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環(huán),張珊玲,宋 瑋,羅萬和,2,陳 偉,2,3
(1.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塔里木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工程實驗室,阿拉爾 843300;2.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塔里木畜牧科技重點實驗室,阿拉爾 843300;3.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塔里木盆地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阿拉爾 843300)
由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S.aureus)引起的奶牛乳腺炎導(dǎo)致全球每天損失380 t牛奶[1-2]。更嚴重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常以小菌落變異株(Staphylococcusaureussmall colony variants,SASCVs)的形式在機體內(nèi)持續(xù)存在,并形成生物被膜。研究表明,成膜的SASCVs菌株對抗菌藥物和宿主免疫系統(tǒng)的清除作用有更強的抵抗力,進而導(dǎo)致奶牛反復(fù)和長期感染乳腺炎[3]。體外藥敏試驗結(jié)果表明,替米考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為2.2 μg/mL[4]。但替米考星具有較大的苦味,味覺敏感的動物口服替米考星時,容易拒食和引起反胃[5]。更為嚴重的是,替米考星難以穿透生物被膜,直接作用于SASCVs菌株。故臨床上,替米考星對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療效相對較差[6]。
作為黃酮醇類化合物的槲皮素具有多種生物活性,能抑制細菌胞外多糖基質(zhì)的產(chǎn)生,從而減少胞外多糖蛋白復(fù)合物的形成,阻止SASCVs生物被膜進入成熟階段,并且通過破壞生物被膜的完整性,使抗菌藥物更易作用于細菌,從而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7-9]。且槲皮素副作用小,無致畸、致癌、致突變等毒性作用,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中[10]。但槲皮素在水和有機溶劑中幾乎不溶,且易降解,極大地限制了槲皮素生物活性的發(fā)揮[11]。鑒于此,本研究以槲皮素為中草藥,替米考星為化學合成藥,制備一種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用于治療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本試驗通過篩選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對比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商品化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抗菌活性,評價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優(yōu)勢以期為治療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基礎(chǔ)研究資料。
1.1.1 試驗菌株 SASCVs菌株由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塔里木動物疫病診斷與防控工程實驗室提供。
1.1.2 藥品與試劑 替米考星原料藥(1404001)購自武漢維物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替米考星標準品(K0310711)購自中國獸醫(yī)藥品監(jiān)察所,純度為91.0%;槲皮素原料藥(20111013)購自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純度為98.5%;替米考星溶液(030142264)購自河北地邦動物保健科技有限公司;聚乙二醇6000(981007)購自天津永晟精細化工有限公司;β-環(huán)糊精(20190319)和聚乙烯醇(P8136)均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1.3 主要儀器 集熱式恒溫磁力攪拌器(DF-101S)購自上海力辰邦西儀器科技有限公司;加熱磁力攪拌器(IT-07A3)購自上海滬西股份有限公司;渦旋振蕩儀(XW-80A)購自海門市其林貝爾儀器制造有限公司;激光納米粒度儀(ZS3600)購自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生物顯微鏡(BX41)購自O(shè)lympus公司;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LRH-250-S)購自上海悅豐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掃描電子顯微鏡(JSM-6390LV)購自NTC公司;高通量實時微生物生長儀(MicroScreen HT)購自杰靈儀器制造有限公司。
1.2.1 最優(yōu)配方用量的篩選 稱取一定量的槲皮素(0.05、0.10、0.15和0.20 g)分別溶解于7.5% 20 mL的聚乙二醇溶液中,再稱取一定量的替米考星原料藥(0.2、0.3、0.4和0.5 g)分別加入到槲皮素-聚乙二醇混合溶液中,保證藥物含量最高,且無沉淀、變色、產(chǎn)生氣體、異物或其他變質(zhì)現(xiàn)象的槲皮素和替米考星原料藥用量為最優(yōu)用量。
1.2.2 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的篩選 結(jié)合槲皮素與替米考星理化性質(zhì),選取聚乙二醇溶液濃度(5.0%、7.5%、10.0%)、轉(zhuǎn)速(500、1 000、1 500 r/min)、反應(yīng)時間(0.5、1.0、2.0 h)、反應(yīng)溫度(25、50、75 ℃)為影響因素,設(shè)計L9(34)正交試驗(表1)。以所制備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外觀性狀為評價指標篩選出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
表1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Table 1 Factor level table of orthogonal test
