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艾德勒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了名著的6條標準:讀者最多、通俗易懂、永遠不落后時代、雋永耐讀、最有影響力、探索人類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并取得突破性進展。
名著是具有較高水準、藝術價值且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與考驗的優(yōu)秀著作。名著的魅力取決于作者嘔心瀝血地精心構(gòu)思,傾力撰寫。馬克思寫《資本論》,從1843年到1883年去世歷時40年,查閱有關書刊達1500余種,僅1850年到1851年兩年間就做筆記18本。俄國列夫·托爾斯泰為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將《復活》反復修改了20次。明代李時珍為著《本草綱目》,遍訪名醫(yī)宿儒,廣搜民間驗方,參考古代文獻800余種,歷時27年,三易其稿,凝聚了作者的生命價值。當然,也有些名著成書時間很短,如郭沫若的劇本《蔡文姬》只用了一個星期,巴爾扎克的小說《高老頭》只用了三天三夜,這些從時間上看似“急就篇”的作品,卻是作者長期治學、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晶。
一些名著在問世之初,不一定立即成為暢銷書,但它們卻會成為永遠的暢銷書,而且突破國界,成為整個人類的精神財富。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