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鴻飛
摘 要:詩意課堂中的選取材料必須建立在教師充分分析、理解、挖掘文本教材,根據(jù)自己的生命理解、價值思考,分析學生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價值意義等基礎上,通過文本細讀確定教學思想主題和教學內(nèi)容板塊,在運用選詞、找句、尋段的方式進行材料的再加工創(chuàng)作,完成詩意課堂的教學,在教授過程中也必然因為材料的集中統(tǒng)一而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教學特點,從而體現(xiàn)詩意語文中的主題美和往復美。
關鍵詞:詩意課堂;選材原則;選材運用
文本被編入教材,就具有文本的原生價值和作為教材的教材價值。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對教材的理解、學生的認知及自身對于教材的把握,會形成教師的個人解讀。文本價值和教材價值本身也具有多義性特征,對于同一篇文本,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和理解。在這里,我們不去討論作品多義性孰是孰非,作為讀者,每個人都有解讀的權(quán)利和理解的角度。法國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曾提出著名的“作者之死”觀念,即作品的誕生意味著作者的死亡,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當作品寫出來以后,闡釋權(quán)就完全交給了讀者,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這一千個哈姆雷特都是成立的。
教師在教學任何一篇課文時,都將帶有教師的個人色彩,即在經(jīng)過大量的研讀學習之后,教師結(jié)合自身的生命體驗、價值判斷、觀點對教材進行解讀創(chuàng)造。實際上,教師每天的教學實踐都是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只不過有的教師是通過教學實踐驗證別人的思想觀點(如僅按照教參進行授課),有的教師是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從而將最適于學生,且自己最認同的教材價值傳授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對比、思考、揣摩,并藝術化地進行取舍、選材,從而實現(xiàn)教材為教學服務、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服務、為培養(yǎng)塑造人服務的教學觀。課堂主題一旦確立,就如萬千河流歸大海,群山萬壑赴荊門,教材中的所有材料將為其服務,文本已經(jīng)真正成為教師教書育人的材料,而教師要根據(jù)確立的主題對材料進行選擇,這就是詩意語文所追求的課堂“選材”。
教師充分理解教材價值后,先確定好課堂的學習目標和方向,選擇好主體板塊的內(nèi)容,下一步就是根據(jù)板塊內(nèi)容對教材進行細致研讀,選取能夠體現(xiàn)板塊內(nèi)容主題的關鍵語句。文本細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有意識培養(yǎng)和訓練的能力,取決于教師的人生狀態(tài)、知識底蘊、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
●牽發(fā)動身的“句”
詩意課堂在教學中要努力找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語句,這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牽引機、粘合劑,在教學中顯現(xiàn)著以一當十的力量。我們先來看一下《臺階》的“可敬可贊的父親” 板塊的教學片段:
【屏顯】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
師:是啊,父親一直在艱辛地準備著,一年12個月,365天,年年如此,日日辛勞,5年過去了,我還是個兒童,我就看到心有夢想的父親這樣艱辛地準備著。(生讀。)
師:10年過去了,我已經(jīng)是個少年了,我仍看到可敬的父親這樣執(zhí)著地準備著。(生讀。)
師:20年過去了,我已經(jīng)長大了,我還是看到我的父親呀,竟然半輩子都這樣艱辛而又執(zhí)著地準備著,讓我們一起動情地讀一讀。(生齊讀。)
師:父親就這樣艱辛地準備了大半輩子,這樣執(zhí)著地準備了大半輩子。父親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幼小的心靈上。請你們帶著這種感覺再讀讀“十分漫長”這句話。
生: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重讀“十分漫長”。)
師:是的,我們還在一些語句中讀出了這種漫長準備中父親的艱辛。
【屏顯】冬天,晚稻收倉了,春花也種下地,父親穿著草鞋去山里砍柴……只知道雞叫三遍時父親出發(fā),黃昏貼近家門口時歸來……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
生:從“雞叫三遍時父親出發(fā),黃昏貼近家門口時歸來”這句話體現(xiàn)出父親早出晚歸,讓人感受到他的不容易。
師:謝謝。這一段是非常細致的描寫,那是對黃昏砍柴歸來的父親的描述,其中,有一個詞特別觸痛我們的心,表現(xiàn)出父親砍柴后勞累的狀態(tài)。
生:(齊答)很疲倦。
師:什么是“很疲倦”?同學們,生活中你有很疲倦的經(jīng)歷和感受嗎?
生:上小學時,我要去一些課外輔導班,作業(yè)也布置得比較多,然后就睡得特別晚,就感覺很疲倦,眼里布滿血絲,倒頭馬上就可以睡著的感覺。
師:是啊,這就是很疲倦,這種感受就是很疲倦。就想歇一歇,就想睡一睡,就想停一停,這就是很疲倦,過度勞累的不舒服就是疲倦,這是透支生命。我疲倦的父親沒有時間休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依然艱苦地堅持著,第二天雞叫三遍時出來,黃昏貼近家門口時歸來,疲倦地堅持著。同學們,生活中,你見過很疲倦的人的樣子嗎?
