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習睿
【編者按】整本書閱讀是近幾年語文教學界的熱點話題。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18個任務(wù)群之首,納入高中語文課程內(nèi)容體系。2022年版《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將“整本書閱讀”作為六大語文學習任務(wù)群中的拓展型學習任務(wù)群。本期,我們以《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為例,介紹人物形象解讀的經(jīng)驗,以饗讀者。
一、設(shè)計意圖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是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下冊第七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隸屬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wù)群。作為長篇小說,《紅樓夢》具有篇幅宏大、人物眾多、思想厚重的特點,與以梳理文章觀點、把握論證邏輯為主要學習目標的學術(shù)著作類整本書閱讀不同,《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開展可以從人物出發(fā),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鑒賞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把握人物形象的復(fù)雜性與多樣性,在探析人物精神世界的過程中理解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深意與悲憫情懷。
對于高中生而言,“人物論”才是《紅樓夢》中最有活力、最有思辨空間的領(lǐng)域。在回顧學生初讀《紅樓夢》后所寫的讀書報告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薛寶釵的認識較為單一,喜歡薛寶釵者認為她端莊大方、周到體貼,貶低薛寶釵者認為她虛偽圓滑、心機深沉,對人物的理解較為標簽化、模式化。甚至一些學生受影視傳播的影響,對薛寶釵的理解是先入為主的,是未讀其人而先下定論的,僅僅把寶釵看作是寶黛愛情的破壞者,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多面性和復(fù)雜性,對薛寶釵的人生悲劇缺少深入思考。因此,我決定聚焦薛寶釵這一常被誤讀的人物開展專題研讀,引導學生在思辨性閱讀中理解薛寶釵人物性格的多樣性與復(fù)雜性,積累研讀小說人物的經(jīng)驗。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與林黛玉同列“金陵十二釵”榜首,均是大觀園中出類拔萃的女性,但二人在為人處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學界擁薛貶林,擁林貶薛,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在筆者看來,整本書閱讀教學并非參與混戰(zhàn),爭出高下,為人物下定論,而有以下兩個目的:一是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曹雪芹在創(chuàng)作人物時善于運用對照的表現(xiàn)手法,巧妙設(shè)置情節(jié),多次將寶釵與黛玉的外貌、才學、品行進行對比,達到“特犯不犯”的藝術(shù)境界;二是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寶釵不是黛玉的陪襯,不是非黑即白的扁平人物,而是引人深思的“真”的人物。賈寶玉對薛寶釵的復(fù)雜態(tài)度也最能映射出作者對其所處時代的思考,寶釵作為最符合時代要求、傳統(tǒng)規(guī)范的完美女性,寶玉對其既有欣賞,也有批判和同情,但終究是疏離。寶玉與寶釵的關(guān)系,恰似作者與時代的關(guān)系。因此,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寄托著曹雪芹對女性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對女性命運的關(guān)切。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將教學目標設(shè)定為:
(一)梳理整合文本,結(jié)合小說中典型人物對薛寶釵的相關(guān)評價,把握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對薛寶釵形象有基本的了解;
(二)精讀文本,運用思辨性思維深化理解,將薛寶釵與林黛玉進行比較對照,結(jié)合最能體現(xiàn)人物個性特征的文段,對薛寶釵形象有更全面、多元的認識;
(三)深入研讀文本,探究薛寶釵人物性格成因,體會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悲憫情懷,鼓勵學生在表達與交流等語言實踐活動中形成個性化的閱讀成果。
二、教學掃描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
【師】在《紅樓夢》第63回中,群芳齊薈萃,夜宴掣花簽,花簽既切合人物性格,又暗示了人物的命運。黛玉是風露清愁的芙蓉,湘云是香夢沉酣的海棠。同學們還記得寶釵抽到的是什么花?
