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喬
今屬平和縣大溪鎮(zhèn)轄下的壺嗣村,明清時出過不少人中英豪。臺灣的阿里山神吳鳳就是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出生在這里的。到5歲時吳鳳才隨父親吳珠、母親蔡良惠被時代大潮裹挾而東渡臺灣謀生。吳鳳24歲任阿里山理蕃通事。其時,當(dāng)?shù)氐母呱阶迦擞袣h人祭神的惡俗。吳鳳決心破除這一陋習(xí),就讓人把自己的頭顱剁下獻給高山族人當(dāng)祭品。吳鳳舍生取義的義舉,感化了高山族同胞,從此革除殺漢人“出草”的惡習(xí)。吳鳳也因此被當(dāng)?shù)孛癖娮馂椤鞍⒗锷街瘛保R歲歲膜拜。
其實,也是在明末清初,壺嗣還出過一對不以私恩廢信念的同胞兄弟。只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對同胞兄弟的作為與名氣被湮沒在歲月風(fēng)雨之中了,以至今天的壺嗣人,知其故事的人已寥寥無幾。這對兄弟兄長叫吳淑,弟弟叫吳潛。
時光倒退回清康熙十八年(1679)十一月初八夜二更時分,時為鄭經(jīng)部隊的后提督,平西伯的吳淑,此刻因箭傷正臥于“燈火寨”(在今漳州近郊江東境內(nèi))里的床上療養(yǎng)。突然,因遭遇連日大雨沖刷的土墻被雨水浸軟倒塌,厚厚的泥土傾瀉而下埋住了榻上的他,原本已有重傷在身的吳淑哪堪抵御此從天而降的橫禍,當(dāng)即被壓死。因“燈火寨”正處在與清兵對抗的最前線,吳淑麾下部將不敢哀慟,只能“按兵秘喪,飛報鄭經(jīng)、國軒。軒星馳抵寨,列陣伏防;抱尸號哭,三軍墮淚!遂厚殯殮,速回廈門……經(jīng)聞報,慟傷減食。迨淑柩到,親出海埏接之。撫棺痛哭曰:‘天何奪吾輔之速也?情甚哀。祭葬之。以其子天駟為建威右鎮(zhèn),統(tǒng)其眾?!?/p>
年前,吳淑還在降清的黃梧手下為將。那時的黃梧是清廷詔封的一等海澄公,向朝廷和秘獻“平海五策”(即消滅鄭家軍的五條計謀),并率本部人馬攻廈門占閩安,對清廷忠心耿耿。作為其麾下驍將的吳淑,自然對其主帥黃梧亦步亦趨,怎么一年不到,吳淑就成了與朝廷為敵的急先鋒,并且陣亡于刀火前沿?欲知詳情,還容我一一道來。
原來,明末清初的閩南,正是南明與清廷激烈對撞的戰(zhàn)場。鄭成功的鄭家軍,誓死維護正朔,拒不降清,與廈門金門,與南下的清兵廝殺得天昏地暗,一時難分勝負。而打小就喜歡舞刀弄槍,習(xí)得一身好功夫,立志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吳淑兄弟,也趁著老家成為鄭家軍的后方根據(jù)地的機會,投奔到鄭成功麾下,當(dāng)起抗清義兵。由于功夫在身,又有信念在胸,吳家兄弟打仗格外投入,很快進入鄭成功法眼。此段,鄭家軍里早有平和宵嶺人黃梧統(tǒng)領(lǐng)著前沖陣,鄭成功便把吳淑兄弟調(diào)配到黃梧帳下。也許出于同為平和人的原因,前沖陣帥黃梧待吳淑不薄,封為部將。從這時起,吳淑緊隨黃梧所部戰(zhàn)揭陽,保金廈,立下顯赫戰(zhàn)功,成為黃梧的心腹將領(lǐng)。后來,黃梧因與鄭成功政見不同,于順治十三年(1656)六月二十二日借鄭成功派他鎮(zhèn)守鄭家軍輜重屯集之地海澄城之機,獻城降清,從此效忠清廷,吳淑也隨主帥,歸順了清朝。
從投軍鄭成功帳下到康熙十三年朝廷鎮(zhèn)壓三潘謀反,吳淑在黃梧軍中為將一晃就過了20來年。轉(zhuǎn)眼來到三潘舉事年頭,平南王尚可喜響應(yīng)平西王吳三桂反凊之呼吁,派人到漳州想聯(lián)合黃梧舉事,但此時的黃梧因生背癰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聞此反清消息,深受刺激,很快就要撒手歸西。在自感不治時,黃梧特把吳淑叫到床前囑托道:芳度(黃梧之子)年紀(jì)不大,希望你好好輔佐他!
