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部是描寫位于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土著家族七代人的百年坎坷經(jīng)歷,被譽為“再現(xiàn)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制”的魔幻巨著——《百年孤獨》;一部是描寫中國平民百姓楊百順祖孫三代人的困境生活,卻被冠以“中國人的千年孤獨”之稱的文學名篇——《一句頂一萬句》。無論名為“孤獨”,還是被冠“孤獨”,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無論“千年”還是“百年”,兩部作品都共同探究了人類永恒的主題——孤獨。人類以孤獨為伴,視孤獨為苦,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著克服孤獨的方法。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孤獨;出走;尋找
【中圖分類號】I77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9-003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9.012
一直以來,“孤獨”都是備受中外作家青睞的文學母題。柏拉圖說:“孤獨是人類的本質(zhì)”,培根認為:“喜歡孤獨的不是野獸便是神”,巴爾扎克則認為:“普通人都難以忍受孤獨,處在逆境的人由于不信任任何人,對這種孤立更加敏感?!痹谶@眾多思想巨擘的感嘆中,馬爾克斯創(chuàng)作出一部專門表現(xiàn)“孤獨”的綜合性大詞典—— 《百年孤獨》,揭示了個人的、家族的乃至整個拉丁美洲的孤獨。
而中國早在《詩經(jīng)》中就開始了“孤獨”的書寫:“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一聲聲無奈嘆息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難覓知音,無人理解的孤獨身影。此后千年,我們更是看到王維“獨在異鄉(xiāng),佳節(jié)思親”的落寞孤獨;晏殊“奈何花落園,香徑獨徘徊”的無奈孤獨;屈原“舉世皆濁,獨我清醒”的絕望孤獨……文人墨客們雖處不同的時空,卻書寫著相同的孤獨。直至新世紀十年之時,劉震云將文學的筆觸伸向更為底層的民眾,去探究發(fā)掘千百年來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孤獨。自此,孤獨不再是知識者、精英者的專有,作為底層民眾的農(nóng)民內(nèi)心最隱秘的情感,得到了最為完整地呈現(xiàn)。
一、孤獨是人類的本質(zhì)
孤獨是什么?《說文解字》中:“孤,無父也。從子,瓜聲。”“獨,犬相得而斗也。從犬,蜀聲。羊為群,犬為獨也?!笔ビH人,無父為孤;性情好斗,獨居為獨。二者合在一起,便自帶一種凄涼無奈之感。心理學認為,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tài);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tài)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tài)之中。讀《百年孤獨》和《一句頂一萬句》,共同的感受都是孤獨,孤獨是人類的本質(zhì)。
“百年是一個時間概念,大多是國家民族或是家族敘事的歷史依托”?!栋倌旯陋殹窋⑹龅氖怯嘘P家庭和國家的歷史,在19—20世紀風云變幻的歷史中,哥倫比亞土著家族的每個人都被賦予了人類無邊的孤獨感,這里有個人的孤獨、家族的孤獨,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的發(fā)展也映射出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孤獨。
首先,個人的孤獨源自人與人的冷漠、自我與無法溝通。
在這里,對夢想的執(zhí)著是不被理解的?;羧ぐ⒖ǖ蠆W·布恩地亞一生熱衷于科學探索,希望發(fā)明出能夠改變自己民族生存環(huán)境的機器,他投入全部的熱情與精力,沉浸在自己無限的智慧與設想中,即便環(huán)境落后,妻子質(zhì)疑,他也依舊堅持著。然而當他得出“地球是圓的,像個橘子”這個幾乎耗盡他全部精力的科學論斷時,換來的卻是觀測儀器被妻子憤怒地摔碎的結(jié)局。至此,他絕望了,也失去了理智,最終被捆綁在一棵栗樹下半個世紀。他是孤獨的,他的智慧不僅不被理解,反而招致了扼殺。隨著理想的破滅,他的生命力也因此終結(jié)。
