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晉楠
楓香染,這個詩情畫意的名字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皸鳌笨倳屓寺?lián)想到漫天紅葉。不過實際上楓香染跟楓葉的顏色可一點不沾邊,是因繪制楓香染圖案所用的原料是楓香樹產(chǎn)的楓香油而得名,與蠟染的制作方法類似。楓香染繪圖精湛、古樸典雅,具有濃厚的民族風(fēng)情,在貴州布依族、瑤族、苗族都有傳承,其中,以惠水的楓香染最為有名。
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技藝
惠水楓香印染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宋朝,據(jù)記載,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寧州(今惠水)先后派員赴京(今開封)進貢十三次,所貢之物就有楓香染?!端问贰匪木湃磔d:“南寧特產(chǎn)名馬、朱砂……蠟染布……”??梢娰F州地區(qū)的蠟染工藝,在宋代就已經(jīng)成熟了,楓香染工藝就是在蠟染工藝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從材料、工具、紋飾、制作工藝來看,惠水縣楓香染均具有獨立的工藝特征和審美價值。根據(jù)對貴州省惠水縣楓香染藝人的調(diào)查,可查到的傳承人應(yīng)是生于清光緒四年(1878年)的楊正鑫。楊氏家族的楓香染傳承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在此前楓香染應(yīng)存在歷史延續(xù)關(guān)系,因此惠水楓香染起源還更早。
在貴州布依族的《造物古歌》里有關(guān)于楓香染起源的傳說,據(jù)說這種依托樹木產(chǎn)物的智慧織染物源自一個叫茶維哨苗的姑娘,“茶維哨苗”在布依語中是長得像仙女一樣的姑娘。一天,茶維哨苗照常將織布床擺到楓香樹底下織布,溶化的楓香樹油脂從老樹上滴落,正好滴在已經(jīng)織好的土布上,茶維哨苗很著急,連忙去洗,沒想到無論她怎么搓洗都洗不掉。無可奈何下之下,她只能就這么染了,在藍靛缸里浸染漂洗后,楓香油滴落的部位竟然出現(xiàn)了一個藍底白花。于是茶維哨苗就利用楓香油在土布上作畫染色,楓香染由此誕生。布依族人認為這是上天賜予布依族的染物,楓香樹被他們尊為神樹,而茶維哨苗被他們尊為楓香染始祖。
今天,我們用科學(xué)的眼光來解釋楓香染的智慧,說來也簡單,就是利用楓樹油做防染劑,以此創(chuàng)作出想要的圖案。但是真正做起來,需要熟練的技巧才能染出美麗的圖案。布依族楓香染所用的原材料除了楓香油外,還需少量牛油、藍靛。楓香油取自木質(zhì)為紅色的楓香樹,用刀斧在楓香樹上砍出口子,楓香油便會流出,將楓香油加入水在火上熬制,用絲狀棕皮濾掉渣滓,等楓香油飄在水面,取出后再將其冷卻固化。牛油添加在里面可以增加韌性,染色后更方便脫油脂。
楓香染的另一大主角是藍靛,藍靛汁是染色劑,以前布依族群眾都是采集天然植物自己做,常見的植物有板藍根。沒錯,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味中藥。板藍根的莖和葉中含有一種叫藍甙(dài)的物質(zhì)。將板藍根的莖、葉搗碎浸泡在水中,藍甙就會溶于水,加上石灰吸附沉淀就成了藍靛,用來染布,靛甙經(jīng)空氣氧化后就變成藍色。制作楓香染首先要準(zhǔn)備好平整的布料,最好是土布,要熨得一絲皺褶都沒有。之后,是畫油,這一步是楓香染的靈魂所在,成品如何很大程度上就看此時的操縱。用特制的毛筆或蠟刀蘸取混合好的楓香油與牛油,趁熱油未凝固之前迅速地在布上繪制圖案。下筆要一氣呵成,不能出錯,為了能染出純正、均勻的白色,楓香油要滲入布并透過背面,圖案線條還要流暢。這一步相當(dāng)考驗手藝人的筆下功夫。作畫完畢之后再將布料泡入冷水,讓楓香徹底凝固。之后,把畫好的布浸泡到裝有藍靛汁的染缸中,如果上色效果不好就需加石灰。如果過程中缸里冒泡了,則需要加酒重復(fù)浸泡,染制上三四天后晾曬。此時拿出來的圖案如果深淺不一,則需要再次上油進行修正,之后再放入染缸浸泡。最后用開水脫脂后將布料晾曬干,楓香染就完成了。傳統(tǒng)的方法是將含堿性的青杠木燒成灰后,制取草木灰水,倒入裝有沸水的鍋里,將布放入鍋中煮,即可脫掉布上的楓香油,顯出藍底白花的圖案。