再后,盤踞于東寧府(今臺灣)的鄭經(jīng)(鄭成功之子。此時,鄭成功已病亡。)聽聞三潘之亂,認定是個好時機,便率軍由東寧府渡海西來,為報黃梧獻“平海五策”削弱鄭家軍勢力之仇,于六月先圍攻漳州。此時,黃梧已死,其子黃芳度守衛(wèi)漳州。由于黃芳度有準(zhǔn)備,身先士卒,晝夜巡守,頑強御敵,竟使鄭經(jīng)連攻六個月而不克。無奈之下,鄭經(jīng)只好改變戰(zhàn)術(shù),改攻為困,希冀困而圖之。而在這個緊要關(guān)頭的一個晚上,漳州城北門卻洞開引鄭家軍入城。原來,這是北門守將吳淑與其弟弟吳潛干的好事。鄭經(jīng)的部隊入城之后,屠殺了黃梧后人一家40多人,并掘開黃梧墳?zāi)梗瑢⑵涫w剁為碎塊。
如果只從這段歷史看,任何人都可能會對吳淑油然產(chǎn)生一股鄙視乃至厭惡感。然而,歷史總是不那么簡單的。事后看來,在吳淑的骨子里,正統(tǒng)觀念和排滿思想始終占據(jù)了他的大腦。君不見,在天下大亂時,吳淑投軍不投到當(dāng)時鋒頭正健的清軍里,而是委身于勢力較弱的鄭成功的麾下。這件事足以說明吳淑天生心中具有排滿的信念。其二,吳淑在清軍兵營長達20年,并不心甘情愿當(dāng)清廷爪牙,而是對黃梧懷有知遇之恩的報答。還有,據(jù)《閩海紀(jì)要》記載:吳淑在鄭經(jīng)兵臨漳州城下時,開北城門引鄭軍入城前,與弟弟吳潛有過一段對話:“淑謂弟潛曰:‘梧雖待我厚,然負先藩實深。今世子待芳度有加,反圖逆命;吾豈可以私恩毀公義耶?遂決計降……”好一個不“以私恩毀公義”!且不說他說的公義妥當(dāng)否,至少可以視為吳淑心中始終牢固的信念吧。
吳淑在黃梧死后為什么沒有馬上反凊?應(yīng)該與他面對南明小朝廷的不爭氣而有些猶豫有關(guān)系。但當(dāng)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名明朝故將聯(lián)袂反清,成功世子鄭經(jīng)又率軍從東寧渡海登陸,共同舉事,讓吳淑感覺復(fù)明有望。而他又與黃芳度非同一輩人,交情不深,撕破臉皮相對容易,于是這才說反就反了。還有—點,吳淑為什么要跟著黃芳度苦守漳州城半年后才反?這里面的原因吳淑自己沒說,但應(yīng)該與黃梧把自己視為兄弟一般,不好意思在黃梧死后,立即離去;再就是有一個大丈夫舉大事應(yīng)該懂得審時度勢的考慮。
吳淑回歸鄭家軍后,鄭經(jīng)先封其為平虜將軍(與他一起迎鄭經(jīng)入城的弟弟吳潛,被提為戎旗鎮(zhèn)帥),后又封為后提督,平西伯。在鄭經(jīng)麾下,吳淑的軍事才能才得以一顯。他先下汀州,后戰(zhàn)邵武,最后歿于江東筆架山南面不遠處的燈火寨。限于篇幅,關(guān)于吳淑下汀州、戰(zhàn)邵武就略去不寫了,專寫他的最后—役。
話說三藩之亂不日被康熙平息。從東寧西渡大陸的鄭軍在八閩和粵東左沖右殺,局面日困。到康熙十八年(1679),由鄭經(jīng)和劉國軒率領(lǐng)的鄭軍在今天的漳廈地面正與清軍作最后—搏。當(dāng)時,清兵大軍壓境。五月初八日,國軒傳集諸將會議曰:“敵兵屯于筆架山上,山南有小寨,懸崖如掛燈,俗名為‘燈火寨。寨下有大溪,順流可達海澄。若不守據(jù),恐為彼所鎮(zhèn),即可援也。但此咫尺敵師營壘,誰敢前去踞守?”諸將默然。副總督吳淑奮然而應(yīng)曰:“淑愿提兵往據(jù)”。軒起謝曰:“當(dāng)此沖要重險,公肯親履,吾何慮焉!”(《閩海紀(jì)要》)
吳淑利用夜暗率軍登上燈火寨后,徹夜整修工事。因為他知道天—亮,清軍的火炮將自筆架山上居高臨下,猛轟燈火寨。果然,天明后清將賴塔、曾養(yǎng)性“率連環(huán)炮于山上垂下,絕力攻打,以為無遺類”。炮火過后,清將韓大任等領(lǐng)騎兵下山,合擊奪寨。想不到吳淑用遁地法令眾各穴地藏身,竟無一死傷。等清軍行將攻上來時,突然雨矢齊下,殺得韓大任丟盔棄甲,狼狽逃竄。自此,燈火寨竟固若金湯。
清福建總督姚啟圣見來硬的不行,便心生一計。他探清守衛(wèi)燈火寨的鄭將乃吳淑,便“密遣人說之。許其代為題請,赦其‘獻漳罪,即官以銅山總兵?!薄笆缭唬骸畼O感制臺厚愛;但丈夫遺臭一次,豈可再為萬世罵名?謝絕之。啟圣知淑志堅,非名利可動。惟遣將不時攻打,炮火如星。淑指揮接御,無失?!钡n天不容吳淑。這期間,連下大雨。吳淑倉促督造的工事與土房,損毀嚴(yán)重。最后,終于發(fā)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