫當時內心的喜悅;詩人楊萬里在凈慈寺送自己的好友林子方,看到一片夏日麗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弊屛覀兏械綏钊f里在祝愿林子方的未來前程,就像這大片的荷花一樣,風光無限;李白看到天空掛著的月亮,產生了無限的鄉(xiāng)愁,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家鄉(xiāng),“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成為每個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詩人們在創(chuàng)作寫景詩時,往往就是因為“情”隨景發(fā),在某個時間節(jié)點,觸發(fā)某個景物,才情流露,所以寫景詩實際是在抒發(fā)作者的情感。在看配圖、抓詩眼、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就可以自然而然悟出一首詩的主旨。
四、繪境,提升拓展
在對古詩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是時候對其進行再“加工”了,包括繪詩景、繪思維導圖等。讓學生拿起畫筆,繪出畫面,如臨其境,是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時刻。瞧:火紅的太陽依傍著山巒慢慢沉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這是學生對“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詮釋;從遠處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絹綢懸掛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雖“笨笨拙拙”卻好像有幾千尺。這不就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童年視角嗎?相信,它們一定會在學生的筆下變得燦爛。
追尋古詩中的畫面之美,讓學生走進詩里,體會詩情畫意,自悟自得,感受古詩魅力,暢想詩境,激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由此獲得對古詩的審美體驗,提升古詩的鑒賞能力。這,就是“破題——尋景——悟意——繪境”一法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