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山
近年來,許多中考作文題總是通過展示材料的比較關系、突出話題的比較提示來強調(diào)更高的人生價值、更好的人生選擇,彰顯人生成長話題的特點。這種充滿比較思維且議論化的作文,特點鮮明,數(shù)量較多,自成一類。這類“比較任務類作文題”用來訓練思維比較適宜,我們也可在其他類型的作文中,發(fā)掘“比較任務”空間,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本文以近年來各地中考作文題為例展開探討。
一、比較意圖的視角
命題人以比較而設題,考生以比較而立意,作文通過比較法而得出結(jié)論。無論是命題還是答卷,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比較意圖。
1. 命題任務下的比較
作文命題時,命題人在題目、話題或材料里明確給出比較任務。例如,2022 年北京卷“我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深圳卷“是你,讓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江蘇揚州卷“傾聽,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2021 年南京卷“送禮物,選對方喜歡的,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湖北荊州卷“該不該穿統(tǒng)一校服”。訓練重點是強化和清晰比較關系。
以2022 年江蘇揚州卷“傾聽,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為例,傾聽,是虛心、真誠、理解、專注等尊重對方的態(tài)度,也是仔細、敏感、好奇、投入的行為習慣,還是講述者與傾聽者之間溝通的橋梁。態(tài)度讓對方盡情展示或傾訴,習慣讓自己有所發(fā)現(xiàn)與自我發(fā)現(xiàn),橋梁讓兩個相隔的世界互通有無。
當傾聽的對象是值得敬重的長者,虛心的態(tài)度能使對方給予更多的教誨,仔細的習慣讓我們厘清基本邏輯和要點,暢通的橋梁讓對方舒適且為后續(xù)交流留下良好記憶;當傾聽的對象是崇拜的偶像,專注的態(tài)度使我們重視對方的語言而不是其他,敏感的習慣能使我們捕捉到自身的不足,單向的橋梁也會變?yōu)榛ハ嗤鶃淼碾p向通道;當傾聽的對象是同輩,理解的態(tài)度能拉近雙方的距離,投入的習慣能使我們在平常的表達中發(fā)現(xiàn)新意,互建的橋梁會使雙方相互訴說、相互認同;當傾聽的對象是幼稚的孩童,真誠的態(tài)度能讓對方的表達完整清晰,好奇的習慣能讓我們與對方的好奇產(chǎn)生共鳴,不曾留意的小橋也能讓雙方互看別開生面的風景。
“不僅僅”提示考生將比較進行到底。表態(tài)度、說習慣、建橋梁三方面搭建起比較支架,依據(jù)傾聽不同對象的具體情形填充比較內(nèi)容。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碰到不同身份、不同個性的對象,因此只有良好的態(tài)度,還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還要對不同對象進行預判,做好各種交流預案。
2. 考生自行展開的比較
也有很多作文題,命題人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比較任務,如2022 年遼寧營口卷“逆風也很美”,江蘇鎮(zhèn)江卷“其實是特點”或“其實是優(yōu)點”或“其實是缺點”,2020 年江蘇南通卷“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四川綿陽卷“人生最貴的是”,2019 年廣州卷“別擔心,我可以的”。盡管如此,這些題目也可以用比較的思路來構(gòu)思文章。以2021 年四川綿陽卷作文題為例:
掌聲是汗水的回響,智慧是思考的回響,文明是歷史的回響……請以“回響”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有些考生會用材料中的三句話作為文章的主要結(jié)構(gòu),這不失為考場作文的有效選擇。考生這樣寫,是預設此三句話中“回響”的意思相同,他們會把力氣放在“掌聲與汗水”“智慧與思考”“文明與歷史”上,形成三個相互獨立的表達單元。表面上看,各單元中都有“回響”,“回響”串聯(lián)起全文,而實際上各單元之間無法產(chǎn)生關聯(lián)。其根本原因是,不同語境下的“回響”沒有了具體含義。
對這三句話作一番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回響”的不同意義。
“掌聲是汗水的回響”,“回響”為回饋之意,“掌聲”并不是對“汗水”最好的回饋,勞動成果才是,“汗水”也未必需要“掌聲”來回饋。“智慧是思考的回響”,“回響”是獎賞之意,是這份收獲之后的高級獎賞,同時智慧又可促進思考升級?!拔拿魇菤v史的回響”,“回響”有篩選記錄之意,文明是歷史的精選記錄,歷史長河中的污泥濁水則不在“回響”之中。
