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城市崛起歸根到底只有兩種原因,一是地位的能級,二是市場的力量。
2021年,我國共有24座城市突破萬億元GDP大關(本統(tǒng)計數據不含港澳臺,下同),被人們稱為“萬億俱樂部”。
24座萬億城市,可以分為四類,這種分類折射了它們崛起的邏輯。
第一類是一線城市。上海(4.32萬億)、北京(4.03萬億)、深圳(3.07萬億)和廣州(2.82萬億)這四座一線城市,在經濟總量和質量上,依然是中國所有城市的排頭兵。
此外,重慶和蘇州雙雙晉級“兩萬億俱樂部”,GDP分別達到了2.79萬億和2.27萬億,尤其是重慶的GDP正接近廣州,但考慮到區(qū)域面積、人口數量,特別是城市內部的產業(yè)結構等因素,重慶暫時還很難說是一線城市。
同樣,蘇州的GDP近年增幅很快,但作為一座工業(yè)城市,它的“能級”和北上廣深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類是直轄市,重慶和天津。
重慶作為最年輕的直轄市,總給人一種很“生猛”的感覺。在產業(yè)發(fā)展上,重慶的確可圈可點,并非完全是因為地域大、人口多才顯得經濟總量大。僅以筆記本電腦為例,到2021年,重慶已經連續(xù)7年產量全球第一。近年來,這座城市每年都生產了全球1/4到1/3的筆記本電腦。
相比而言,同為直轄市的天津,近年來在產業(yè)發(fā)展上則“低調”很多。天津2021年的GDP為1.57萬億,排在了南方四座省會城市成都、杭州、武漢和南京之后。實際上,天津有傳統(tǒng)的工業(yè)基礎,在1990年代更是吸引了摩托羅拉等一大批全球巨頭前來投資。此外,天津臨近海岸線,區(qū)位優(yōu)勢也不比深處內陸、位于四川盆地邊緣的重慶差。在這個意義上講,天津的確有點特殊。
第三類是強省會和計劃單列市。
在南方省份中,主要的經濟大省如江蘇(南京)、安徽(合肥)、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和湖北(武漢)等的省會,都成功晉級萬億。在北方,只有山東(濟南)、河南(鄭州)和陜西(西安)三個省的省會進入萬億之城的行列。
山東、河南擁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兩省分別為我國第二和第三人口大省,人口分別達到1.02億和9900萬。我國人口第一大省是廣東,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1.26億。作為山東和河南的省會,濟南和鄭州自然可以積聚全省的資金和人口,崛起為強省會,經濟總量走高并不意外。2021年,濟南和鄭州的GDP分別達到了1.14萬億和1.27萬億。
西安比較特殊。陜西的人口只有3900多萬,不到山東、河南的一半,但西安的GDP卻和濟南、鄭州相差不多,為1.07萬億。為什么西安這么牛?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安并不完全靠省會的政治優(yōu)勢集聚全省資源,而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yè)底子。
在1950年代,“一五”計劃期間,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重點工程中,西安市一座城市就達到了17項,占比超過10%,成為全國安排蘇聯援助項目最多的城市。
在這些工業(yè)底子之上,西安成為北方重要的軍工城市,其電子、航空等產業(yè)尤其強勢。而且,近年來,這些產業(yè)愈發(fā)受到國家的重視,一直都是國民經濟中的強勢產業(yè)。
相比而言,沈陽、長春等東北城市同為計劃經濟時代的“幸運兒”,但它們以鋼鐵、汽車等傳統(tǒng)產業(yè)為主,在動能轉化的時代,轉型會比較吃力,而西安卻可以做到“恒久彌新”。實際上,沈陽、長春、哈爾濱和大連等曾經的東北工業(yè)重鎮(zhèn),的確沒有一座城市在2021年晉級萬億俱樂部。
直轄市和強省會在經濟上的崛起,一定程度上的確得益于行政地位為城市帶去的資源優(yōu)勢,這是一種行政地位的能級。