生:每天父母工作很晚之后坐到那里動都不愿意動了,動不動就對我發(fā)脾氣,甚至實在累得連搭理都不愿搭理我,這就是很疲倦,勞累到極點了。
師:勞累到極點,長期的疲倦會損傷身體,透支生命,這就是很疲倦。
生: 我爸爸工作很辛苦,每天還要按點回家做飯,做完飯之后就躺在床上,連動一下都不愿意動了。
師:我們看見的樣子就是很疲倦的狀態(tài),這就是疲倦的父親的樣子。父親就是這樣疲倦地堅持著,深山砍柴的父親黃昏歸來,步履蹣跚——很疲倦,而父親又何止是砍柴后的疲倦,我們仿佛看到父親終年勞作,長年疲倦,我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那各種場所勞作的父親疲倦的身影:我們仿佛看見耕作種田的父親,大汗淋漓,氣喘吁吁,這就是——
生:很疲倦。
師:我們仿佛看到拾石撿瓦的父親,彎腰躬身,汗流浹背,這就是——
生:很疲倦。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再回到那個冬天的鄉(xiāng)村,清冷的黃昏,用情地讀一讀這段話,感受在疲倦中堅守的父親。(生充滿情感地齊讀。)是的,父親就是這樣執(zhí)著地準備了大半輩子,艱辛地準備了大半輩子,疲倦地準備了大半輩子,長期的疲倦必然使父親身勞體傷,父親疲倦的身影一直深深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覺再讀讀“十分漫長”。(屏顯: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
在這個“可敬可贊的父親”教學板塊中,我以“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這一句簡單樸素的話作為牽動整個板塊的關鍵語句,以兩個教材片段作為理解分析這句話的材料,通過教師引讀、反復誦讀、交流對話、想象畫面、還原生活等語文活動,使學生從文字中深刻理解體味到父親準備的漫長,父親付出的艱辛和努力,父親吃苦耐勞、勤勞進取、執(zhí)著堅毅的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而又豐滿,人物形象不再是一個個詞語的疊加,而是一個血肉豐滿的生命,可敬可贊的父親赫然屹立于每一個孩子的眼前,也矗立在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句子安安靜靜地或“立”或“躺”或“坐”在文本中間,它是那樣熠熠奪目、光彩照人,又是那樣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如同倉央嘉措的詩中所言:“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里?!弊鳛檎Z文教學工作者,要始終有一種全然進入的敏感和警覺。王崧舟老師說:“一定要打開自己的生命,去教參之蔽、去教材分析之蔽、去他人言述之蔽,讓自己的精神胸懷敞開再敞開,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一種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對每一個詞,甚至對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抱有那種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和警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它,找到它,用它的光芒去籠罩自己的教學板塊,用它的精彩去呈現(xiàn)詩意教學課堂的精彩?!?/p>
●豐富深刻的“段”
在一個教學板塊中,更多時候需要對教材中情蘊豐富、含義深刻、表達多樣、形象生動的段落進行重點細研,從中體會文本的情感、意蘊、主題、哲理。在多樣的語文活動設計下,學生不僅能提升語文能力,更能深入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走進自我的生命深處與精神世界。
在教授茨威格的傳記《偉大的悲劇》的第二個主體板塊中“死亡之悲”時,我和學生重點研讀了奧茨之死和隊長斯科特之死,以兩位英雄英勇逝世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和偉大,來體會悲劇中的壯美。通過回環(huán)誦讀、教師范讀、提取信息、運用詞語、想象對話、語境說話、詞語辨析等一系列的語文活動,不斷讓自己和文本中的情節(jié)、人物融為一體,在品析豐富深刻的段落時,人性的光輝就在悲劇中彰顯,人性的偉大就在悲劇中展現(xiàn)。
偉大的生命被毀滅,這就是悲劇,每個人都感到深深的痛苦,而越讓我們感到痛苦就越證明這毀滅的就是最美好、最偉大的生命,悲劇不僅帶給我們悲傷,更帶給我們對美好的憧憬與希望,這就是悲劇美學價值,這就是悲劇的偉大所在。悲劇在表現(xiàn)偉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毀的同時,更表現(xiàn)出無法摧毀的人的偉大和崇高。
選取內(nèi)容集中的段落和學生共同品析感悟,這樣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可以更有效地突出品味文本教材中最精彩最突出的教材內(nèi)容,綜合性地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技能,讓學生在品析、感受、感悟的過程中汲取文本的精神力量,傳承人類文明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綜上,詩意課堂中的材料選取必須建立在教師充分分析、理解、挖掘文本教材,根據(jù)自己對生命與價值的思考基礎上,通過文本細讀確定教學思想主題和教學內(nèi)容板塊,再運用選詞、找句、尋段的方式進行材料的再加工創(chuàng)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必然呈現(xiàn)出主題明晰的課堂狀態(tài),而在教授過程中也必然因為材料的集中統(tǒng)一而形成回環(huán)往復的教學特點,從而體現(xiàn)詩意語文中的主題美和往復美。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不斷地訓練自己的文本細讀能力,真正思考文本的終極價值,從而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給學生高屋建瓴的引領。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