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 襲 ”的詞義演變

2022-05-30 10:48王亞妮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年29期

王亞妮

【摘要】 “襲”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字,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作“沿襲”“襲擊”和“一襲”等詞義,這些詞義與它的語源義有很大的關系。從語源義出發(fā),“襲”在發(fā)展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引申義,這些詞義的使用貫穿了整個漢語史,但在上古時期尤其是先秦其詞義最為豐富并漸趨完備,中古以后,沒有產生更多新的詞義,而是逐漸復音化。

【關鍵詞】 襲;語源義;詞義演變

【中圖分類號】H10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9-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9.036

一、“襲”的語源義

語源義這個概念很多語言學家已經解釋過了。

蔣紹愚在《古漢語詞匯綱要》中提到:“同源詞是同一語源的詞,這些詞的讀音相同或相近,詞義相同或相關?!?①

徐超《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所謂‘語源,實際上就是‘詞源。但不是‘詞語在文獻里最早出處的詞源,而是指詞語的音義來源?!?②

任繼昉《漢語語源學》:“詞的語源,是一個詞的音義來源,即一具體的詞音義最初結合的緣由?!薄罢Z源,是語言中詞和詞族的音義來源。語源是一個總概念,它又可以分為詞的語源和詞族的語源這兩個層次?!?③

殷寄明在《漢語語源學概論》《漢語語源義初探》中提到:“語源是文字產生之前口頭語言中語義與語音的結合體,是后世語言中的語詞音義的歷史淵源,是語詞增殖、詞匯發(fā)展語言學內在根據?!?④

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論》中說明到:“凡音義皆近,音近義同的字,叫作同源字。這些字都有同一個來源?!薄巴醋郑3J且阅骋桓拍顬橹行?,而以語音的細微差別(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關的幾個概念?!薄巴醋值难芯?,其實就是語源的研究。”

總的來說,一個詞的語源就是其音義來源,同源詞就是最初音義相同或相近的一組詞。要分析一個詞的詞義來源和發(fā)展脈絡,就必須要找出其同源詞,掌握它的語源義。

(一)同“疊、褺”

襲, 《說文》:“襲,左衽袍。從衣,龖省聲。【襲龍】 ,籀文襲不省。”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士?禮。乃襲三稱。注曰。遷尸於襲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紐。按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襲亦左衽不紐也?!薄耙u”是一個形聲字,從衣從龖,衣是義符,龖是聲符,其本義是給死者穿的成套衣服。段玉裁在解釋中又提到給死者穿衣這一整個動作過程也稱作“襲”。由“成套的衣服”這一本義又引申出了很多其他的詞義,比如重疊重復、遮蓋掩藏、量詞一套或者一層等等。在這一詞義上,它與“疊、褺”是同源詞,“襲”上古音邪紐緝部,“疊、褺”上古音定紐盍部,邪定鄰紐,緝盍旁轉。

(二)同“侵”

除此之外,“襲”還有一個同源詞“侵”,“侵”在清紐侵部,清邪旁紐,侵緝對轉,這就是“襲擊”義的來源。如《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國語·晉語五》:“襲侵之事?!弊ⅲ骸盁o鐘鼓曰侵?!庇伞耙u擊”這一語源義又往后引申出侵襲熏染觸及、襲取竊取抄襲等詞義。

郝銘鑒先生在《“襲”字的理據和邏輯》中這樣認為:怪不得“襲”字的寫法,可以是兩個“龍”字。兩條龍其實是一條龍。一條是蛻變前的蛇,一條是蛻變后的蛇。一條蛇蛻變后留下“龍衣”,成了另一條蛇,但它的生命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于是,“襲”有了繼承的意思。因襲、承襲、世襲包括抄襲,都和繼承有關。“襲擊”呢?我小時候住在農村,經??吹讲輩怖锏纳咄懀瑓s從未見過正在蛻皮的蛇。蛇的蛻皮具有隱蔽性,所以用作動詞時,總有偷偷、悄悄的色彩,如夜襲、突襲、奔襲、奇襲。⑤