目前,我國有5個計劃單列市,從北到南分別是大連、青島、寧波、廈門和深圳。其中,深圳作為一線城市,早已超越了計劃單列市的能級,不在這里討論。在其他四座單列市中,青島和寧波進入了萬億俱樂部,而大連和廈門沒有進入。
2021年,青島和寧波的GDP分別為1.41萬億和1.46萬億,而大連和廈門分別為7825億和7033億。同為計劃單列市,大連和廈門的體量幾乎只及青島和寧波的一半。尤其是大連和青島兩座城市,曾一度同為環(huán)渤海地帶的兩顆明珠,而如今的發(fā)展差距有點大。
即使排除規(guī)模因素,大連也明顯低于青島。大連的常住人口為700多萬,青島約為1000萬,而后者的GDP差距幾乎是前者的兩倍,那么,就可以看出兩座城市人均GDP的差距也非常大。
為何會有這種差距?經濟結構和市場的力量使然。提到大連的產業(yè),普通人很難想到特別出名的公司,王健林的萬達或許算一個,但這家公司的實際總部其實已經在北京。另外,人們還可能想到大連承接了日本IT公司的軟件外包。除此以外,大連暫時還缺乏在全國范圍內有足夠辨識度的企業(yè)或品牌。
青島就不一樣。提到青島,至少可以想到海爾和青島啤酒這兩大品牌,還有知名企業(yè)家張瑞敏、周厚健。
家電是充分競爭的行業(yè),在這個領域做得好,至少說明企業(yè)的市場化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啤酒行業(yè)也遵行這個邏輯,沒有市場保護,充分競爭,意味著企業(yè)的運營必須最大限度地市場化,才能生存。
家電和快消品,有著一個巨大的優(yōu)勢——永遠都有消費者需要它們。這意味著無論產業(yè)怎么變革,擁有這些產業(yè)的城市一直都會有較強的抗周期和抗風險能力。
青島既沒有強省會的人財集聚優(yōu)勢,也沒有直轄市的政治能級,卻在中國北方地區(qū),于經濟總量上始終穩(wěn)居第三名。北方地區(qū)GDP的前兩名,分別是兩大直轄市北京和天津。某種意義上講,青島代表了中國北方的一種市場力量和企業(yè)力量。
第四類是那些超級地級市,它們屈指可數,主要分布在廣東和江蘇兩大經濟強省。廣東的佛山和東莞,江蘇的蘇州、無錫和南通,進入了萬億俱樂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超級地級市都有著兩個特點。首先,它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地理空間上,無不位于一個巨大的城市群之中,接受著更高能級的城市(上海、深圳和廣州)的輻射;同時,也和其他城市之間進行著協(xié)作,特別是產業(yè)轉移,比如上海將跨國企業(yè)的制造環(huán)節(jié)轉移到蘇州或無錫,而深圳同樣將一些硬件企業(yè)轉移到了東莞,華為的東莞松山湖基地就是典型。
其次,它們的制造業(yè)都非常發(fā)達,每一座城市都擁有著辨識度極高的產業(yè)集群。佛山是陶瓷之都,除此以外,佛山下屬的順德,還擁有全球最大的家電企業(yè)美的集團。東莞更不用說,它是全球知名的“世界工廠”。
蘇州是亞太乃至全球電子企業(yè)的集聚地,也擁有著名的向新加坡學習而建立的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無錫則擁有龐大的紡織和五金產業(yè)集群,近幾年位居我國人均GDP最高的城市。南通的紡織集群也極度發(fā)達,早在1899年,我國近代著名企業(yè)家張謇就在家鄉(xiāng)南通創(chuàng)辦了大生紗廠。
可以說,制造業(yè)集群和城市協(xié)作這兩點,是超級地級市崛起的“雙輪”,而且兩者之間互為因果,互為促進。實際上,無論是制造業(yè)集群的崛起還是城市之間的產業(yè)協(xié)同或輻射,都主要是市場力量自身發(fā)揮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超級地級市的崛起更多是基于一種來自民間的、平等的橫向協(xié)同和資源共享,而非基于自上而下的垂直賦權或者資源傾斜。
也正因如此,萬億俱樂部中的那些行政能級最低的地級市的崛起之路,或許最值得我們去觀察和思考。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