【生】寶釵抽到的是“艷冠群芳”的牡丹,花簽下題有唐詩“任是無情也動人”。
【師】“任是無情也動人”應(yīng)作何理解?寶釵究竟是有情還是無情呢?今天,我們在聽其言、觀其行中識寶釵,在慎思明辨中品紅樓。在研讀文本中,走進薛寶釵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作者塑造人物背后的良苦用心。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小說的藝術(shù)高峰,小說中人物眾多,卻個性鮮明,各具風采。薛寶釵是熱中含冷、道是多情卻又無情的復(fù)雜形象,導入部分指向人物形象的矛盾之處,為之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預(yù)留思辨空間。
環(huán)節(jié)二:我看寶釵
【師】《紅樓夢》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經(jīng)典作品,薛寶釵是一個值得一品再品的典型形象。一千個讀者眼中可能就有一千個薛寶釵,請同學們結(jié)合初讀《紅樓夢》的閱讀感受,談一談你對薛寶釵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印象。
【生1】寶釵端莊大方,豁達開朗,熱心善良,寬容大度。
【生2】寶釵漠視生命,性情冷淡甚至冷酷,對于金釧之死過于理性。
【生3】寶釵情商高,會做人。她深諳人情世故,做事妥當老練。
【生4】寶釵城府深沉,把一切埋在心里,很難看出她的好惡和情緒。
【師小結(ji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蓖瑢W們在分享初讀感受的過程中,也逐漸發(fā)現(xiàn)薛寶釵很復(fù)雜,她善良卻不乏冷漠,她忙于人前應(yīng)候卻很少與人深交。
本環(huán)節(jié)是專題研讀的起點,學生分享初讀感受的過程,也是教師把握學生閱讀情況的過程。學生在初讀階段獨立品析人物時也許會顧此失彼,比較關(guān)注薛寶釵的某一面。教師正是要引導學生看到寶釵這一人物是多面而立體的,并不是臉譜化的存在。
環(huán)節(jié)三:書中人看寶釵
【師】書中人又是如何看寶釵的呢?請同學們以觀察員的身份深入賈府,觀察并總結(jié)賈府眾人眼中的薛寶釵的形象特點。
(1)以賈母之眼看寶釵(第22回)
(2)以趙姨娘之眼看寶釵(第67回)
(3)以小丫頭之眼看寶釵(第5回)
【生5】以賈母之眼看寶釵,寶釵“穩(wěn)重和平”,對長輩孝順體貼。
【生6】以趙姨娘之眼看寶釵,可以看出寶釵“會做人,很大方”,她面面俱到、周到公正,“不露出誰薄誰厚”。
【生7】以小丫頭之眼看寶釵,寶釵“品格端方”“行為豁達,隨分從時”。
【師小結(jié)】在賈府眾人眼中,寶釵是一個穩(wěn)重大方、溫柔體貼、細致周到的大家閨秀。寶釵對上博得了賈母等長輩的歡心,對下贏得了下人的一片贊譽,甚至連賈府中如趙姨娘這樣的邊緣人,她也并不遺漏,可謂是面面俱到。
【師】在與寶釵交往最為密切的小伙伴們眼中,寶釵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繼續(xù)以觀察員的身份深入寶釵的朋友圈,觀察并總結(jié)大觀園女兒們眼中的寶釵。
(4)以湘云之眼看寶釵(第32回)
(5)以黛玉之眼看寶釵(第5回、第45回)
【生8】在小說第32回中,襲人請湘云為寶玉做些針線活,寶釵在得知情況以后,就將湘云“在家里竟一點兒也做不得主”的處境告訴襲人,希望襲人能夠體諒湘云。以湘云之眼看寶釵,我們看到寶釵的熱心善良、細心體貼、樂于助人。
【師】寶釵對湘云細致入微的體貼在小說第37回也有體現(xiàn),史湘云想做東道邀詩社,寶釵知道她手頭不寬裕,在家不能做主,主動幫湘云辦螃蟹宴。
【生9】黛玉對寶釵的看法前后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小說第5回中,因為寶釵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便對寶釵有“悒郁不忿之意”。而到了小說第45回,在林黛玉生病期間,寶釵看望黛玉,并為黛玉提供燕窩,黛玉十分感動。
【師】我們注意,文段中的五個“竟”字寫盡了黛玉的悔意,也暗示著兩人關(guān)系由疏離、對立到冰釋前嫌、推心置腹的轉(zhuǎn)變。
【師小結(jié)】我們將賈府眾人及大觀園女兒們對寶釵的評價進行整合可以發(fā)現(xiàn),寶釵的確有細致周到、熱情善良的一面,可謂“多情如此”。
“我看寶釵”環(huán)節(jié)只要求學生簡單概括人物特征,“書中人看寶釵”則需要學生細讀文本,將書中典型人物對薛寶釵的評價進行梳理,對薛寶釵形象的主要特征進行整合。
環(huán)節(jié)四:道是多情卻無情
【師】剛剛我們讀到了一個多情的寶釵,而寶釵所抽花簽詩句“任是無情也動人”又該如何理解呢?
