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麗惠
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的理解入手,把握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增強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盤活”教材,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用有效的“導”和“引”促成學生高質量的學習。
一、盤活教材,成為讀書要領的范本
葉圣陶說過:教材課文無非是個例子。什么樣的例子可以是“以一當十”的學習的例子?什么是“以一牽十”的閱讀的例子?什么是“以一還十”的寫作的例子?筆者認為,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要實現(xiàn)對教材的突破,使它成為學生閱讀、寫作范本。
如《示兒》這首詩中沒有難以理解的字詞,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試著讓他們自己朗讀與學習,教師輔之引導學生抓住詩眼去體會古詩的整體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先讓學生朗讀整首詩及討論各句詩的意思,然后讓學生選取詩中的一個字或一個詞來表達整首詩的情感。大多數(shù)學生回答說,陸游臨終前給子女留下的遺囑是讓他們在國家收復中原后要“告訴”他一聲,可見詩人對生平未見到國家收復河山留有遺憾與悲傷,選“悲”字最合適??梢姡處熢诮虒W古詩詞時,要圍繞詩眼、詞眼進行設計,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詩眼、抓詩眼,明晰作者訴之筆端的內在情感,巧妙破釋詩文意象中透露的情緒。這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閱讀能力,也有利于促進他們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盤活教材,成為激發(fā)想象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巧設補白或進行改寫,在想象中還原人物的細膩情感,還原故事的具體過程。通過想象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讓學生在想象中達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囊饩?。
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經歷,借助書中注釋等方法,邊讀邊創(chuàng)編故事:“讓我們隨著辛棄疾的腳步一起走進這幅村居圖。走到小溪旁,你看到了怎樣的溪水呢?聽到了什么聲音?走在溪邊的青草地上,來到茅屋前,你又看到了誰,他們在干什么?”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并展開想象,一會一個學生說道:有一座小村子,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環(huán)繞著小村莊潺潺地流著。第二個學生說道:有一天,辛棄疾走在一條小路上。旁邊有一條清凌凌的小溪,一陣風拂過,青草伴著泥土的氣息迎面撲來,小溪里有幾條小魚上下?lián)潋v著。來到茅屋前,辛棄疾看到了一對老夫妻一邊品酒,一邊聊著家常,好不愜意!還有一個學生說道:大兒子在烈日下辛勤勞作。二兒子在編織雞籠,一雙小手上下翻飛,一個雞籠就做好了。頑皮的小兒子正橫臥在小溪邊,搖著小腳哼著曲兒。一會兒拿著水草逗逗小溪里的小魚,一會兒側臥剝食著蓮蓬,多么悠閑自在呀!通過這樣合理的引導,調動學生的想象思維,他們立體呈現(xiàn)了詞中的情景,進入了詞中的世界,走進了人物的內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重新解讀、建構課文,賦予教材新的活力與生命力,從而充盈學生的想象空間。
三、盤活教材,成為文學欣賞的鏡子
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是對文本內涵的豐富,也是延續(xù)和膨脹文本的生命。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指引和點撥為主,不能以自己對課文的釋義來代替學生的鑒賞,要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經驗去捕捉文字背后隱含的信息,揣摩文本重要的暗示,去品味、探究作品的內涵。
比如同是送別詩,不同的作者在情境描寫與心語表達時會有微妙的不同。在教學《芙蓉樓送辛漸》后,教師出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讓學生讀一下這兩首送別詩,看看有什么異同。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兩首詩都有一個“送”字,都有送別的地點、人物。教師繼續(xù)引導:“大家小組內細讀感悟一下,然后展開討論,看看同樣寫‘送,兩首詩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品讀與討論,一組學生回答:“意象對比不同。前者‘寒‘孤哀景寫別情,抒發(fā)自己凄涼的思緒和孤獨的情感;后者‘碧‘紅樂景寫別情,詩人表達的是挽留與不舍之情?!绷硪唤M學生回答:“心境互比不同。前者淡寫朋友送別,重點抒發(fā)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風亮節(jié);后者是借‘接天蓮葉‘映日荷花表達對林子方的挽留與祝愿?!?/p>
四、盤活教材,成為寫作范例的寶庫
小學語文教材里有著眾多的經典名篇,有些名篇背后又有著經典名著,這些名篇、名著即是優(yōu)秀的寫作范例。在教學時,教師可先傳授學生讀懂文章的方法,明白文章的寫作方式,然后讓學生模仿名篇名作進行寫作。這樣逐項突破教材的重難點,把教材作為寫作的范例,既能讓學生感受到經典的無窮魅力,又能從課文中習得習作的技巧。
1. 經典的語言美。閱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習得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言與表達藝術,提升語文素養(yǎng)。教師要善于捕捉并利用課文中典型的語言形式,引導學生去關注和學習經典語言的表達方法,將經典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如《猴王出世》的教學,教師先引導學生細讀第一自然段,然后重點再讀一下該段的最后一句,提問:“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這句話有什么特點?”學生邊閱讀邊做批注,發(fā)現(xiàn)這句話由三個分句組成,精煉簡短的語言,運用了對仗、重復寫法,寫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通過品味該句的語言美,學生說仿佛看到了一個頑皮可愛的小石猴出現(xiàn)在眼前,感悟到了經典名著的文學魅力。在課堂小練筆中,教師讓學生試著以同樣的方法展開對自己身邊事物或人物的描寫。有學生寫道:老師眉毛細長,唇紅齒白,圓臉蛋,黑頭發(fā),說話清脆甜美,走路輕盈優(yōu)美。還有的學生寫道:經過大掃除,教室干凈整潔,一塵不染。大家雖滿頭大汗,但歡聲笑語不斷……可以發(fā)現(xiàn),經過閱讀學習,學生對經典的語言美有了自己的體會,也懂得了運用。
2. 經典的細節(jié)美。細節(jié)是文學作品的細胞。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弄清文章的大意,體悟作者精心的設置和安排,學習作者在表達手法上的精妙運用,從而為習作中刻畫人物形象及細膩的情感活動打下方法基礎。
教材中不少妙景的描寫如詩如畫,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藝術刻畫細節(jié),欣賞語言文字的審美創(chuàng)造,從而提升自身習作水平及審美意識。如《楓橋夜泊》描述了一幅水上夜景圖,教師先解讀詞語“月落”“烏啼”“霜”,讓學生體會秋天夜晚的寒意;再通過對“寒”“夜半鐘聲”的解讀,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臥聽鐘聲時難以言說的心境。通過這樣的解讀,教師再讓學生自己誦讀全詩,聯(lián)想一下自己不高興會怎樣表達。學生閱讀思考后回答,不高興時可用身邊小狗的叫聲是在“嘲諷”自己,路邊的花朵顯得“垂頭喪氣”,周圍的同學像躲“弼馬溫”似的離自己遠遠的等語句來描述。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通過對詩中重點詞語的把握,進一步體會了詩中所描繪的場景,懂得用擬人、借物寓情等方法來進行寫作。通過由文及己的聯(lián)想,學生回想并積累了詞匯,在寫作時就容易實現(xiàn)胸中有丘壑、下筆如有神。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安市賽岐中心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