筆者不認同他的觀點。首先,“襲”是個形聲字,“龖”只表聲,再者“龖”的詞義是龍飛之狀,《說文·龍部》:“龖,飛龍也。”桂馥義證:“飛龍也者?!薄队衿埐俊罚骸褒懀w龍皃”?!稄V韻·合韻》:“龖,龍飛之狀?!边@與“襲”的詞義并不相近。憑借字形是兩條龍而判斷其有各種詞義未免有點望文生義,缺乏實在的證據,讓人難以信服。除此之外,郝銘鑒先生對“襲”字的詞義理據說明幾乎通篇圍繞其聲符“龖”展開,而且?guī)缀醵际歉鶕中握归_各種推測,筆者認為這是本末倒置。

二、“襲”的詞義演變

由上文可知,“襲”的詞義一共有兩個來源,一個同源是“侵”,即襲擊義,另一個同源是“疊、褺”,也是它的本義,即死者穿的衣服。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詞義,《漢語大詞典》中“襲”字一共有二十四個義項,《漢語大字典》中也有十四個義項,這些詞義的發(fā)展脈絡大致是以下這種關系:

先來看由本義出發(fā)的這條線。表示死者穿的衣服,這是名詞,變成動詞那就是穿衣加衣,如《禮記·內則》:“寒不敢襲,癢不敢搔。”鄭玄注:“襲,重衣?!薄抖Y記·喪服小記》:“袒,降踴,襲絰於東方?!笨追f達疏:“謂掩所袒之衣。這個意思最初是特指給死者穿衣服,后來才用作普通的穿衣加衣,再有就泛指穿戴,如三國魏曹植《五游詠》:“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p>

由穿衣加衣引申出三個意思,第一,量詞,可以表示一套一副,多用于服裝,如《史記·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迸狍S集解:“單複具為一襲?!薄稘h書·昭帝紀》:“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祠以中牢?!鳖亷煿抛ⅲ骸耙灰u,一稱也,猶今言一副也?!币部梢员硎疽粚右恢?,如《呂氏春秋·節(jié)喪》:“題湊之室,棺槨數襲,積石積灰,以環(huán)其外?!备哒T注:“襲,重。”第二,重疊重復,如《左傳·哀公十年》:“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襲告?!倍蓬A注:“襲,重也?!薄段倪x·張衡〈西京賦〉》:“重門襲固,姦宄是防?!崩钌谱ⅲ骸肮薄稜栄拧纷⒃唬骸u,重也?!钡谌┮伦匀皇菫榱苏谛弑荏w,因此有遮蓋隱藏的詞義,如《文選·張衡〈西京賦〉》:“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李善注:“班固《漢書》贊曰:‘孝武造甲乙之帳,襲翠被,馮玉幾?!?/p>

由重疊重復又可以引申出三個詞義。其一,堆積積累,如《楚辭·九章·懷沙》:“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爲豐?!焙榕d祖補注:“《淮南》云:‘聖人重仁襲恩。注云:‘襲亦重累。”其二,繼承照舊沿襲,如《墨子·非攻下》:“(周武王)襲湯之緒。”晉陸機《文賦》:“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逼淙?,重合調和,如《禮記·少儀》:“斂則啟櫝,蓋襲之,加夫襓與劍焉。”鄭玄注:“襲,卻合之?!笨追f達疏引皇氏云:“卻,仰也,謂仰蓋於函底之下,加函底於上重合之,故云襲?!薄盾髯印げ黄垺罚骸吧綔Y平,天地比,齊秦襲?!睏顐娮ⅲ骸耙u,合也。”《淮南子·天文》:“天地之襲精為陰陽?!备哒T注:“襲,合也?!?/p>

由遮蓋掩藏可以引申出兩個意思,其一,動詞承受蒙受領受,如《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倍蓬A注:“襲,受也。”《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襲養(yǎng)兼年,恩隱周渥?!崩钌谱⒁Z逵《國語》注:“襲,受也?!边@個有點類似于“被”字被動義的由來。其二,名詞箱子包裹等,用來遮蓋藏物的自然就是大箱子了,如《文選·班彪〈王命論〉》“思有短褐之襲”,李善注引晉呂忱《字林》:“襲,大篋也?!?宋郭彖《睽車志》卷三:“因探懷出物一襲,曰:‘以此贈行。異日得十四歲女子乳,即可餌也。許大訝,且奇之。徐發(fā)襲,得白石數塊,堅瑩可愛?!?/p>