【生10】寶釵既有多情的一面,又有無情的一面?!盁o情”是指薛寶釵的冷漠。小說第32回寫了金釧投井之后,襲人傷感落淚,王夫人因心中愧疚也不禁流淚,而寶釵卻說金釧“也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并勸王夫人“不過多賞他幾兩銀子發(fā)送他,也就盡主仆之情了”。
【生11】“無情”指薛寶釵的自私。在第27回寫寶釵滴翠亭撲蝶時偷聽紅玉和墜兒的談話,擔心被察覺便使了“金蟬脫殼”之計,嫁禍給林黛玉。
【師】寶釵是否嫁禍黛玉,這已經(jīng)成了紅學公案。有人認為這只是寶釵下意識的自保之舉,也有人認為是寶釵刻意陷害黛玉。無論如何,她在自己危險之際,將風險轉(zhuǎn)移給他人,這樣的行為實為損人利己,并不光彩。
【師】除了將“無情”理解為冷漠、自私,“無情”還有更深刻的內(nèi)涵嗎?我們結(jié)合寶玉對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的態(tài)度來進一步思考。小說第5回借曲子《終身誤》表明“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小說第36回中更是以賈寶玉之口喊出:“什么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為什么寶玉會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道木石前盟”的感嘆?請學生結(jié)合材料(第34回、第36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生12】我們小組著重分析小說第34回,寶玉挨打之后,寶釵和黛玉都來探望他,都表現(xiàn)了對寶玉的關(guān)心,但是兩人的語言、神態(tài)和情感表達方式有很大不同。寶釵“早聽人一句話”暗含長輩式的責備和勸誡;“就是我們看著,心里也疼”這里的我們其實是指“我”,寫出了寶釵的含蓄;她“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覺的就紅了臉”,可以看出寶釵的感情是克制而內(nèi)斂的。反觀黛玉,“兩個眼睛腫的桃兒一般”寫明黛玉哭泣時間之久;“你從此可都改了罷!”這句話雖短,但流露真情,表現(xiàn)出她對寶玉挨打的心痛。兩相對比,更能看出黛玉感性,寶釵理智。
【師】正如孫紹振所言,“從形象的實質(zhì)上來看,薛寶釵和林黛玉的矛盾,并不是實用道德理性的善惡,而是審美價值的情感”。兩人的對立并不是道德層面上的,而是情感層面上的。黛玉“多情”,寶釵“無情”,寶釵的“無情”主要體現(xiàn)在她對真實而珍貴的愛情的克制。
【生13】林黛玉和薛寶釵均是才貌出眾、風華絕代的女子,甚至寶釵在賈府因待人接物周到妥帖而更受歡迎。寶玉為什么偏偏不喜歡寶釵?這是因為寶玉和寶釵志不同,道不合。小說第36回也運用對比來說明寶釵常勸寶玉追求仕途經(jīng)濟,而黛玉從不勸寶玉立身揚名。
【師】與黛玉相比,寶釵的確不是叛逆者,她拘于世俗,限于功名,困于閨閣女子的標準,一舉一動都極有分寸,是積極入世、循規(guī)蹈矩的賢良淑女。寶釵的“無情”也表現(xiàn)為她犧牲自己的詩情與才華,自覺接受并維護儒學社會規(guī)范及道德準則。
【PPT展示】黛玉熱烈,寶釵冷靜;黛玉感性,寶釵理智;黛玉率性自然,寶釵隨分從時;黛玉在乎詩與情,寶釵在乎德與禮。
