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嶸
摘 要 近些年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的文化環(huán)境越來越朝著綜合化方向發(fā)展,許多城市利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進行廣泛的空間轉型,拓展出第三空間。在此背景下,如何實施圖書館空間再造,實現(xiàn)服務功能轉型,提高社會人文便利性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論文以圖書館空間再造為研究核心,梳理圖書館空間再造的要素及其功能,并提出了基于城市第三空間的圖書館空間再造的方向和策略,以期能夠為相關學者和城市建設者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 城市第三空間;圖書館空間;再造
分類號 G258.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2.04.009
Research on Reconstruction of Library Space Based on the Third Urban Space
Shen ?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rban cultural environmen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with the change of people's way of life. Many cities use cultural facilities, such as libraries, to carry out extensive spatial transformation and expand the third space. Under that background, how to implement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and improve social and humanistic convenience has become a concern of many people. The paper takes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as the research core, sorts out its elements and func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strate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ird urban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 for relevant scholars and urban builders
Keywords the third urban space. library space. Reconstruction.
2021年6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fā)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guī)劃》,提出了要推動公共圖書館向“以人為中心”轉型,建設開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現(xiàn)代圖書館,適應高質量發(fā)展的要求。近年來,“城市第三空間”建設理念逐漸成為共識,空間再造成為圖書館向第三空間發(fā)展,提升服務功能,實現(xiàn)服務轉型的重要舉措。圖書館實施空間再造,拓展空間功能,貼合民眾需求,深度融入百姓生活,對提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1 城市第三空間內涵及其發(fā)展
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爾登堡(Ray Oldenburg)從城市及社會研究角度,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他將家和居住的地方稱為“第一空間”,工作的地方稱為“第二空間”,而“第三空間”則是居住和工作地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場所,更強調社交的作用,如街道、咖啡館、酒吧、社區(qū)中心等等[1]。2009年,國際圖書聯(lián)合會把第三空間的圖書館列為會議主題討論,進而引發(fā)了世界各國對第三空間的廣泛探討。隨著這一概念的逐步清晰,現(xiàn)在人們對其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更多的學者認為,第三空間是一種除了居家生活空間、工作空間之外的空間,它能夠給人們帶來休閑放松的人文環(huán)境,進而實現(xiàn)人們內心和精神自我解壓。第三空間具有公共性、共享性和社會化的特征,強調的是公共空間作為社會交往場所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以一定的主題為依托,借助個性化服務搭建起了全新的空間系統(tǒng),供人們進行學習、休閑、娛樂、社交。
