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環(huán)
摘要:《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雖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各具特色,但都體現(xiàn)魯迅散文理性與激情并重的特點,即愛與憎交織,冰與火交融?;谖谋镜暮诵膬r值和單元研習任務,既要設置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入乎其內(nèi)”,細讀文本,觸摸文本肌理,深入挖掘和感悟文本蘊含的精神價值;也要讓學生“出乎其外”,進一步探究、整合,從主題、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深入比較兩文的異同。
關鍵詞:魯迅作品;理性與激情;研習任務;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
一、目標與情境
統(tǒng)編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以“苦難與新生”為主題,從文學角度建構“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任務群。與一般文學作品學習有所不同的是,學生要在文本研習中,了解中國人民的苦難和革命先驅的斗爭,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樹立文化自信。這是單元人文主題方面的學習目標。
教材第6課把魯迅先生的兩篇回憶性散文《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組成一個學習板塊,充分說明了魯迅作品的地位。這兩篇文章中,魯迅都是從長者、師者的角度來看待革命青年和他們的選擇的。那么,跨越百年的我們,如何去看待當時文章中的青年以及如何看待關愛青年的魯迅,無疑是兩篇選文的教學重心。細讀《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兩文不但體裁和結構相似,主題、情感亦相近、相通,都是為紀念犧牲的進步青年而作,都贊頌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既有對愛國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對反動派憤怒的控訴,也有對國民的吶喊和對革命形式的深刻思考。在寫法上,兩文都善于選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現(xiàn)出記敘、議論、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雖然兩篇文章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上各具特色,但都體現(xiàn)了魯迅散文理性與激情并重的特點:用最冷峻的語言表達最熾熱的情感,即愛與憎交織,冰與火交融。這種看似矛盾的獨特語言風格充滿了強大的詩性張力,讀來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基于文本的核心價值和單元研習任務,既要設置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入乎其內(nèi)”,細讀文本,觸摸文本肌理,深入挖掘和感悟文本蘊含的精神價值;也要讓學生“出乎其外”,進一步探究、整合,從主題、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深入比較兩文的異同以提升能力。因此,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理解兩篇文章中作者對革命青年的情感態(tài)度,并正確評價革命青年的選擇和結局;(2)把握兩篇文章在內(nèi)容、手法方面的異同,深入體會魯迅散文理性與激情并重的特點。據(jù)此,將本課情境設定為: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zhàn)士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魯迅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適逢魯迅誕辰141周年,學校文學社為了紀念魯迅先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你們小組分到的任務是:
1.為魯迅作品集的《紅色記憶篇·人物志》專欄撰寫 “劉和珍君小傳” “白莽小傳”“柔石小傳”。
2.研讀了《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矛盾”建構了文本的巨大張力。于是,你們以“品析魯迅散文中的‘矛盾寫法”為題,做讀書報告。
人物評傳這個支點的選擇和獨特藝術手法的分析本身具備一定的挑戰(zhàn)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研習”的熱情和欲望,進而讀懂魯迅。
二、梳理與探究
(一)知人論世
同是紀念性的文章,但兩文讀來風格不同。因為寫作背景和作者思想不同:《記念劉和珍君》寫于段祺瑞政府時期,在劉和珍遇害后第14天,作者參加劉和珍追悼會后7天。此時正處于事件的當下期,作者悲憤難抑,不能自已,在行文中大量運用排比、反復、對比,反語諷刺,態(tài)度鮮明,直指要害,情感濃厚熾烈,抒情直露顯豁,酣暢淋漓。《為了忘卻的記念》寫于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白色恐怖時期,環(huán)境險惡,沒有言論自由。文中使用了不少曲折隱晦的筆法,比如三個典故的使用,都是以古喻今,隱諱地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五烈士遇害兩周年之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變得深沉而內(nèi)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不同表達方式,課前可印發(fā)相關材料或讓學生進行相關背景閱讀。閱讀材料為:朱自清《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林語堂《悼劉和珍楊德群女士》、周作人《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魯迅《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黑暗中國的文藝界的現(xiàn)狀》。
(二)品析人物
1.概括兩篇文章所展現(xiàn)的愛國青年群體形象特點
細讀文本,圈畫出兩篇文章中記敘或描寫主要人物的文字,在具體語境中品讀、感知人物的胸懷、境界;概括兩篇文章所展現(xiàn)的愛國青年群體形象特點,隨文批注,小組交流分享。要求用思維導圖或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
《記念劉和珍君》在寫主要人物時,用反復強調(diào)的細節(jié)——五次“微笑”和“毅然”“黯然”“欣然”三個詞語寫出了一個溫和善良、追求進步的文學青年在困難的境遇中始終保持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憑著一腔愛國熱情和追求真理的勇氣向執(zhí)政府請愿,毅然赴死的形象。
《為了忘卻的記念》重點塑造白莽和柔石兩位烈士。作者用看似平靜的筆觸回憶自己與白莽的三次相見,力求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白莽的崇高形象:初見時的淳樸、率真;再見時的敏感、愛憎分明;又見時的樂觀、堅定。不可忽視的是,作者寫白莽時,用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集和那首著名的詩貫穿始終,這既突出白莽的詩人身份,更彰顯白莽的人生理想與追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白莽就是中國的裴多菲!寫柔石時作者先用方孝孺的典故,將方孝孺與柔石精神上的高度相似之處進行多方類比,聽講義、托送書、名字風波、弄文學、借錢印書、拼命譯書、與人走路、改變創(chuàng)作風格、獄中寫信、眷戀母親等諸多細節(jié)都緊緊扣住柔石“臺州式的硬氣”和“頗有點迂”的性格特點。通過類比,人們深刻認識到,柔石這個天真無邪的柔弱書生,骨子里卻是一塊剛硬的石頭,真是名如其人。