“回饋”“獎賞”“篩選”清楚揭示了“汗水”“思考”“歷史”三者的遞進關系。揭示并比較不同語境中關鍵詞的不同意義,則能強化語境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本題中的三句話是對三個不同語境的相同點評。相同的點評容易掩蓋語境之間的差異,因此需要對每個語境作專門點評,最后將各個點評作邏輯關聯(lián)的處理。
二、比較關系構(gòu)成的視角
從使用比較的目的看,構(gòu)成的比較關系通常有:雙方為手段與目標關系,雙方為取舍選擇關系。從使用比較的結(jié)果看,構(gòu)成的比較關系通常有:結(jié)論點呈并列關系,結(jié)論點呈遞進關系。其中,選擇性比較和遞進式比較是近幾年中考作文題最常見的兩種比較關系。
1. 選擇性比較
一些中考作文題要求考生通過比較來作出選擇,如2022 年江蘇泰州卷“各顯其妙”,2021 年南京卷“送禮物,選對方喜歡的,還是選自己喜歡的”,湖北荊州卷“該不該穿統(tǒng)一的校服”,2020 年山東聊城卷“美好的選擇”。考生可通過比較來豐富選擇的理由,以2021 年湖北恩施卷作文題為例:
父母等著孩子感恩,孩子等著父母道歉
——這句話適用于中國許多家庭的親子關系現(xiàn)實中你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系?讀完材料,你有何聯(lián)想與思考?請你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作文。如果選題目(2),請先在空白處選填“感恩”或“道歉”補全題目……
(1)命題作文:我等著您道歉
(2)半命題作文:我選擇____
本題的選擇帶有鮮明的辯論色彩?!拔疫x擇感恩”,意思清晰確切。“我選擇道歉”,則包含兩個截然相反的意思:選擇向父母道歉,選擇讓父母給自己道歉。第一個意思是“我選擇道歉”句式本身的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作文材料語境所賦予的意思。
選擇向父母道歉,是自己有太多對不住父母的地方,不道歉親子關系就無法改善,就會愧對父母、愧對學校對自己的教育。
選擇讓父母給自己道歉,是因為父母傷害了自己的感情,侵犯了自己的權(quán)利,損傷了自己的尊嚴。
選擇感恩,是因為父母的無私,父母的奉獻,父母的辛勞,父母在慢慢老去。
“父母等著孩子感恩”是基于過去的付出,期待未來的回報?!昂⒆拥戎改傅狼浮笔菆?zhí)著于眼下的對錯,期待著與過去告別。
父母等著孩子感恩,是秉持付出與回報的傳統(tǒng)倫理;孩子等著父母道歉,是堅守權(quán)利與義務的現(xiàn)代觀念。傳統(tǒng)倫理,決定了回報必須以付出為前提,這涉及雙方行為,若無付出則感恩無望;現(xiàn)代觀念,強調(diào)權(quán)利與義務的獨立,分別描述單方面的行為,撫養(yǎng)、贍養(yǎng)都是無條件的。
情感態(tài)度選擇的背后,既隱含著價值觀的問題,也隱含著方法論的問題,運用概念比較法能將這些問題揭示透徹,并贏得辯論。揭示概念的基本內(nèi)涵,設置多個語境拓展并體現(xiàn)概念的外延,是辯論的基礎工作。本題可從“感恩”“道歉”行為的原因、時間指向、價值取向三個語境展開討論。
2. 遞進性比較
通過比較分析,可以揭示材料內(nèi)在邏輯,逐步深化文章主題,如2022 年江蘇揚州卷“傾聽,不僅僅是一種態(tài)度”,北京卷“我創(chuàng)造了新紀錄”,2021 年湖北十堰卷“最的時刻”,上海卷“比看上去更有意思”,2018 年河南卷“最懂我的那個人”等。以2022 年黑龍江綏化卷作文題為例: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你的理解,選好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
路口,媽媽帶著小男孩正準備隨著眾人穿過街道,卻被小男孩一把拉住?!皨寢專羌t燈!”小男孩說。“別人都過去了,咱們也過去吧?!薄皠e人是別人,我們是我們。紅燈停,綠燈行。”小男孩聲音稚嫩卻十分堅定?!疤焐辉缌?,我們快點兒過去吧?!眿寢屩钡卣f。小男孩的臉瞬間漲得通紅,大聲說:“前幾天,小剛的爸爸因為闖紅燈被車撞了,現(xiàn)在還在醫(yī)院里治療呢。老師告訴我們要管好自己,在學校要遵守校規(guī)校紀,在外要遵守社會規(guī)則?!?/p>
綠燈亮了,小男孩牽起媽媽的手,安全地走過斑馬線。
這個故事逐層展示了人物的比較關系:小男孩不同于媽媽和眾人,在紅燈前停下腳步,并拉住了媽媽。小男孩不同于媽媽而堅持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規(guī)則。小男孩不同于媽媽著急趕路。小男孩給媽媽講了同學父親的事故說服了媽媽。小男孩和媽媽安全地走過斑馬線。
這個故事清晰揭示了事件的比較關系:行為不同→認識不同→認識趨同→行為趨同。
故事由兩個小層進結(jié)構(gòu)組成一個大層進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了這類事件的所有邏輯內(nèi)核。在這一內(nèi)核下上演著一幕幕人間小戲劇。掌握了這種結(jié)構(gòu),也就掌握了講好此類故事的精髓。
這個故事也由淺入深地揭示了主題的比較關系:小男孩一直主動,媽媽由被動到主動;小男孩一直沒變,媽媽前后變化;小男孩守規(guī)則,媽媽憑經(jīng)驗;規(guī)則保護全體人,經(jīng)驗照顧部分人;規(guī)則保長安,經(jīng)驗保一時;大眾中的小概率事件,則是受害人的大概率災難。