【師小結(jié)】黛玉的熱烈、感性、率性自然以及她對詩與情的追求,和寶玉一致;而寶釵的冷靜、理智、隨分從時,對德與禮的遵循,使得她和寶玉疏離。曹雪芹常常采用“特犯不犯”的藝術(shù)手法來塑造人物,把林黛玉、薛寶釵兩個妙齡少女置于同一場合,做人情的對比,寫思想的對立,兩個人物既互相對照,又同中見異,春蘭秋菊,各有佳妙,都是古典小說不朽的藝術(shù)典型。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跳出對寶釵的常規(guī)認識,分析這一人物的復(fù)雜性和多面性;二是深入探究“無情”的內(nèi)涵,“無情”其實不僅指薛寶釵的冷漠、自私,還指她順應(yīng)社會教化、道德規(guī)范,自覺克制情感,壓抑天然人性;三是了解作者采用“特犯不犯”的藝術(shù)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立體鮮活。
環(huán)節(jié)五:無情之因
【師】是什么使得薛寶釵成為道是多情卻無情之人呢?請學生結(jié)合小說相關(guān)文段(第4回、第7回、第42回),分析原因。
【生14】寶釵出身金陵薛家,一個沒落的皇商之家。其父早亡,其母平庸無能,其兄奢侈傲慢、不懂經(jīng)營。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中成長,使得她養(yǎng)成了“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隨時,自云守拙”的行事準則。
【生15】寶釵克制到可以做到好看的書不看,有趣的事不做,對道德情操的堅守近乎苛刻,這與家中長輩的管教有關(guān),大人們以“打”“罵”“燒”壓制了寶釵的天性。
【生16】熱毒是與生俱來的天性,是沖動,是熱情,是任性,是欲望,癩頭和尚給了薛寶釵冷香丸,使她克制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在冷與熱的搏斗之中,造就了她復(fù)雜的一生。
【師小結(jié)】薛寶釵也曾有過淘氣、天真的童年,只是因為家境變化、家庭教養(yǎng)等原因,她成長為了不動聲色的大人。其實冷香丸就是一種暗示,四季的純白花朵使她變得清心寡欲、隨分從時,清冷的霜雪雨露使她變得冷靜甚至冷漠。熱毒與冷香構(gòu)成了看似暖然而心中有冷,看似多情卻又無情的寶釵。
【師】寶釵的歲數(shù)與同學們相仿,是大家的同齡人。如何看待寶釵的無情?
【生17】寶釵的無情背后有太多的無奈與悲哀,她無權(quán)選擇自己的人生,她的人生軌跡從呱呱墜地那刻起已被規(guī)劃好,她為了家族而拼盡全力,至于她心中的青云之志卻無人問津,在一生中只能是幻影。
【生18】荒謬的是,“無情”本是寶釵的悲哀,卻成了世人眼中的完美;可怕的是,當時的社會不愿意女子展現(xiàn)她的本真、她的才華和她的思想;可悲的是,一個有才華、有思想的女子不假思索地站在了時代這邊,主動維護著時代的局限。
【PPT展示】千紅一窟(哭) 萬艷同杯(悲)
【師】寶釵自覺地遵從禮教,被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束縛,抹除自我個性,壓抑自己的內(nèi)在情感,成為典范的“淑女”,然而最終也沒能擺脫悲劇的命運。
同學們還記得第五回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所飲的茶與酒名嗎?“千紅一窟,萬艷同杯”,這是對大觀園青春少女們悲劇命運的預(yù)示?!都t樓夢》哀悼的不僅是某個個體生命的悲劇,而是女兒們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所有青春、愛、美和一切有價值的生命的悲劇。
【PPT展示】悲憫情懷:曹雪芹尊重筆下的每一個生命,對《紅樓夢》中的人物懷有無限的包容與理解。