在這里,人是缺乏關愛的、是自卑的、怯懦的。作為一名孤兒,蕾蓓卡自小就生活在布恩第亞家,她的孤獨是由于缺乏家人的關愛。與意大利技師皮埃特羅·克雷斯庇的戀情以及同霍塞·阿卡迪奧的婚姻都是她對打破孤獨做出的努力。但妹妹阿瑪蘭塔因為嫉恨而破壞了她的戀情,丈夫的去世最終使她失去了信心,她從此緊閉家門,固守在孤獨中,她把自己封閉起來,難以走出自我的桎梏。即便她最終克服了恐懼,和她的外甥結(jié)合在一起,她還是中了家族亂倫的詛咒,難逃孤獨的宿命。
其次,家族的孤獨源自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則。烏蘇拉爾是一位普通而高尚的家庭婦女,她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這個家族。這讓她在處理任何事情時都遵循著家族利益至上的原則。在丈夫何塞·阿爾卡蒂奧潛心研究能夠改變落后生活環(huán)境的外界科學發(fā)明時,她并不予以支持,反而埋怨丈夫的不作為、對家庭的不負責任,并用非常偏激暴烈的手段阻止了丈夫的探索;為了家族的經(jīng)濟,她賣糖、賣工藝品,固守著傳統(tǒng)的技藝,卻并不關心新式商路的開通。她的自我封閉代表了整個家族的與世隔絕,也最終造就了家族的孤獨宿命。
最后,民族的孤獨是由于對文明的封閉與隔絕。小說中,面對來自外界的科學發(fā)明,馬孔多的居民只有排斥和混亂??戳穗娪埃麄冋J為自己被欺騙了,他們無法理解電影的真實與虛幻,于是他們把電影院的座椅砸爛以發(fā)泄憤怒;火車的龐大更是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他們害怕這個“拖著鎮(zhèn)子”的怪物,更不可能享受它帶來的便利……這些細致而引人發(fā)笑的描寫,都表明了馬孔多這個小鎮(zhèn)早已被現(xiàn)代文明拋棄,它的深深的孤獨感,源于他們的封閉自守和與世隔絕。而馬孔多的孤獨正映射出了整個拉丁美洲的孤獨,拉美正在被現(xiàn)代社會遺忘的原因。
《百年孤獨》對家族和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孤獨感進行了形而上的宏大描述,這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造成他們孤獨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還是源自人與人的冷漠、自我與無法溝通。馬爾克斯用這種共同的精神氣質(zhì)將整個家族的所有個體強硬地黏合在一起,這種黏合超越了個體的悲劇性,展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命運進化史。
和《百年孤獨》一樣,《一句頂一萬句》也呈現(xiàn)了近百年來中國人深深的孤獨感。但作品避開了人類宏大的精神氣質(zhì)層面,也沒有細數(shù)中國百年的社會政治歷史背景,而是將筆墨集中在每一個小人物的孤獨心靈狀態(tài)的描寫上。和《百年孤獨》不同,這種孤獨感的來源更加直接、更加感性、更加貼合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
首先,孤獨源自情感的缺失。這種缺失不是表面上情感角色的缺失,更準確地說是沒有精神的交流對象導致的精神的空虛。楊百順的一生是孤獨的:在家時,父親逼迫他做豆腐,和家里的兄弟也不親密;到了延津,為了生存跟著傳教士老詹,卻根本不了解老詹傳播的教理;成家后,和只是看中他的身份能夠撐門面的吳香香脾氣不合;唯一能“說得著”的女兒巧玲也失蹤了。楊百順的外孫牛愛國似乎也在冥冥中重復著孤獨的命運:他和出軌的妻子無話可說,和自認為最好的三個朋友也因各種原因相顧無言。
無論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有親人、愛人和朋友,可他們不但沒有擺脫孤獨,反而更加孤獨。當這些角色沒有辦法給到我們內(nèi)心期待的認同時,非但本來的孤獨沒有辦法得到排解,還會因期待落空而陷入更深的絕望。
其次,孤獨源自情感的背叛。如果說,情感的缺失讓人倍感孤獨,那么情感的背叛則會讓人徹底封閉內(nèi)心。楊百順離開家是因為父親和兩個兄弟為了自己的利益對自己的合伙欺騙;走出延津,也是因為妻子吳香香對自己的背叛;自認為最好的朋友老高,原來是妻子的出軌對象。生活遭遇這么多的痛苦,卻無處訴說。讓他們對人充滿懷疑,失去信心,最終將自己封閉在一個孤獨的世界。
再次,孤獨源自暴力的傷害。在《一句頂一萬句》中,暴力是被人們當作笑料來取樂的。鐵匠老李一生與他娘關系淡薄,是因為八歲時偷吃棗糕被他娘用鐵勺砸破了腦袋;楊百業(yè)在發(fā)著燒遭父親毒打時,不僅要忍受身體的疼痛,還要忍受來自兩個兄弟的嘲笑;李占奇一挨了父親的打,人們就會聽到他的父親哼小曲兒。在這個過程中,施暴的一方非但沒有半點歉疚,反而是愉悅的,充滿快感的;被施暴的一方忍受著身體的折磨和看客的冷漠。這些經(jīng)歷讓他們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這烙印冰冷而殘酷,無奈而令人絕望。