2.比較兩文寫人手法的異同
兩文的相同之處是都截取人物生活片段,選取自己熟悉或者與所寫人物交往的生活細節(jié),善用白描手法,通過語言、外貌、動作和心理等,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不同之處在于,《記念劉和珍君》特別善于在“矛盾”中凸顯人物形象。作者借助反復的細節(jié),在性格和行動的反差中凸顯了劉和珍人格魅力的美好:溫和的女學生與時代的勇士,本難融合的特質(zhì),在黑暗時代里卻成為社會的一道光?!稙榱送鼌s的記念》中,作者選取的材料看似零碎卻筋脈相連。作者把他和五位青年的交往作為線索,由白莽引出柔石,由柔石引出馮鏗,再由他們一同被捕而補寫李偉森、胡也頻。整篇文章環(huán)環(huán)相扣,重點突出又緊密無隙,顯示出作者寫人的深厚功力。
(三)把握情感
同是為中國革命流血犧牲的進步青年,魯迅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選擇和結局的?要讀懂魯迅情感的深沉和思想的深邃,需要找到撬動文本的支點,才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nèi)核與文本對話。孫紹振教授在《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中寫道:“要理解藝術,不能被動地接受,‘還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進入分析,就主動了?!彼?,要讓學生找出兩文中的“矛盾”所在,探討“矛盾”表達的意義和效果,就能直達文章的隱蔽的精髓。
《記念劉和珍君》中作者情感復雜,這種思想的復雜性是通過看似“矛盾”的表達彰顯出來的——
一是對劉和珍稱呼“矛盾”:從“劉和珍君是我的學生”到“她不是‘茍活到現(xiàn)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作者超越了一般的師生關系,站在個人與國家、與民族命運相連的高度評價劉和珍們的偉大。
二是對于劉和珍君等人請愿犧牲這件事,感情“矛盾”:“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么的……至于此外的深的意義,我總覺得很寥寥?!薄叭祟惖难獞?zhàn)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一方面,對烈士精神高度禮贊、謳歌,頌揚“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的勇毅,激勵人們“更奮然前行”; 另一方面,告誡愛國青年要注意斗爭的方式,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韌”的戰(zhàn)斗主張和深邃的生死觀。
三是言與不言、說與不說的言語邏輯“矛盾”:縱觀全文七個部分,作者似乎一直在寫與不寫、說與不說的矛盾中糾結徘徊?!盁o話可說”是因為烈士的慘死、當局的兇殘、文人幫兇的無恥使他“出離憤怒”,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感情的悲痛和憤怒,并非真的無話?!坝性挕笔菫榱思o念和贊美烈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并為戰(zhàn)士吶喊助威,顯示他化悲痛為力量的戰(zhàn)斗行為。說與不說的痛苦互搏,實際是作者豐富、矛盾的情感外現(xiàn):愛與恨,絕望與希望,壓抑與吶喊。
《為了忘卻的記念》看似矛盾的標題也建構了巨大的張力。為什么要“忘卻”?因為“在這三十年中”,“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埋得不能呼吸”。正是這種郁結心中的不可壓抑的悲憤和長期積聚的精神重負,使他感到十分窒息。為了“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將他們忘卻了”。這是從主觀方面強調(diào)“忘卻”。同時,魯迅又從客觀方面強調(diào)“忘卻”之必要:“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革命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需要發(fā)揚堅韌不拔的精神,對烈士最好的紀念是化悲痛為力量,踏著他們的血跡繼續(xù)戰(zhàn)斗。從以上兩方面我們不難看出,所謂“忘卻”,實際上是“擺脫”“擱置”的同義語;所謂“為了忘卻的記念”,實際上是“為了戰(zhàn)斗的記念”。這種矛盾的表達體現(xiàn)了作者一貫的“韌”性斗爭精神?!安皇悄昵嗟臑槟昀系膶懹浤睿谶@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表達對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揭露和控訴之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堅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與敵人斗爭到底的革命精神?!耙拐L,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弊鳛橐粋€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者,魯迅通過三十年血的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意識到需要克制自己的感情,過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戰(zhàn)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需要發(fā)揚堅韌不拔的精神去戰(zhàn)斗。“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會白流,反動派必然滅亡,革命終將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念。
(四)素養(yǎng)提升
讀完兩篇散文,學生在體會魯迅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藝術手法的同時,也能從作者描寫的革命先驅的群體形象中感受到他們精神的覺醒以及這種覺醒和力量帶給中國革命的影響。那么,跨越百年的時代青年又如何去看待當時文章中這些青春的生命和他們當時為國家大義所作出的選擇,無疑是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的重要課題。至此,我們的第一個學習任務水到渠成——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闭垶轸斞讣o念館的《紅色記憶篇·魯迅與青年》專欄撰寫“劉和珍君小傳”“白莽小傳”“柔石小傳”。
三、拓展與提升
魯迅作品難懂,難在理解遣詞用句上,更難在理解這些詞句背后蘊含的深意。讀懂魯迅散文,就是要從語言出發(fā),帶領學生撥開文字迷障,感受經(jīng)典之美,探討作品中的人生思考,提升閱讀理解力;更為重要的是,魯迅語言的思想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語言運用的重要參照,在對魯迅語言的揣摩和品味中自然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語言的運用力。由此布置以下作業(yè):摘錄魯迅散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并進行批注式點評,準備在班級讀書會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