【師】在《紅樓夢》中,無論是隨分從時的寶釵,還是孤高自許的黛玉,無論是直率天真的湘云,還是聰慧能干的探春,她們都曾在枝頭努力地綻放,也都無法躲避風霜摧折的命運。曹雪芹是帶著慈悲的眼和慈悲的心,懷著最博大的悲憫情懷來刻畫寶釵,來描寫大觀園女兒們不同的生命樣態(tài)。每一個形象在曹雪芹眼里都是美好的,她們的悲劇命運都是令人感懷的。世界文學名著中很少有一本書像《紅樓夢》這樣,悲憫書中每一個角色,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閱讀《紅樓夢》,并不是要簡單地評判人物的是非,而是應(yīng)當懷有一種慈悲的心來看待她們。
本環(huán)節(jié)旨在探究薛寶釵“無情”性格的成因,并引導學生以曹雪芹之眼看寶釵。曹雪芹用慈悲的眼看人物,懷悲憫之心寫人物。學生們在閱讀時,不僅要理解寶釵個體的無奈,還要看到女性群體的悲哀,體會曹雪芹塑造大觀園女兒們的良苦用心。
環(huán)節(jié)六:我想對寶釵說
當薛寶釵走出文本,與讀者相逢,你想對她說些什么?請以“寶釵,我想對你說……”為題,完成隨堂寫作。
本環(huán)節(jié)追求讀與寫的交融,從初讀時的“我看寶釵”到研讀后的“我想對寶釵說”,重視課堂生成,關(guān)注學生在專題研討、深度思辨后的個性化解讀。
三、教學反思
初次開展《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我似劉姥姥初進大觀園,總覺亂花漸欲迷人眼。柳暗花明處又遇分岔小徑,一條通往寶黛的愛情悲劇,一條通往《紅樓夢》中不起眼的小人物,一條通往《紅樓夢》中被誤讀的人物。最終,學生對人物滿滿的疑惑與好奇引領(lǐng)我走上了第三條小徑,探究《紅樓夢》中備受爭議、常被誤讀的人物——薛寶釵。
解讀的邊界決定著教學的邊界。解讀寶釵時總聯(lián)想到她的住所蘅蕪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群繞各式石塊,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無”,寶釵就如她的居所般,以冷峻高聳的姿態(tài)將想要一探究竟的人擋在屋外,便是有幸登堂入室更要小心,若是如賈政般走馬觀花,便只覺這屋子“無味”,哪知其“味芬氣馥”,只覺寶釵“無情”,哪曉寶釵“動人”。本節(jié)課以“任是無情也動人”作為切入點,剖析薛寶釵性格的矛盾之處,就是希望走進蘅蕪君內(nèi)心,對人物有最深刻的理解。
解讀的態(tài)度決定著學習的態(tài)度。我最初備課時深受歐麗娟教授影響,教學目標是為薛寶釵正名。當學生說薛寶釵有心機時,我否定了他的答案。但課后自省,只有一種解讀的課堂,讓我心有不安。翻閱資料卻又看到觀點相對卻一樣偏執(zhí)的貶薛派的文章,一時不知何去何從。一番糾結(jié)后才恍然大悟,為何一定要支持某一種觀點?為何一定要論證某一種觀點正確?為何不能擺出多種不同看法讓學生來討論探究?解讀的結(jié)論遠不如思辨的過程重要,要鼓勵學生進行多元化、個性化的解讀;每一種解讀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學生在評點他人文本解讀觀點的同時,也會了解如何完善觀點、提升邏輯思維、錘煉論述語言。
本次解讀的終點可能是下次解讀的起點。一節(jié)有意義的專題研讀課可以點燃學生自主研讀的熱情,這堂課我們看到寶釵“理勝于情,德勝于才”的一面,同學們開始關(guān)注寶釵“小惠全大體”的治家才干;這堂課我們談薛寶釵的冷與熱、多情與無情,同學們開始自主探究林黛玉的冷與熱、多情與無情。希望在專題研讀中,學生積累閱讀方法和閱讀經(jīng)驗,從教師引領(lǐng)到自主研讀,從讀《紅樓夢》一人到品《紅樓夢》眾人。
走在整本書閱讀路上,我們無限信仰書籍的力量。從文字到文本,從文學到文化,我們力求以經(jīng)典文本撬動整本書閱讀,推動學生關(guān)注文學背后的思想內(nèi)涵、審美觀念和社會價值。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