城市第三空間這一概念自從產生以來,便對城市社會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伴隨著對其探討的深入,其建設發(fā)展也越來越凸顯出新的實踐化特征。在由理論向實踐過渡中,許多學者就城市第三空間發(fā)展的概念、發(fā)展的特征和未來的演化趨勢進行了描述,就城市第三空間所要發(fā)揮的特有性功能和在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進行了全面的論述。
在國外,城市第三空間的發(fā)展建設和改造較為多樣化,城市第三空間的建設數量也相對較多。世界各地新型圖書館服務的產生和發(fā)展,為塑造和培育城市第三空間發(fā)揮了很好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如:1999年,英國倫敦哈姆雷特區(qū)將圖書館改名為“概念店”,該館與社區(qū)其他相關功能合作,形成集圖書館、信息、培訓于一身的社區(qū)文化設施,不僅保留了借閱服務,設立研討空間、電腦教室、展示空間和舞蹈空間等,還配有咖啡、鋼琴等休閑設施,并以連鎖店的方式建成多家“概念店”[2]。再如,2018年開館的芬蘭“Oodi”頌歌圖書館,被稱為最“不務正業(yè)”圖書館,除了可以看書外,還能看電影、喝咖啡、辦公、遛娃、彈琴、會友等,平時還能借諸如筆記本、IPAD、耳機、溜冰鞋、網球拍等生活物品;館內設置有展覽廳、3D打印區(qū)、錄音棚、琴房、攝影工作室等多種功能區(qū)域,打造了一個自由的“城市的免費客廳”[3]。
二十一世紀初,伴隨著“全民閱讀”國家戰(zhàn)略實施,我國圖書館掀起空間再造浪潮,并在向第三空間方向轉化中受到了學界和業(yè)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進入2010年以后,城市第三空間的建設開始進入實踐化階段,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逐漸零星的出現(xiàn),依托于圖書館轉化而形成的城市第三空間,是我國城市第三空間建設的初級探索,它們在演化方向、建設要素、基礎設施、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處于初步的摸索狀態(tài)。很多圖書館是在原有空間基礎上進行主動式局部改造,形成了一個設在圖書館內部的類似于沙龍、會所形式的第三空間建設模型。隨著近些年來對城市第三空間的進一步的延展和深入認識,許多城市對于城市第三空間的建設越來越重視,并隨著人文環(huán)境要素的不斷融入和拓展,使城市第三空間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動向,以傳統(tǒng)文化、環(huán)境搭配和心靈安慰為主體的新一代城市第三空間發(fā)展模型日漸成熟。2019年,對外開放的蘇州第二圖書館打造了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復合文化空間,是新時期圖書館功能轉型升級的優(yōu)秀案例。該館除在圖書館借閱服務上更加智能、更加便捷以外,還重點為大眾打造了各類空間,例如運用專業(yè)的音響設備、360度全息投影技術,營造了極致空間與聲效的音樂圖書館;應用多媒體、3D等技術打造而成的少兒體驗區(qū);文化創(chuàng)意、設計研發(fā)、蘇州非遺等元素打造的設計圖書館,并開創(chuàng)了產、學、研、資、服一體化平臺[4]。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2 城市第三空間與圖書館空間關系
城市第三空間自產生以來就受到圖書館界的廣泛關注,但兩者核心功能不同,城市第三空間強調休閑、娛樂、社交、消遣的功能,而圖書館空間更加強調閱讀、學習,因此有著本質區(qū)別。這種不同更多體現(xiàn)在功能上的不同。第三空間除了閱讀、學習功能之外還有其他的功能,如休閑功能,娛樂功能,社交功能,展示功能,體驗功能等,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第三空間的主體作用。閱讀功能僅是城市第三空間中的基礎性功能之一,而并非最重要的功能,休閑、娛樂、社交、消遣才是城市第三空間的核心要素。而圖書館空間的核心功能是閱讀、學習功能。近些年來,圖書館空間也產生了一定的轉型,但閱讀、學習功能的根本性、核心性和重要性沒有變。因此,兩者功能定位不同,決定了兩者具有本質性的區(qū)別,不可以將兩者有所混淆。
就發(fā)展趨勢而言,二者在各自有效實現(xiàn)多元化融合發(fā)展的趨勢中可以相互依托、相互轉化、相互借鑒。