《一句頂一萬句》從形而上的人類整體的生存狀態(tài)轉(zhuǎn)換到了形而下的中國平民的精神存在方式,它描寫的只是個體的實實在在的孤獨。在這里,中國底層平民沒有個人理想的追求、改變?nèi)祟惖暮甏笤竿麄兿胍?,也不過是基本的生存和身邊人的情感關懷。然而親人在旁,愛人在側(cè),朋友陪伴,感受到的卻是更深的孤獨。自古以來,支撐人精神的親情、友情、愛情,實為難求。
孤獨是人類存在的本質(zhì)。而如何對抗這漫無邊際的孤獨感,如何去尋求心靈的棲息之所、生活的出路,兩部作品都給出了相同的回答。
二、出走的目的是反抗孤獨
在東西方語境中,“出走”的文化內(nèi)涵是不同的。西方文化的特征是開放,他們重視個人的發(fā)展,富有征服意識和冒險精神,他們的“出走”是為了走出封閉,去開辟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內(nèi)斂,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下,“出走”便成為中國人民被逼無奈的選擇。當然,一旦選擇了“出走”,中國人民便展現(xiàn)出了在絕望中求生存的堅強與韌性。
《百年孤獨》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傳奇一生就充分展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出走”的內(nèi)涵與意義。和他的父親一樣,他性格孤僻、安靜,酷愛鉆研,執(zhí)著于煉金術(shù)的研究。然而后來在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斗爭中,他識破了保守派的陰謀詭計。為了維護心中的正義,他選擇放棄自己熱愛的煉金術(shù),離開家鄉(xiāng)去戰(zhàn)斗。他一生不斷地起義,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在一次次的暗殺中幸免于難,最終成為一位冷酷、果斷的獨裁者。他用“出走”的方式堅守自我,同時改寫了歷史,證明了生存的價值。
相較而言,《一句頂一萬句》中的“出走”則更多是無人理解的無奈選擇。老汪是一名滿腹學問的鄉(xiāng)下知識分子,他說的話身邊無人能懂,他的存在與周圍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的苦悶無處排解,一開始只能通過每半個月一次的胡亂行走來發(fā)泄。一開始,短暫的行走可以讓他擺脫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失衡,但小女兒的死徹底壓垮了他的精神,巨大的悲傷讓他不得不選擇徹底的“出走”——離開延津,去外面更廣更大的天地,去尋找心靈的寄托之所。他的“出走”,是對之前壓抑生活的徹底發(fā)泄,也是對當下悲傷現(xiàn)狀的永久逃離,他的這種反抗是被迫的,是壓抑已久的,是內(nèi)心無所依憑的孤獨的徹底爆發(fā)。
同老汪一樣,主人公楊百順的“出走”某種意義上也是壓抑已久的爆發(fā)。他從少年起就在不斷的折騰,雖然這折騰只是為了尋找一份安穩(wěn)的生活。他做過豆腐,殺過豬,為了吃飽飯跟著老詹傳教,和吳香香結(jié)婚……他風雨飄搖的一生并不是他的個人力量所能決定的,被命運的推手左右著,直到他的繼女巧玲被人販子拐走,他才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出走”?!俺鲎摺币运x開延津為標志,他無家可歸,四處流浪,最終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停下了腳步。
像老汪和楊百順這樣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出走”并不會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那樣對歷史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他們的“出走”只是想要追尋心靈的安定?;蛟S這種追求連他們自己都未發(fā)覺,他們只是感性的,被生活和命運推著向前走。他們的“出走”沒有目的地,只是循著心靈的呼喚,即走即停。或許無目的的“出走”,是小人物對抗孤獨的唯一方式。
三、尋找的意義是重燃希望
人類用“出走”來對抗孤獨,在“出走”中不斷尋找,然而尋找的結(jié)局是什么呢?在不斷地尋找中,人類能擺脫孤獨,找到幸福嗎?
