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愛華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想認知、價值觀念、人生定位、意識形態(tài)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其對學生認知能力提升與自我發(fā)展實現(xiàn)有著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立德樹人理念的提出,旨在以學生的健全人格、完備意識培養(yǎng)為統(tǒng)領,使學生在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教師要以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功能為載體,踐行立德樹人理念,使學生在逐步豐富自身人文涵養(yǎng)、認知體驗的基礎上,將語文學科學習中的所得所獲、所思所感逐步遷移至自身道德領域,以逐步達到“文道合一”“以文載道”的育人目的,從而豐富學生的認知積淀,促進學生的認知發(fā)展。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已邁入新時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而教師也通過提高自身的職業(yè)道德,以廣博學識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在素質教育中,語文教學非常重要,借助語文這一學科優(yōu)勢,可不斷對學生的人格以及個性加以培養(yǎng),進行思想道德熏陶,從而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牢做人的基礎。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也是極其必要的,教師通過正確的評價,使學生獲得不斷向前的動力。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取決于其思想品德意識,只有道德品質得以培養(yǎng),才能真正踐行于具體的行動之中,提升學生的自身修養(yǎng)。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德育,在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可謂雙贏。語文文本中富含豐富的德育以及文化修養(yǎng),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借助文本中所蘊含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等感染學生,從而讓學生領略其中的德育內容,輔助學生學會辨別真、善、美,分清假、惡、丑,強化學生的文化道德。語文教學踐行立德樹人,也能幫助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關系,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并且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使教學更為和諧融洽。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
從目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對于教材教學十分重視,對于德育卻有所忽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家長仍然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很重視,而學生所面對的是海量的練習題以及各種考試卷,無形中壓力倍增,難以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初中語文教材中開始出現(xiàn)文言文,如果教師依然讓學生一味死記硬背,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會造成一定的阻礙。此外,一些課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學生的興趣無法被點燃,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仍然是灌輸式,這些都違背了新課改的要求,更難以將德育融入語文教學中,未能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優(yōu)勢。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開放式問題設計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培育學生的愛國意識
很多初中生正處于是非觀、人生觀的培育與形成期,其對于諸如愛國情感、奉獻意識的理解與認識還不夠充分。而必要的教學問題引領,則更利于立德樹人理念的滲透。因此,教師在落實初中語文教學指導時,應以深度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為統(tǒng)領,切實加強對輔助性教學內容的利用,落實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課文閱讀、互動交流、感知體驗中領悟愛國之內涵,并將自身認知所獲適度遷移至語文學習領域,促進自身愛國情感的激活、愛國意識的提升、愛國意識的塑造。將看似抽象、空泛的愛國教育,以更為直觀、具體的方式呈現(xiàn)于學生視域,使愛國教育的開展變得觸手可及、直觀具體,為學生愛國情感的激活注入新鮮血液。例如,在《最后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與“愛國”有關的話題為導向,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知作者寄托于課文中的思想與情感,感受愛國之于自身認知提升的價值與意義,切實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深度培育學生愛國意識。
(二)利用多元化素材開掘踐行立德樹人理念,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念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性,使得其對立德樹人理念的踐行更具現(xiàn)實意義。因此,教師應以深度挖掘各類輔助性教學資源、素材為依托,把與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節(jié)約意識培育、生命理念強化等有關的各類教學案例靈活遷移至學生認知領域,使學生在更為直觀、具體、形象的認知體驗中逐步完善自身認知能力,切實提升思想認識。此外,還可通過閱讀、寫作、表達、交流等活動,不斷提升生活素材、典型案例的利用率,使學生在不斷豐富自身認知積淀的基礎上,逐步突破認知局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開展《植樹的牧羊人》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學生對課文的自主學習與初步感知,在課堂引入問題:牧羊人為什么不辭辛苦地植樹造林呢?植樹造林對環(huán)境以及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我們應不應該保護環(huán)境?讓學生在教材課文的驅使下開展對現(xiàn)實生活現(xiàn)象的探究與思辨,以強化對學生環(huán)保意識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逐步轉變自身思想認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價值觀。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區(qū)域,教師要秉承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不斷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靈活變換教學形式,將先進技術手段引入語文課堂中,使課堂更充滿活力與生機,也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為提升道德品質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三)依托延展性活動踐行立德樹人理念,錘煉學生的健全人格
為了使語文教學的開展更為鮮活生動,且更易凸顯立德樹人理念,教師應以多元化、趣味性、開放式教學活動的構建為鋪墊,并根據立德樹人理念的要求,著力強化對學生協(xié)作意識、集體觀念、奉獻意識的培養(yǎng)。借助教學游戲、演講、競賽等的融合,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進行熏陶、洗禮、感召,使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健全人格。例如,在學習《紀念白求恩》時,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初步感知并設置如下的問題:文章當中主要表現(xiàn)的是白求恩的哪些精神?我們需要學白求恩的哪些精神?他做了哪些貢獻?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討論交流,強化小組之間的競爭,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如在教學《背影》一課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父愛”展開討論,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滴父愛,各個情緒激動,有感而發(fā),傾訴表達自我的情感,也增強了對父母的熱愛之情和感恩之情。教師以此為中心內容,進行了一次孝敬父母的德育活動。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布置實踐性的課下作業(yè),即“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學生將自己所做的事情采取寫日記或者是視頻拍攝等方式記錄下來,在下節(jié)課集體進行分享、討論與交流,進一步提升德育滲透的程度,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同時也在整個班級中營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圍。
(四)教師以身作則,滲透立德樹人理念,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
語文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從而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榜樣,以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染學生。教師以身示范,帶領學生對中華文化以及傳統(tǒng)美德進行學習,感悟中國漢字的魅力。教師只有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以及專業(yè)技能,才能為引領學生學好語文奠定基礎。教師還要管理好自身的情緒,以一定的語言藝術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一些不良情緒,俯下身子傾聽學生心聲。通過藝術性的點撥與指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中進一步滲透德育,由此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學習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思想和言行。
四、結論
總之,立德樹人理念的踐行,重在切實強化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育,引領學生在不斷豐富自身人文涵養(yǎng)的基礎上,將語文所學內化為高尚品格與完善認識,成為符合社會需要、具有健全人格的未來社會建設者與接班人。而且受到立德樹人理念的引領與驅使,初中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勢必會得到切實發(fā)揮,更利于其認知需要的滿足。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踐行立德樹人理念時,應以學生的認知實際為基礎,并結合預設教學目標、輔助教學活動、豐富教學策略的深度實施,將其遷移至學生思想認識與價值觀念培育領域,以不斷強化對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實現(xiàn)對學生素養(yǎng)的培育,使學生在各類德育素材的浸潤、感染、熏陶下逐步形成學會感恩、體悟真愛、回報社會的良好意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內在修養(yǎng),開啟全新認知發(fā)展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