1.2.3 最優(yōu)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制備 精確稱取1.2.1篩選出的槲皮素和替米考星原料藥的最優(yōu)用量,根據(jù)1.2.2所篩選出的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在最優(yōu)轉(zhuǎn)速下分別依次加入到20 mL最優(yōu)濃度聚乙二醇溶液中,在最優(yōu)的溫度下加熱并攪拌一定時間,最后將混合溶液通過0.45 μm的微孔濾膜,即得到最優(yōu)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根據(jù)《中國獸藥典(2010版)》[12]中對于液體制劑的要求,觀察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外觀性狀,包括氣味、顏色、狀態(tài)等,判斷其有無變色、發(fā)霉、產(chǎn)生氣體、異物或其他變質(zhì)現(xiàn)象。
1.3.1 微觀形態(tài) 準確量取所制備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100 μL,于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tài)。并準確量取該納米粒1 mL,用蒸餾水稀釋100倍并搖勻,吸取2 μL樣品滴在帶有薄膜的銅網(wǎng)上,待其干燥后通過掃描電鏡觀察納米粒形態(tài)。
1.3.2 沉降體積比 準確量取30 mL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置于量筒中并搖勻,放置于水平面上靜置3 h,將沉降前懸浮物的液面初始高度記錄為H0,待靜置3 h后觀察沉降物部分的高度不再改變時為記為H,其沉降體積比(F)為H/H0。
1.3.3 再分散性 準確量取30 mL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于量筒中,室溫下放置1周后,以20 r/min的速度旋轉(zhuǎn),根據(jù)量筒中的納米顆粒是否能重新均勻分散來評價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再分散性。
1.3.4 Zeta電位和粒徑 準確量取200 μL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用蒸餾水稀釋100倍,保存于5 mL離心管中備用,使用馬爾文納米激光粒度儀測定Zeta電位和粒徑,每次試驗重復(fù)測定3次,取平均值。
1.4.1 SASCVs菌株生長曲線的繪制 挑取單個SASCV菌落接種于2 mL MH肉湯培養(yǎng)基中。用Micro Screen高通量實時微生物生長儀記錄細菌的濃度。以細菌濃度的對數(shù)(lg CFU/mL)的平均值為縱軸,以時間為橫軸繪制SASCVs菌株在MH肉湯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曲線。
1.4.2 瓊脂擴散法測定抑菌圈 取100 μL對數(shù)生長期SASCVs菌懸液,均勻涂布在MH瓊脂培養(yǎng)基表面。涂布均勻后,在每個平板上打4個孔,分別加入生理鹽水和濃度為10 μg/mL的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替米考星標準品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各100 μL。將瓊脂板置于37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 h后,用游標卡尺測定并對比各劑型在瓊脂板中抑菌圈直徑的大小。
1.4.3 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MIC 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替米考星原料藥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的MIC。將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替米考星標準品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用MH肉湯倍比稀釋成終濃度為32、16、8、4、2、1、0.5、0.25、0.125和0.06 μg/mL。 將稀釋好的藥物和菌液(1×106CFU/mL)按體積比1∶1混于96孔板中,使接入96孔板中細菌終濃度為5×105CFU/mL左右。在15 min內(nèi)完成96微孔板的混菌。設(shè)置只含菌液不含藥物的陽性對照孔和只含培養(yǎng)基不含菌的陰性對照孔。設(shè)置3個平行且至少重復(fù)3次,于37 ℃普通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36 h。并以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藥物環(huán)丙沙星作質(zhì)控。每次測定MIC值必須保證質(zhì)控菌的結(jié)果符合規(guī)定的質(zhì)控范圍試驗結(jié)果才有效;否則所有結(jié)果作廢[13]。
1.4.4 不同替米考星制劑對SASCVs菌株的體外殺菌曲線 配制含1/2MIC、1MIC、2MIC、4MIC、8MIC、16MIC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替米考星原料藥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MH肉湯1 mL,另以空白肉湯作為生長對照。將不同濃度的含藥肉湯置于無菌細菌瓶中,分別加入1 mL對數(shù)期的SASCVs菌液,對照組做同樣處理,混勻后置于培養(yǎng)箱中37 ℃靜置培養(yǎng)。取空白對照瓶進行細菌計數(shù),得初始細菌濃度。于0、1、2、4、8、12、18、24、48和72 h分別吸取培養(yǎng)液100 μL稀釋后進行細菌計數(shù),計數(shù)時設(shè)置3個平行取平均值。得到各時間點不同濃度存活菌落數(shù)后,取此對數(shù)值為縱軸,時間點為橫軸繪制殺菌曲線,分析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替米考星原料藥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的殺菌作用。
試驗結(jié)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抑菌活性的差異顯著性,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以外觀性狀為評價指標,當替米考星為0.4 g、槲皮素為0.1 g、溶劑為20 mL 7.5%的聚乙二醇溶液,在轉(zhuǎn)速為1 000 r/min、反應(yīng)時間為1 h、反應(yīng)溫度為50 ℃時,所制備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最優(yōu),其顏色清亮,無沉淀和絮狀物,且無發(fā)霉、變色、產(chǎn)生氣體等其他變質(zhì)現(xiàn)象(圖1)。
