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來,中國人制造了數(shù)量驚人的金屬貨幣,從銀貝到如今的硬幣,普通金屬是如何一步步變身精致錢幣的呢?
陶范鑄幣法
你一定聽說過“模范”這個詞,它在今天的意思是,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為什么偏偏是這個詞呢?這還得從古代中國的青銅鑄造活動說起。
我們知道,金屬通常是很硬的,要讓它成為特定的形狀,最好的辦法是熔鑄,即用高溫使金屬熔化為液體,然后冷卻定型。然而,液體沒有自己的形狀,容器的形狀就是液體的形狀。
在鑄造活動中,實心銅器用“范”做容器即可,空心銅器則需用“?!焙汀胺丁苯M合成的容器。銅錢都是實心的,所以古代鑄錢通常用“范”,如陶范、石范等。
“范”通常分為兩半,使用時緊緊固定在一起,然后從頂部孔中澆入銅水,冷卻后打開,取出“錢樹”,用手掰下銅錢,仔細打磨后,即可上市流通。
機器制幣法
近現(xiàn)代以來,機械取代人力成為大勢所趨,機器制幣也成為現(xiàn)實,大大提高了鑄幣效率和質量。機器的“力氣”很大,即便是固態(tài)的金屬,也能被快速制成特定形狀、印上特定的花紋。
機器制幣過程大致分為6步:
銅幣“呈色”的秘密
中國古代鑄造銅幣時,所用原材料并不統(tǒng)一,到清代仍然如此,這可以從銅錢的顏色上看出來:
以鋅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呈現(xiàn)黃色;
以錫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呈現(xiàn)青綠色;
以鎳為主要添加元素的銅合金,呈現(xiàn)灰白色;
而幾乎不含雜質的銅錢,則呈現(xiàn)出磚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