《百年孤獨》中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俺鲎摺焙?,立下赫赫戰(zhàn)功,但在發(fā)動了22次政變,17個兒子都被殺光,他一生追求建立新政權(quán)的夢想化為泡影后,他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閉門不出,終日以制作小金魚消磨時光,最終老死在自己的家鄉(xiāng),難逃孤獨的宿命。《百年孤獨》以家族的終結(jié)為結(jié)局,家族的最后一代人最終被螞蟻吃掉,這樣的結(jié)局昭示了繁華喧囂后的孤寂與輪回。所有的愛恨情仇在這一刻宣告結(jié)束,新的文明即將拉開帷幕。
然而即便如此,這七代人都在這落定的塵埃之前經(jīng)歷過艱難的跋涉,即便從一開始這一切早已注定,他們都曾為了擺脫孤獨不斷努力過、尋找過?;羧ぐ⒖ǖ蠆W·布恩地亞尋找過,他一生在尋找著科學的答案,尋找著改變落后生活方式的方法;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尋找過,他尋找著內(nèi)心的正義,尋找著權(quán)力與高位,尋找著奪取新政權(quán)后的光明;蕾蓓卡尋找過,她尋找著親人給予的關愛,尋找著愛人給予的激情……盡管結(jié)局不盡人意,但大家都在孤獨中努力尋找,尋找意味著改變,意味著希望,意味著新的開始。
《一句頂一萬句》中,作者沒有給故事的主人公一個絕望的結(jié)局,所有人似乎還在路上,他們的人生還在“出走”,還在尋找,他們的人生故事也還在繼續(xù)。楊百順一生都在尋找曹青娥,曹青娥的一生也在記掛著楊百順,他們在彼此的眺望中相互守望;牛愛國仍在尋找的路上艱難跋涉……他們沒有回歸,他們的身體和靈魂仍在尋找,尋找一個能夠讓他們安定的心靈之所。同樣的,在這里,雖然他們似乎還在無望地跋涉著,尋找的結(jié)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尋找的意義卻并不在于找到了什么,而在于尋找本身。能夠?qū)ふ?,就意味著擁有選擇和幸福的權(quán)利。這份希望能夠緩解內(nèi)心的孤獨,給人以心靈的安慰。劉震云沒有在這三代人的生命中給出生存位置的確切答案,沒有選擇《百年孤獨》那樣“虛無”的結(jié)局,而是選擇了給所有人物一個“留白”,給故事增添了一抹溫情和希望,也讓“尋找”擁有了意義。
四、結(jié)語
無論是描寫中國平民細膩感性的“千年孤獨”,還是西方文化下錯綜宏大的“百年孤獨”,都說明了孤獨是人類的本質(zhì)。雖然不同文化根源下的孤獨感是有差異的:以布恩迪亞家族為代表的西方人不需要聽眾,他們尋找的是尊嚴,是力量,是變化,是新的世界;而生活在中國底層的平民更需要朋友、需要聽眾來消解精神的苦悶和靈魂的孤獨。
但是,不管需要的是什么,被深深的孤獨感籠罩的人類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用出走來抵抗孤獨,在出走中去尋找精神的支撐和靈魂的安寧。雖然出走的意義是不同的,尋找的對象也是有差異的,但這些都說明了人類對于更高層次精神需求的渴望。正是在這樣強烈的渴望和不懈的追求下,人類走向一個一個新的文明的輪回,并不斷迸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陳自然.“千年”與“百年”,兩種孤獨——《一句頂一萬句》與《百年孤獨》之比較[J].語文學刊,2017,37(04).
[3]丁麗芳.論《百年孤獨》的孤獨意識[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3).
[4]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
[5]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M].范曄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6]熊冰.《百年孤獨》的文化反思:對烏蘇拉這一人物形象的文化分析[J].經(jīng)紀人學報,2005,(03).
作者簡介:
許敏,女,漢族,山西忻州人,碩士,中教二級,漢語國際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