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琴
小學科學課堂是學習科學的第一陣地。在教學活動中,課堂提問是教師較直接、常用的教學手段。好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并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相反,不恰當?shù)奶釂?,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也會影響教學過程,甚至無法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設計有效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
一、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常見問題
1. 問題太過簡單。
教學中,部分教師提問的內(nèi)容大多是記憶性的問題,這類問題的答案太簡單,大部分學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因此,課堂上可能會出現(xiàn)一問一答,或者班級里很多人都在對答的情況,看起來課堂很熱鬧,事實上學生沒有深思熟慮。此外,大量的提問讓師生語言頻繁互動,導致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鍛煉。有時教師提問的答案被隱藏在問題中,學生知道教師需要的答案,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
2. 提問內(nèi)容隨意,提問重復率高。
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比較隨意,想到什么就提問什么。這樣的提問,針對性不強,效果也比較有限。此外,有些教師只關注提問的數(shù)量,缺乏重點,因此學生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或泛泛而談。例如,某教師在執(zhí)教《食物的旅行》時,在給食物分類的環(huán)節(jié)時一次性提出“你打算怎么分類”“有幾種方式”“如何分類更加合理”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個問題開始回答。
3. 問題不具體,學生很難找到思考方向。
部分教師提出的問題不具體,模棱兩可,導致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不能迅速抓住教師希望的思維方向。例如,在《物體形狀改變以后》的教學中,上課前捏玩具橡皮鴨時,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并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問題的指向性不太明確,學生往往答非所問。如果換成“觀察它的形狀,你會發(fā)現(xiàn)橡皮鴨發(fā)生了什么改變呢”這樣的問題,學生就可以直接專注于形狀上的變化,由此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也為課題的揭示做好鋪墊。
4. 缺乏引導,課堂不連貫。
有些教師已經(jīng)意識到提問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但只是將提問教學停留在粗淺的表面,缺乏問題的引導,使課堂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難以銜接。例如,學生在學習各種各樣的材料時,有些教師直接向?qū)W生提問:“你們知道這種材料的名稱是什么嗎?不同材料涵蓋的科學知識是什么?”此時,若教師看到學生舉手發(fā)言者寥寥無幾時,就會告訴學生答案。這種教學方法不能使學生理解課堂活動的目的,而且還會出現(xiàn)教師自問自答的現(xiàn)象。
二、促進有效提問的策略
1. 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
問題可分為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式問題的形式一般是“是不是”“對嗎”;開放式問題具有更高的層次,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的問題都是封閉式的問題,當學生的認知水平低于或高于提出的問題水平時,他們便會對這類問題失去興趣。如在執(zhí)教《認識磁鐵》這節(jié)課,筆者以開放式方式提問“你對磁鐵有哪些了解呢”代替以往的封閉性問題“你見過磁鐵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更全面地表明了學生對磁鐵已有的了解,讓學生有話可說,充分展示學生的認知水平。
2. 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
有些教師喜歡使用連續(xù)的問題,期待學生馬上回答;在提出問題后,如果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答不上來,教師會不自覺、機械地重復問題,或者叫其他學生來回答。如此提問,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阻礙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事實上,教師提問后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思考。例如,執(zhí)教《擰螺絲》這節(jié)課時,在認識螺絲釘?shù)奶卣鬟@一環(huán)節(jié)時,有的教師直接提問:“你知道螺絲釘有什么特征嗎?”這個問題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可以將問題設計成系列,呈遞進式進行提問。如,“你能說說你認識的螺絲釘是什么樣嗎”,在學生觀察螺絲后,教師再提問“請你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最后再提問“你能說說螺絲釘?shù)奶卣鲉帷?。學生在層層深入學習后,解決了這樣的問題串,對螺絲特征的認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3. 確保提問后及時有效反饋。
在學生完成回答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有效評價,并且要注意,每個學生回答后教師不能給予相似的評價或重復學生的語言。相反,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回答給予反饋、表揚或提出更好的思考建議??傊?,有效反饋應該是明確的,使學生對知識的遷移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例如,某教師在執(zhí)教《雞蛋與薄殼結(jié)構(gòu)》時,嘗試在導入階段讓學生用手握碎雞蛋,感受蛋殼的受力。教師提問:“誰能把雞蛋握碎了?”有個學生回答說他可以,而且真的把雞蛋握碎了。這一情況與教師預期不同,如果教師直接批評學生沒有按照規(guī)定的方式握雞蛋,這樣做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極大地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若此時教師能用鼓勵性的語言回應:“看來你真是個大力士。那么其他組的結(jié)果呢,有沒有碎呢?”這樣的反饋,巧妙地讓學生聚焦到教師預設的結(jié)果上,推進課堂生成。
4. 緊緊圍繞探究目標提出問題。
探究是小學科學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相關學習。在探究過程中,明確探究目標是探究式學習的前提。因此,教師緊緊圍繞探究目標提出課堂問題,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教學變得緊湊。在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力在哪里》時,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探究目標之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開門見山,直接提出探究問題:“力作用于物體時,物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在接下來的活動環(huán)節(jié),筆者引導學生專注于觀察物體所發(fā)生的變化,如形狀、運動狀態(tài)等方面。這樣有效的提問,可以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5. 提問的語言要精煉,避免冗長模糊。
教師的提問不能啰唆、含糊不清,否則學生就不能一下子抓住問題的重點。然而,提問如果過于簡短,關鍵信息不夠,那么學生也會不理解問題的內(nèi)容。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反復斟酌句子內(nèi)容,抓住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明確問題的重點,做到言簡意賅的同時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例如,某教師執(zhí)教《點亮小燈泡》一課,在通過比較不同電路找出小燈泡亮的原因時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1)“請比較一下這兩個電路哪里不一樣。為什么②號不亮,①號不亮?”(2)“再看看圖③圖④。同樣都是回路,為什么這兩個燈泡都不亮呢?我們一一來觀察,先觀察圖③。”(3)“那么看圖④,它不亮的原因是什么?”(4)“請大家觀察示意圖,根據(jù)示意圖判斷燈泡是否亮,并說出你的理由?!边@些問題語言簡明扼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能夠抓住重點展開思考。
問題就像星星之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而課堂有效提問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效率。有鑒于此,我們只有在科學課教學活動中提出有效的問題,不斷調(diào)整教學程序,才能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成高效的科學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東張中心小學 ? ? ?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