目前,大多城市第三空間在建設中都會融入閱讀、學習功能,以增加第三空間的品味和文化氛圍。許多第三空間還會與圖書館共同打造,依托圖書館豐富的文獻資源,設置閱讀空間,豐富閱讀功能。同樣,圖書館也會依托第三空間的環(huán)境資源,開展服務延伸,拓展服務陣地。我國許多城市的城市書房就是兩者相互依托、共同打造的典型事例。如:江陰圖書館通過與咖啡館、茶樓、花店等不同服務業(yè)態(tài)的第三空間合作,打造出“三味書咖”城市閱讀空間,依托第三空間的環(huán)境資源建成了集圖書借還、圖書閱覽、讀書活動為一體的圖書館分館,并實現(xiàn)與總館的圖書通借通還,此舉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書香氛圍,還極大地提高了該圖書館的服務效能,近年來江陰圖書館文獻外借量均在150萬冊以上。
相互借鑒是兩者之間相伴相生關系的顯性表現(xiàn)。許多城市第三空間的發(fā)展,正是來源于圖書館空間的改造,不斷借鑒圖書館空間的未來發(fā)展來壯大自己。圖書館空間也同樣借鑒了社會治理和人文環(huán)境建設中的相關概念和元素,拓展了娛樂休閑、社交消遣等相關功能,從而不斷演化,相互融合,打造出城市第三空間。例如,成功入圍2021年IFLA/Systematic年度最佳公共圖書館獎的寧波圖書館新館,在新館功能設計上借鑒了許多第三空間元素,設置了交流空間、創(chuàng)客空間、音樂空間、藝術展示空間、研習空間等,猶如一座布滿書籍的文化“百貨商店” [5]。
城市第三空間和圖書館空間之間有著相互轉化的關系。城市第三空間休閑娛樂功能的弱化將會突顯其閱讀、學習功能,從而轉型到圖書館空間。如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所有咖啡館,因為新冠疫情的肆虐而關閉了,如今恢復后,在維也納市政府推動下,減弱了咖啡館休閑社交功能,設計成專門為學生提供看書學習的圖書館閱覽室,這個舉措非常成功,受到市民的歡迎[6]。同樣,圖書館空間通過空間再造,進一步增強休閑娛樂功能,便可以打造成為城市的第三空間。
3 圖書館空間再造要素及其功能
3.1 賦予更多的第三空間功能
圖書館空間再造最主要的是功能再造,它是向城市第三空間轉化的核心要素。除了圖書館閱讀學習這一核心功能外,目前比較成熟的拓展功能主要是交流功能、休閑功能、展示功能、體驗功能。交流功能更多強調的是處在這一空間過程中,人們能夠尋找到一個較為安靜、閑適、和諧的交流場所,消除陌生感,搭建起文化思想溝通的平臺。如在館內設置獨立的音樂、書法、文學等專題的文化交流空間,讓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讀者相聚到一起,溝通思想,交流知識。休閑功能則是指空間功能中的主體性功能,這一功能突出強調了空間功能應該具有閑適性,無需有過多的規(guī)范性要求,以限制人們的心情放松。展示功能應用較為廣泛,有著營造人文環(huán)境、賞析文化成果的作用,如成果展示,藝術產品展示,文化展覽,圖書展示等。體驗功能是圖書館通過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產品,以此豐富文化休閑體驗,它強調人們在居家、工作之外的場所中能夠擁有社會性之體驗感和愉悅感[7],目前打造的體驗功能大多集中在多媒體新技術上,如數字閱讀體驗、VR展廳體驗、數字影音體驗等。
3.2 拓寬多樣化的空間服務
一方面,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和互聯(lián)網大數據的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圖書館空間再造開始強調人工智能服務與自助服務。通過計算機大數據錄入用戶信息,依據不同的要素進行主動的自動化信息識別、自動化空間預約和自助式空間管理。在圖書借閱、共享服務等方面則可以完全依靠自助服務,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從而擺脫了人為參與而造成其他要素對空間獨立性的干擾[8]。另一方面,尋求客觀、專業(yè)、熱心公益的社會第三方參與到圖書館空間的建設和服務過程中。如休閑、體驗等功能區(qū)域可以引入業(yè)務外包,還可以建立志愿者服務團隊,為讀者提供咨詢、引導、空間整理等輔助性服務工作。
與傳統(tǒng)圖書館空間相比,轉型再造的現(xiàn)代圖書館在空間布局上除了包含圖書、報刊、沙發(fā)、桌椅等固有設施外,進一步拓展了基礎設施的領域和范圍,加大了在體驗區(qū)、展示區(qū)、休閑區(qū)、工作區(qū)等特殊性設施的建設,依據不同的功能定位配置不同的設施,注重各類設施的便利性、舒適性和環(huán)境協(xié)調性。特別是在一些特定主題空間建設上,會依據主題特性進行不同的基礎設施建設,如:藝術專題共享空間中包含各類藝術展品,組合式閱覽框架,以及輔助性閱讀藝術品相關的展板;互聯(lián)網移動體驗空間,則更多的接入了移動互聯(lián)網設備,包括無線網絡空間設置、認證設備、人臉識別、自助打印機、掃描儀、電子白板、投影儀等。
3.3 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