熟悉的故事中,往往隱含著較多的比較關系。理出由淺入深的比較關系的具體做法是:從人物、情節(jié)和主題等故事要素入手逐一進行比較。人物的比較能發(fā)現(xiàn)橫向的意義,情節(jié)的比較能展示縱向的意義,主題的比較則能使意義倍增、思維拓展。
三、比較功能的視角
不管是作為文章整體的表現(xiàn)手法,還是作為文章局部或者修辭層面的手法;不管是藝術(shù)表達語境中的手法,還是論述實用語境中的手法,比較法的基本功能就是比出相同,比出差異。
1. 求同比較
有些題目提供了若干相關或相近的材料,給學生選擇或發(fā)揮的機會,如2022 年云南卷“耳畔總響起那句話”,2020 年四川綿陽卷“人生最貴的是”,2017 年廣州卷“總會想起那張照片”。考生可以對這些材料進行比較歸納,進而獲得統(tǒng)領所有材料的認識,最終實現(xiàn)思維的新突破。以2020 年四川綿陽卷作文題為例:
一位母親拽回了準備闖紅燈的女兒并嚴厲地批評了她;一個肉鋪老板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賣良心肉、用公平秤;一名裝修師傅時隔半月,又特地趕到客戶家里補上忘掉的一顆螺絲釘……
其實,在我們心目中,每個人最貴的東西都不一樣,你心中的是什么呢?
請以“人生最貴的是”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第一則材料強調(diào)的是——規(guī)則,一次不慎瞬間就可釀成大禍。
第二則材料強調(diào)的是——守信,一次兩次缺斤短兩也會慢慢失去顧客。
第三則材料強調(diào)的是——負責,一次遺忘也許永遠不會有什么影響。
“人生最貴的是”的命題,需要填入一個詞,但是“規(guī)則”“守信”“負責”中的任何一個詞都不能概括三則材料,因此需要尋找一個能夠作為這三個概念的上位概念。只有“契約”能作這三個概念的上位概念。從精神文明建設角度看,契約對今天的人們無比重要;從語文思維訓練角度看,它是唯一能統(tǒng)領三則材料的概念。
如果有分論點,那么一定有總論點;并列概念的存在,往往意味著上位總概念的存在。尋找并列概念的上位概念,就是解答這類題目的思路。這看似專業(yè)的邏輯討論,其實是訓練歸納思維,由局部歸納到總體歸納。多則相近材料出現(xiàn)在命題中是常見現(xiàn)象。材料間的差異需要局部歸納,為它們尋找各自的屬類。材料間的共性則需要在歸納的基礎上進行再歸納。
2. 求異比較
一些作文題是考生熟知的表述,但往往包含著不同的意義;一些作文材料全是考生熟悉的信息,其實也包含了超出考生想象的不同意義。比如2022 年深圳卷“是你,讓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2021 年江蘇連云港卷“對自己滿意”,2020 年江蘇南通卷“那段日子,我忽然長大”,2018 年河南卷“最懂我的那個人”。寫作時可運用比較思維揭示熟知表述中的不同意義。以2019 年紹興卷作文題為例: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寫一篇文章。
蘇格蘭阿伯丁的馬歇爾學院大門上鐫刻著三句話:“他們說?!?/p>
“他們說什么?”
“讓他們說去吧?!?/p>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哪些聯(lián)想與思考?請你寫一篇文章,可講述經(jīng)歷,可抒發(fā)情感,可闡述觀點……
這三句話,可以理解為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他們”應指這所學校的師生。學校對師生的言論持有包容、肯定和欣賞的態(tài)度。
初看這三句話,“他們說”似乎是旁觀的口吻,“他們說什么”是關注的口吻,“讓他們說去吧”是贊許的口吻。
再看這三句話,“他們說”是陳述句,直接的意思是“他們正在說”,潛在的意思是“他們的‘說值得重視”?!八麄冋f什么”是疑問句,直接的意思是“他們說了許多”,潛在的意思是“他們說的都有內(nèi)在關聯(lián),需要我們?nèi)チ私鈱W習”。“讓他們說去吧”是祈使句,直接的意思是“允許他們自由地說吧”,潛在的意思是“他們的‘說能代表發(fā)言者的智慧,也能碰撞出新的智慧”。
熟悉的字面差異,卻能引出更深刻的邏輯差異。邏輯差異往往與語氣有關。陳述、疑問、祈使,既反映了出發(fā)點的差異,也反映了結(jié)論的差異。
“比較任務類作文題”近年高頻次出現(xiàn),是中考作文命題議論化的結(jié)果。中考作文議論化傾向,又是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回應。用比較法來促進議論、提升思維水平,應該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選擇。比較法不單是作文教學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方法。正因如此,比較法不僅是語文教學的手段,還是語文教學的目標。運用比較方法,完成比較任務,得出比較結(jié)論,應該成為語文日常教學的常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