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其實也屬于CTP無模組電池
自從新能源汽車被相關政策“欽定”為市場主流之后,技術解決方案的進化便愈發(fā)依賴于投資風口給予的機遇,而消費者也樂于跟風熱議“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新概念名詞。如無意外,在2022年的新晉爆款里頭,“CTX”也就是“Cell to X 電芯融合技術”必將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Cell to X”概念本身卻不是在2022年才初登場的。在2019年甚至是更早的時候,眼看無法在短時間內提升電芯容量以解決續(xù)航焦慮,新能源車的幾大電芯供應商便不約而同地提出“Cell to Pack”概念,并著手推進該技術的商業(yè)化。
所謂“Cell to Pack”,是指將常見的動力電池包封裝模式“Cell電芯—Module模組—Pack封裝”里頭最為繁重的Module模組給“去掉”,改由Cell電芯直接融合Pack封裝構成動力電池包。
此舉其實頗為冒險。畢竟模組是維持電芯安全工作的重要部件,并且在經(jīng)過數(shù)代的優(yōu)化之后已相當完善,而搶先研發(fā)“Cell to Pack”動力電池的廠商卻要憑借來自實驗室的理論數(shù)據(jù)去“舍棄”這樣的模組。
因此,當時除比亞迪等個別車企外,多數(shù)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選擇改用大模組封裝:使用集成度更高的模組零件,再整合模組并加入更多的電芯,從而實現(xiàn)在為動力電池包整體瘦身的同時,提升動力電池單元的能量密度。
自此,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包就分為兩類:CTM模組電池跟CTP無模組電池——盡管多數(shù)CTP電池只是將模組化整為零,把各大模組零件集成到電芯或封裝上而已,并未徹底割棄模組,但業(yè)界依然默認它們屬于CTP電池。
然而,在CTP電池商業(yè)化落地后,電芯供應商與整車制造商之間的矛盾卻日益凸顯。手握CTP電池發(fā)明專利的電芯供應商原本打算借此壟斷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供應鏈,可實際上,并沒有整車制造商會任由供應商掌控自己的經(jīng)營和生產(chǎn)。于是,那些擁有技術研發(fā)底蘊的車企陸續(xù)祭出反制措施,比如用大模組和標準電芯繞開CTP的專利,更有比亞迪這種直接研發(fā)出自有專利CTP電池的整車制造商。
或許是為從整車制造商手里扳回一城,2020年8月12日,寧德時代在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透露,他們正在開發(fā)一項新技術,以進一步提高集成效率,增加電動汽車的續(xù)航里程,這便是“Cell toChassis”,簡稱CTC。
相比CTP,應用CTC技術的電池包已不再單獨通過螺栓等零件安裝到車架上,而是直接與底盤部件融合在一起。這意味著,車企不僅在生產(chǎn)時要兼顧電芯供應商的要求,甚至可能在研發(fā)架構平臺的時候就得跟電芯供應商展開合作。
對此率先做出回應的,是特斯拉。2020年9月22日,特斯拉在其每年一度的Battery Day上發(fā)布名為Structural Battery Pack的全新電池封裝模式。
寧德時代的CTP無模組電池已推出第三代產(chǎn)品
特斯拉的Structural Battery Pack其實也屬于Cell to Chassis技術,即將電池包與底盤整合在一起
盡管看上去是將模組悉數(shù)撤去的CTP電池,但媒體很快發(fā)現(xiàn),Structural Battery Pack其實跟CTC一樣,都是跟車架整合在一起的結構,為此媒體還特意將其命名為“Cell to Body”封裝模式。
自此,電芯供應商與整車制造商針對CTC技術的話語權之爭正式拉開帷幕。目前,車企暫時處于領先位置:先是特斯拉于2022年4月向美國得州工廠的員工交付首批采用Structural BatteryPack封裝模式及4680新型電芯的Model Y;之后,零跑汽車又在2022年5月發(fā)布應用CTC技術的全新車型C01,并公布預售價格。而寧德時代眼下正忙著推廣旗下的第三代CTP電池,至于CTC電池系統(tǒng),則要等到2025年才開始布局。
而這,其實是CTC技術本身特點導致的結果。畢竟CTC的本意就是將電池包與車體結構合為一體。因此,車廠可以在研發(fā)時就將現(xiàn)有的CTP電池包設計成像底盤那樣的車體結構組件,進而在生產(chǎn)過程中省去安裝電池包的工序,從而減少生產(chǎn)成本并增加車內的縱向空間,順便還能進一步提升車身的抗扭剛性。
但整車制造商并未提升電芯本身的性能,以至于消費者暫時無從享用新技術帶來的福利。以換裝4680電芯的特斯拉Model Y為例,雖然員工的內購價相比此前的市場價有所降低,但車輛的充電時間跟續(xù)航里程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相反,由于電池包與車體集成在一起,更換電池就必然要拆底盤,為此消費者要承擔更多的維修成本。不僅如此,消費者還得面對車廂與電池各自的密封性、可靠性等多方面的未知風險。對于這些問題,整車制造商若不盡快解決,將來或成電芯供應商扭轉局面的突破口。
但無論今后電芯供應商是否會造出更勝一籌的電池一體化車架,并以此奪回CTC技術的話語權,雙方都會繼續(xù)內卷并推進“Cell to X 電芯融合技術”的進化。甚至在未來出現(xiàn)融合電機及其配套系統(tǒng)的智能化動力底盤后,還會出現(xiàn)專門打造動力底盤的第三方加入戰(zhàn)局。屆時,群雄爭霸,誰能手執(zhí)牛耳亦未可知也。
目前,主流CTP電池依然配有隱形的模組。以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為例,除電芯本身集成端板和側板外,仍留有簡化的外殼跟外部安裝結構,至于冷卻系統(tǒng)等周邊則集成到由高強度蜂窩鋁板構成的電池包邊框、底板等部件上,從而獲得50%以上的體積利用率,以及與811型三元鋰電池相近的單位能量密度,預計可為車輛提供600公里以上的續(xù)航里程。
不同于主打磷酸鐵鋰的比亞迪,寧德時代的第三代CTP電池同時有三元鋰電跟磷酸鐵鋰兩個版本,對應的能量密度分別為255瓦時/千克和160瓦時/千克。相比刀片電池,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將橫縱梁、水冷板與隔熱板集成為多功能彈性夾層,從而讓體積利用率突破72%,并使整車的續(xù)航里程有望達到1000公里。不過,麒麟電池得到2023年才能實現(xiàn)量產(chǎn),要比刀片電池晚不少。
當前主流的CTC方案可分為三類,各自的代表分別是:特斯拉的Structural Battery Pack、零跑的CTC以及比亞迪的CTB。
三種方案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電池包與車體結構的連接方式。在特斯拉的解決方案里,座椅支撐、車架底面的橫梁結構以及電池包的上蓋板被整合在一起,并與座椅、電池控制模塊等部件構成一個總成部件,通過螺栓跟線束與車身相連。雖然便于拆裝和整體更換,但密封性及安全效果存疑。
零跑的方案與特斯拉的類似,但特斯拉是將封裝好的電池包先與車身結構整合再裝車,而零跑的CTC電池卻是沒有上蓋板的,改由車身底盤結構充當上蓋板,這需要極好的密封工藝才能保證電池包的氣密性。
相較之下,比亞迪的CTB方案則更適合傳統(tǒng)車企。因為CTB是在保留車底橫梁結構的基礎上,單獨將車廂地板與電池包合二為一,再進行裝車,既不破壞車體的受力結構,又能保證電池包本身的密封性,但對于車廂靜謐性的影響還有待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