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
亭是體現(xiàn)中國建筑特征的一種代表形式。它造型豐富,玲瓏多姿,富有詩情畫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到秦漢時,亭已經(jīng)十分普遍了,是一種有多種用途、實用性很強的建筑。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亭,是設在邊防要地的小堡壘,稱為亭障、亭燧,為“伺候望敵之所”。后來秦漢中央集權政府把它擴大到各地,成了維持地方治安的基層行政單位,同時也是職司的所在地。《日知錄》中記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睗h高祖劉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長,掌管治安警衛(wèi),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的變革,縱情山水、投身自然成為時尚,亭的性質也逐漸跟著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供人游覽和觀賞的亭。例如著名的會稽山陰蘭亭,最初是一座帶有郵驛性質的路亭。為了能夠更好地觀賞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濱,后又被筑在山巔,以便極高盡眺。因此,蘭亭由實用性的亭轉向了觀賞性的亭。
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園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業(yè)雜記》中記載,隋煬帝榆林行宮的山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縱廣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宮苑中,亭不僅是苑中的重要景觀建筑,而且在數(shù)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其他類型的建筑?!堕L安志》中記載:“禁苑在宮城之北,苑中宮亭凡二十四所?!逼渲型ぞ褪俗?。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別業(yè)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yè)中的“臨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島亭”等。
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從《宋史·地理志》中可知,宋徽宗說:“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崗以植杏林”。利用景龍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園,園中置亭頗多,并運用“對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結合。由此可見,此間筑亭,已經(jīng)不再是晉唐那樣純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勝,而是把人的主觀意念,把人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納入到建亭的構思之中了。
亭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造型、性質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很大發(fā)展,不僅在形式上極盡變化,而且對建亭的位置選擇,以及周圍環(huán)境的配置都十分講究,同時非常注意亭與其他建筑之間的關系,亭的意境已成為刻意追求的目標。人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觀的情感融于客觀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這樣說,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亭榭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節(jié)選自《淺談中國亭建筑》,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