文獻資源是圖書館基礎要素,這一要素現(xiàn)階段主要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方面進行呈現(xiàn)。在線下主要通過紙質館藏圖書的提供,更多的是一種無邊界的多維化的圖書提供。線上文獻資源的提供則更加豐富,以數字圖書館系統(tǒng)為依托,通過將數字圖書館與其他網絡服務(如網絡影音、網絡慕課等)結合為一體,從而在圖書館內部打造了一個高度多元性的數字文獻資源體系。圖書館再造少不了文獻資源的再造,提供更多的數字文獻資源可以對紙質文獻進行有效補充。同時,智能檢索功能可以讓閱讀更加便捷,可視化視頻資源、數字有聲讀物等數字閱讀形式也會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3.4 打造人文的空間環(huán)境
圖書館通過空間再造,打造成城市的“文化客廳”,功能不再只是閱讀學習,適合多樣化空間功能的環(huán)境設計同樣也是建設的要素。作為第三空間的圖書館,在空間環(huán)境設計上應注重藝術和人文的有機結合,創(chuàng)造舒適、愉悅的文化氛圍。(1)環(huán)境設計要符合空間功能的需要,通過藝術性的裝飾和渲染,營造不同功能的環(huán)境氛圍,有利于增強空間功能的吸引力和體驗感。如影音空間的打造,則需要注重燈光、地毯、空間色彩、軟裝飾等元素的科學搭配,讓讀者享受到沉浸式的生活體驗。(2)通過休閑元素的環(huán)境設計來增加舒適度和親和力,拉近讀者與圖書館的距離,形成強烈的歸屬感[9]。(3)文旅融合背景下,圖書館的環(huán)境設計上還可以增加地方文化旅游元素,弘揚傳統(tǒng)文化、展示城市形象。2019年建成開放的安吉圖書館新館就充分融入本土“因子”,運用了昌碩文化、竹文化等本土文化旅游元素,無論是大廳主題背景墻的竹材與山水剪影,還是竹制座椅、竹制閱讀場所、竹工藝吊頂與隔斷,安吉文化無處不在[10]。
4 基于城市第三空間的圖書館空間再造的方向和策略
如何將這些傳統(tǒng)建筑理念下設計的圖書館,再造成為以“信息共享空間”“學習交流空間”“知識生活空間”為主,以“休閑娛樂空間”為輔,具有多元文化包容能力的第三空間,是現(xiàn)代圖書館轉型的方向[11]。
4.1 強化新技術、全自由的讀者閱讀體驗
圖書館再造并向城市第三空間轉型的未來方向之一是新技術的高度應用和打造全自由的閱讀體驗。在這一方向上,它的核心目的是使讀者獲得愉悅感。通過對圖書館空間的新技術應用和改造,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和人工智能等來提供智慧化服務,如機器人智能導引、場館網絡預約、人臉認證識別、圖書自助借閱等。在這里,讀者不僅能夠獲得閱讀的快樂,更能感受到城市無壓力下的人文環(huán)境,能夠從精神層面,加強自身的人文情懷建設,提高幸福感、獲得感。近年來,公共圖書館紛紛打造了24小時自助閱讀空間,深受讀者歡迎,新技術的應用讓閱讀更便捷,自由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讓讀者更愉悅。
4.2 打造主題化、專業(yè)性的特色空間功能
圖書館再造的另一個方向是主題化、專業(yè)性,它有助于圖書館空間特色功能的發(fā)揮。主題化和專業(yè)性指的圖書館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可能會承擔起某一類型特征化的功能,例如專門性的對于城市人文空間的挖掘、專門性的對于社交空間的挖掘。這些單向維度的挖掘并非是功能的單一化,更多的是開發(fā)空間特色功能,打造特色品牌。圖書館空間再造向第三空間轉化時,最好確立主題特色,深度挖掘特色空間要素,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上海楊浦區(qū)圖書館主題館構建的第三空間就是此類特色空間再造的典型案例,該空間全方位收集了上海近代市政和近代工業(yè)的特色文獻資料,全面展示上海近代發(fā)展史,同時引進信息共享空間的服務理念,滿足讀者學習、娛樂、休閑、交流等多種需求[12]。
4.3 注重多樣化、泛服務的現(xiàn)代圖書館轉型
圖書館空間再造還應注重向多樣化、泛服務的方向轉型。伴隨著現(xiàn)代圖書館提供公共服務的功能多樣化,可以朝著綜合化、全能化的方向發(fā)展,以實現(xiàn)各領域的廣泛參與和人文環(huán)境的綜合化建設。我們在圖書館空間再造過程中,要打造更多的各類空間服務,如創(chuàng)意服務、研學服務、休閑服務、藝術欣賞服務、展覽展示服務、主題場館服務等。以充分的發(fā)揮圖書館空間再造向第三空間轉化時的多路徑選擇,實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豐富空間再造的內容和第三空間的要素。同時又要堅持在多路徑發(fā)展過程中特色優(yōu)化,打造內涵豐富、特征明顯的第三空間。
4.4 強調有選擇、有取舍的空間功能設置
圖書館通過空間再造融入更多娛樂、休閑、社交等空間元素,讓原有靜態(tài)知識交流轉變成動態(tài)知識交流,成為真正的信息共享空間。但在其豐富多元功能的同時,閱讀學習的核心功能不能弱化,“安靜”仍然是必須遵守的宗旨圭臬,完全趨同于第三空間發(fā)展會喪失圖書館自身的生存空間。因此,圖書館在空間再造過程中,應該有取舍地進行空間功能選擇,如綜合性購物、電玩游戲、氛圍音樂等破壞圖書館公益性本質和安靜閱讀環(huán)境的功能不應設置,同時還要注意動靜分隔、合理分區(qū),防止功能區(qū)域的相互影響。我們在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功能選擇上還需要結合大眾需求,讓有限的圖書館空間更多地融入大眾生活。
