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迪
王朔新書《起初·紀年》。
2022年8月12日,《起初·紀年》開啟全網(wǎng)預(yù)售,半小時后,有些地方的預(yù)售鏈接已顯示售罄。發(fā)現(xiàn)這個事實的網(wǎng)友喟然感嘆:“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碑斕?7:30,幾乎零宣傳的情況下,#王朔出新書了# 微博、抖音,雙雙喜提熱搜。
2007年,王朔開始寫《起初》。每年寫作的時間主要集中在春夏,北京天一冷,他嗓子就不舒服,讀不了,寫得就慢下來——他是拿口語檢查文字,放聲讀一段已經(jīng)寫好的,推敲、修正,來回溜,沒磕巴兒了,再寫新的。15年過去,“街上流行戴口罩,恍范兒蒼孫已然耳順,電腦從五號變成小三號”,寫出了四卷本巨作,皇皇140萬字。
《紀年》是首先出的一卷,54萬字,開篇:“起初,我六年……”就勸退了不少人。 “我六年”,即漢武帝登基第六年,也是親政第一年。這是一個以漢武帝為主角的故事,王朔說書中大事件,都取材于《史記》 《漢書》《資治通鑒》,“巨細無一無出處,沒瞎編”。
事兒是沒瞎編,有人查了《資治通鑒》,歷史上匈奴入一次邊、漢武帝巡游一次,《起初·紀年》就記一次,次次不落。但書中人物操著京腔討論漢朝家國大事的情節(jié),還是讓一些人感到“冒犯”,更別提那些穿越時空的“股份”“手剎”“公司”“夜總會”“料理”“墻裂”“森么”“怎么肥四”。有時候需要一點想象力才能領(lǐng)悟,比如漢武帝說的“嗖”,原來是英語“so”。
這讓《起初·紀年》似乎“分裂”成兩本書。頭一本是王朔寫的,在里頭大家一起談天說地,能侃能聊;后一本是司馬遷、班固、司馬光握著王朔的手寫的,那是正史的格調(diào),家國天下,大開大合,凜冽肅殺。
對王朔的讀者來說,第一本更親切。當漢武帝和田玢、竇嬰、灌夫等人在漏風的破廟里,一邊吃著烤腰子就燒餅,一邊商討對匈奴作戰(zhàn)大計時,會有一種跨越兩千年、來到軍隊大院陽光燦爛午后的錯覺,仿佛那是馬小軍們在樹蔭下坐在二八自行車后座,神采飛揚地談古論今,從張飛關(guān)羽說到秦瓊李元霸,從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侃到攻克柏林。而當漢武帝和劉阿嬌聊閑天時,閉上眼,腦中就浮現(xiàn)出《過把癮》里王志文和江珊的臉。
就這樣,王朔把他的青年記憶注入了歷史人物的軀殼,讓自己和兒時伙伴走進大漢,一邊圓著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的夢,一邊享受著解構(gòu)王侯將相、長孫公主的快樂。
對這種插科打諢、不倫不類、四處撒野的語言游戲,有人喜歡,就有人瞧不順眼。正如王朔出道時的“紅”與“黑”。這是漢朝的《百年孤獨》,還是貧嘴版的《追憶似水年華》?是加長加厚的《故事新編》,還是北京話版的《哈德良回憶錄》?是神作,還是胡鬧?
面對這些議論,王朔說不定會像《頑主》里葛優(yōu)演的楊重一樣,回上一句:“我就是一傻波,您甭為我費心?!?/p>
歷史有它客觀清晰的曲線,但一代人心中,有一代人主觀的漢武帝,他可能長著陳寶國(《漢武大帝》)的臉,也可能是黃曉明的(《大漢天子》)。說到底,王朔不過是為“劉徹人物長廊”里新添了一位。這一位,嘴碎、好說、心善、軟弱、有人情味,以前真沒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