第二條線,與“侵”同源,從襲擊義出發(fā),可以引申出兩個意思。其一,襲取竊取抄襲,如《谷梁傳·哀公四年》:“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睏钍縿资瑁骸耙u,掩也,謂求利之心不以禮義爲意也?!碧祈n愈《南陽樊紹述墓志銘》:“惟古於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後皆指前公相襲?!泵鳉w有光《乞醯》:“是以奪人之物則爲盜,取人之有則爲襲,假無而有則爲僞?!逼涠?,侵襲熏染觸及,如《楚辭·九歌·少司命》:“緑葉兮素枝,芳霏霏兮襲予?!?王逸注:“襲,及也。”宋朱熹《對雨》詩:“涼氣襲輕裾,炎氛起秋思?!庇纱擞挚梢砸瓿鲞M入的意思,如《國語·晉語二》:“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傲,大國襲焉曰誅?!表f昭注:“襲,入也?!薄冻o·九辯》:“去白日之昭昭兮,襲長夜之悠悠。”朱熹集注:“襲,入也?!薄痘茨献印び[冥訓》:“蛇鱓著泥百仞之中,熊羆匍匐邱山磛巖,虎豹襲穴而不敢咆,猨狖顛蹶而失木枝?!备哒T注:“襲,入?!庇蛇M入義又可以引申出兩個詞義,其一淪陷,如《公羊傅·僖公十四年》:“此邑也,其言崩何?襲邑也?!焙涡葑ⅲ骸耙u者,嘿陷入于地中。”其二返回歸還,如《文選·潘岳〈哀永逝文〉》:“委蘭房兮繁華,襲窮泉兮朽壤。”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襲,還也?!备星樯试偌由罹鸵瓿隽藞髲土x,如《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子元曰:‘婦人不忘襲讐,我反忘之!”

至于作為姓氏的襲,非常稀有,史料中的記載極其少?!锻ㄖ尽な献迓晕濉罚骸皶x有隱士襲元之?!薄顿Y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益州將襲肅舉軍降?!焙∽ⅲ骸耙u,姓;肅,名。”襲姓的源流,《姓氏考略》注引《風俗通》曰:“賨人七姓有襲氏。賨,秦漢時生活在今湖南、四川等地的少數民族?!爆F山東的章丘市普集鎮(zhèn)有個襲家莊,其中襲姓人家占絕大多數。

三、“襲”字詞義演變的理據

(一)詞匯系統(tǒng)本身的發(fā)展趨勢

由語料調查以及以上分析可以發(fā)現,“襲”的詞義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豐富的發(fā)展并且漸趨穩(wěn)定,唐宋以后,“襲”就失去了產生新詞義的活力,而是逐漸復音化,產生了較多的雙音組合,下面舉例子來看看。

“襲人”,表示侵襲到人、薰人的意思,如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獨有南山桂花發(fā),飛來飛去襲人裾?!?宋何薳《春渚紀聞·端溪龍香硯》:“硯深紫色,古斗樣,每貯水磨濡久之,則香氣襲人,如龍腦者。”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於翰林院後堂東寶善亭內發(fā)出宋版《文選》一部,紙墨精好,古香襲人?!?/p>

“襲用”,表示沿襲采用。如宋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林栗)更襲用鄭丙、陳賈密相付授之説,以道學爲大罪,文致語言,逐去一熹。”章炳麟 《文學說例》:“後人作一曲,或襲用古辭,而義實大異。

“襲位”,指的是封建時代子孫承襲先代的尊位。如《新唐書·侯君集傳》:“君集次磧口,而文泰死,子智盛襲位?!?/p>

“襲沿”,表示因循沿襲。如《新唐書·文藝傳上·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p>

“襲承”,表示承受;繼承。如唐韋展《日月如合璧賦》:“可以襲承天意,可以敬授人時?!?/p>

“襲荷”,猶襲承,表示繼承。如唐羅隱《讒書·拾甲子年事》:“一旦襲荷家業(yè),茍不以法而得,亦宜不以法而終,此倚伏之常數也。”