楊家與楓香染的不解之緣
要說楓香染就繞不開惠水,而提到惠水的楓香染就一定會提到楊家。
惠水楊家的楓香染手藝曾聲名遠揚,楊家在當(dāng)?shù)匾惨驗闂飨闳局谱鞫H受尊敬。如今留存下來年代最久遠的惠水楓香染是第一代傳承人楊再祥做制作的被面,而楊再祥師承何處已不可考。他的手藝由兒子楊正鑫繼承,1899年楊正鑫開辦了學(xué)堂,教授詩詞歌賦的同時還制作楓香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第三代傳承人楊清通自小耳濡目染父親楊正鑫制作楓香染,對楓香染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展現(xiàn)了極高的天賦,25歲便掌握了整套工藝的精髓,其精美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澳門日報》、鳳凰衛(wèi)視等多家媒體都曾做過報道。楊清通留下的作品較多,大部分為博物館、收藏家等收藏。楊清通育有二子,都是十多歲的年齡便開始學(xué)習(xí)制作楓香染,他們20歲左右就已出師。然而,時運不濟,楊清通的大兒子楊光漢在“文革”期間被迫停止了楓香染的制作,一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得以重拾畫筆。此時的他年事已高,顫抖的雙手再難進行創(chuàng)作。二兒子楊光漢和大哥一樣在改革開放后重拾畫筆,但今時不同往日,楓香染已不像以往一樣擁有大量的受眾。制作得少了,楊光漢的技藝越發(fā)生疏,也一度被人們遺忘。直到2006年,楊光漢參加了縣里舉辦的多彩貴州選拔賽,因為長久不握畫筆,楊光漢并沒能在現(xiàn)場畫出一副像樣的楓香染。在他心灰意冷之際,評委卻破格給了他二等獎的榮譽。原來,有位評委很早就做過楓香染的研究,這個獎既是對楓香染潛在價值的認同也是給予楊光漢的鼓勵。這讓楊光漢深感愧疚,他想起了父親臨終前叮囑他們兄弟二人一定要將楓香染傳下去的話語,回到家便全身心投入到楓香染的制作中。
在楊光漢的努力下,楓香染又重現(xiàn)曾有的優(yōu)雅美麗,不僅如此,他在傳承古法的基礎(chǔ)上加入了新思想,改進了老紋樣,讓楓香染更接近現(xiàn)代人的審美。漸漸的,曾經(jīng)給予楓香染的那些榮譽又慢慢回來了,媒體爭相報道,知道的人越來越多,產(chǎn)品也一度供不應(yīng)求?;貞浲簦瑮罟鉂h充滿感嘆,“父親對楓香染的要求很嚴苛,我20歲出
師,第一道考驗就是在很寬的白布上,不打底紋沒有對照物,直接畫出工整對稱而又具有美感的圖案來?!币舱窃醋愿赣H對楓香染的熱愛和嚴苛要求,才使得楊光漢在一系列挫折之后還能重拾技藝。楊光漢說,原本按父親的說法,楓香染這門手藝傳男不傳女,是要關(guān)起門來自家做的,但是既然要傳承下去,就必須打破這種不合時宜的舊規(guī)矩。他不僅對外招收學(xué)員,不論男女,只要想學(xué)的就教。為了楓香染可以更好地傳承下來,楊光漢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完全以楓香染為生計。如今,楊光漢已年過60,漸漸力不從心,好在大女兒楊艷娥繼承了父輩對楓香染的熱愛,這位畢業(yè)于貴州民族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的第五代傳承人正將現(xiàn)代美學(xué)和楓香染結(jié)合在一起,為楓香染的傳承之路創(chuàng)造更多可能性。楊家和楓香染的故事還將繼續(xù)。(責(zé)任編輯/謝予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