我們在選擇空間功能時還應該注意功能的實用性和可持續(xù)性,尤其是在休閑娛樂、展示、體驗類的空間功能設置上,要進行充分的前期調研,切不可盲目跟風。許多華而不實的空間功能,由于新技術的成熟度不夠,缺乏很好的更新和維護,導致延續(xù)性差,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
4.5 構建開放性、共享化的虛擬空間服務
虛擬空間服務是當前圖書館再造的熱點方向。一方面,通過數字圖書館建設,向讀者提供數字館藏的泛在閱讀、移動閱讀,為讀者獲取使用數字格式的知識和信息資源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除館藏數字資源外,還應重視網絡化、全球性、開放性、共享化的資源的利用,通過提供虛擬咨詢服務、知識信息服務、智庫支持服務等建設虛擬空間服務,為行業(yè)專家、參考咨詢館員、用戶之間搭建網絡互動交流平臺,實現(xiàn)知識傳播和信息共享。此外,圖書館還需要進行服務功能整合,建立協(xié)同工作機制,實現(xiàn)圖書館物理空間、虛擬空間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體系[13]。
5 結語
圖書館空間基于城市第三空間的方向進行再造,是新時期圖書館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圖書館空間通過設計與再造,突破圖書館傳統(tǒng)服務的邊界,重新開發(fā)和利用的空間資源,將會賦予圖書館新的活力和能量。我們在進行圖書館空間再造時,不能只是進行功能的簡單累加,而是要因地制宜,找準自身定位,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間資源,打造出民眾滿意的公共文化場所。
參考文獻:
馮靜,甄峰,王晶.西方城市第三空間研究及其規(guī)劃思考[J].國際城市規(guī)劃, 2015, 30(5):16-21.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
吳建中.走向第三代圖書館[J].圖書館雜志,2016(60):4-9.
新浪時尚.8億造了個全球最“不務正業(yè)”圖書
館[EB/OL].[2019-3-30].http://fashion.sina.com.cn/luxury/de/2019-03-30/2204/doc-ihtxyzsm1198095.shtml.
金德政.蘇州第二圖書館:一座來自未來的圖書館[J].文化月刊,2020(8):94-96.
趙啟玥.寧波圖書館新館入圍2021年IFLA/Systematic年度最佳公共圖書館獎[EB/OL].[20
22-02-04].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98931.
疫情盛行之下,維也納咖啡館變身圖書館[EB/
OL].[2021-2-8].https://www.360kuai.com/pc/9d09
f1f43cf6e73e7?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
bbd1&refer_scene=so_1.
賈曉彥.“雙創(chuàng)”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創(chuàng)新:以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圖書館為例[J].情 報 探 索,2017(12):119-123.
郭育凱.從“星巴克”看高校圖書館營造“第三空間” [J].圖書館建設,2009(12):65-71.
林志平.基于第三空間理念的圖書館服務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7):90-92.
安吉新聞網.新圖書館讓城市“文化靈魂”有處安放 [EB/OL].[2017-07-12]. http://ajnews.zjol.com.cn/ajnews/system/2017/07/12/030240404.shtml.
段小虎,張梅,熊偉.重構圖書館空間的認知體系[J].圖書與情報,2013(5):35-38.
王繼穎.上海楊浦區(qū)圖書館主題館構建第三空間舉措[J].河北科技圖苑,2013(5):5-7.
謝群.以構建文化第三空間為導向的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J].圖書館學研究,2014(10):59-60,70.
沈 嶸 江蘇省泰州市圖書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江蘇泰州,225300。
(收稿日期:2022-02-08 編校:曹曉文,劉 明)0A19207C-A630-466D-8619-958BE6D0EE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