“襲藏”,猶珍藏。如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下:“今士大夫家猶有襲藏者,雖吏輩所札,亦皆有法?!?明宋濂《佛日普照慧辨禪師塔銘》:“得師片言,裝潢襲藏,不翅拱璧?!?/p>

“襲職”,表示承襲官職。如《宋史·蠻夷傳三·黎洞》:“淳熙元年,詔承節(jié)郎王日存子孫許襲職?!薄睹魇贰ぢ毠僦疽弧罚骸笆拦倬诺?,皆有襲職,有替職。”

“襲襲”,這個詞有兩個意思,其一表示套套、件件,如明徐復祚《紅梨記·赴試》:“脫卻泥途,蚤上金臺。緑衣襲襲稱身裁,朱提鑠鑠生光彩?!逼涠硎娟囮?,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七:“愁欹單枕,夜深無寐,襲襲靜聞沉屑。”

王寧先生指出,“正是由于詞匯系統(tǒng)發(fā)生了總體性的變革,才使得本來獨立的單音詞,淪為僅僅是構詞成分的單音語素”。⑥漢語詞匯系統(tǒng)在以先秦西漢時期為代表的上古階段以單音詞為主,到了唐宋以后的近現代漢語階段詞匯系統(tǒng)則以復音詞為主,而古漢語單音詞的詞義演變與復音化關系密切,是漢語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社會共識和認知心理的原因

一個詞表達什么樣的意思,用于什么樣的場合,不僅取決于現實的客觀因素,而且跟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過程和社會認知上的約定俗成有密切的關系。語言學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就提到過:“語言符號包含的兩項要素都是心理的,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影響,音響影響不是純粹物理的東西,而是聲音的心理印跡,語言符號是概念和音響影響結合的心理實體。”

比如現代漢語中,“襲”作為量詞在表示成套的服裝時,一般只用于長形的服裝,可以說“一襲長裙”,卻不說“一襲短襖”。郝銘鑒先生認為這跟“襲”的聲符“龖”有很大關系,兩條龍其實是一條龍,一條是蛻變前的蛇,一條是蛻變后的蛇,因為蛇蛻下的皮是完整的、長形的,才有了這樣一個常識背景。筆者認為這難免有點天馬行空了?!耙u”一般只用于長形的服裝跟人們的社會認知心理有很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服裝,無論經歷了多少朝代,經過了不同習俗的融合,它都留下了一個共同點,就是衣服很長。不管是上衣下裳制,還是深衣制,都是偏長形的。這又跟嚴格的封建制度息息相關,不同階級的人服飾各不相同,而長袍也是身份尊貴的象征。正是因為這一社會因素,人們在長期的認知過程中形成了這樣一個約定俗成,而與“襲”的聲符無關,與蛇皮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四、結論

“襲”的本義指死者穿的衣服,由此引申出穿衣加衣、重疊重復、照舊沿襲、量詞一套或者一層等詞義。另外一條線的詞義來自它的一個同源詞“侵”,語源義是襲擊,由襲擊義引申出襲取竊取、侵襲熏染觸及、進入、返回歸還以及報復等詞義。而“襲”的詞義演變與詞匯系統(tǒng)本身的發(fā)展趨勢以及社會認知心理兩大因素有莫大關系。

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一個字的形音義都在發(fā)生變化,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因此,古文字研究不能望“形”生義,僅從它的文字字形出發(fā)展開推測,這樣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更不能舍本逐末,對于一個形聲字,把分析全部加在聲符上面,這樣也是不可取的?!耙u”的詞義發(fā)展至今,有很多意思我們并不能直觀獲取,比如襲擊這一條線,這時候需要我們根據其音義關系找到同源詞,從源頭上尋找線索。

注釋:

①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②徐超:《中國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頁。

③任繼昉:《漢語語源學》,重慶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④殷寄明:《漢語語源學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

⑤郝銘鑒:《“襲”字的理據和邏輯》,《咬文嚼字》2019年第10期。

⑥王寧:《訓詁學與漢語雙音詞的結構和意義》,《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4期,第11-22頁。

參考文獻:

[1]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3]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故訓匯纂[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