圖1 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外觀性狀Fig.1 Appearance properties of quercetin-tilmicosin mixture nanoparticles
2.2.1 微觀形態(tài) 光學顯微鏡下最優(yōu)配方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分布均勻,顆粒大小一致(圖2A);掃描電鏡下最優(yōu)配方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顆粒大小均一,分布均勻,表面光滑平整(圖2B)。
A,光鏡下圖像(800×);B,SEM圖像(10 000×)A,Light microscope image (800×);B,SEM images(10 000×)圖2 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微觀形態(tài)Fig.2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f quercetin-tilmicosin polymer nanoparticles
2.2.2 沉降體積比 所制備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F 值為1,表明該納米粒穩(wěn)定性高。
2.2.3 再分散性 量筒下部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能夠很快地重新均勻分散且流動性良好,表明該納米粒不易凝集,再分散性良好。
2.2.4 Zeta電位和粒徑 所制備最優(yōu)配方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Zeta 電位為-7.69 mV(圖3A),粒徑為741.9 nm(圖3B)。
圖3 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Zeta電位(A)和粒徑(B)Fig.3 Zeta potential (A) and particle size (B) of quercetin-tilmicosin polymer nanoparticles
2.3.1 SASCVs菌株生長曲線 SASCVs菌株在MH肉湯培養(yǎng)基中的生長曲線如圖4所示。在1~3 h時,細菌生長緩慢,處于遲緩期;在4~24 h時,細菌生長迅速,細菌數(shù)目以幾何級數(shù)增加,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 在25~28 h時,細菌生長數(shù)與死亡數(shù)幾乎相等,活菌數(shù)目不增不減,處于穩(wěn)定期。 在29~48 h,死亡細菌數(shù)目逐漸上升,活菌數(shù)減少,處于衰亡期。
圖4 SASCVs菌株在MH肉湯中的生長曲線(n=3)Fig.4 Growth curve of SASCVs strain in MH broth (n=3)
2.3.2 瓊脂擴散法測定抑菌活性 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的抑菌圈直徑分別為(2.54±0.51)、(1.51±0.23)和(1.38±0.17)cm,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抑菌區(qū)域比相同濃度的市售替米考星溶液略大,小于替米考星標準品,但三者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
2.3.3 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抑菌活性 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MIC分別為1、1和2 μg/mL。由此可見,替米考星標準品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的MIC相等,且小于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MIC,但三者之間差異均不顯著(P>0.05)。
2.3.4 體外殺菌曲線 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體外殺菌曲線如圖5所示。結(jié)果表明,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均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且3種藥物均隨濃度的增加,對SASCVs菌株的殺菌效果隨之增加。當替米考星標準品為2MIC時(4 μg/mL)、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為1MIC(1 μg/mL)和市售替米考星為1MIC(1 μg/mL)時,均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殺菌作用。
圖5 替米考星標準品(A)、市售替米考星溶液(B)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C)對SASCVs菌株的抑菌活性Fig.5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ilmicosin standard (A),commercial tilmicosin solution (B) and quercetin-tilmicosin polymer nanoparticles (C) against SASCVs strain
奶牛乳腺炎給奶牛業(yè)帶來了巨大損失,由于SASCVs菌株可在機體內(nèi)持續(xù)存在,會引起奶牛持續(xù)性和反復(fù)性感染乳腺炎[14-16]。雖然替米考星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MIC值較低,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但SASCVs菌株表面易形成生物被膜,常規(guī)抗菌藥物劑型難以穿透生物被膜直接作用于SASCVs菌株,常引起奶牛乳腺炎治療失敗[17-19]。槲皮素通過阻止SASCVs生物被膜進入成熟階段,破壞生物被膜的完整性,使抗菌藥物更易作用于細菌,從而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中[20-21]。當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作用于SASCVs生物被膜,槲皮素會破壞SASCVs生物被膜的完整性,可有助于替米考星穿透生物被膜,直接作用于SASCVs菌株,從而起到殺菌作用。故本研究以槲皮素為中草藥,替米考星為化學合成藥,制備一種適用于治療由SASCVs菌株引起奶牛乳腺炎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
本試驗以外觀性狀篩選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最優(yōu)配方,發(fā)現(xiàn)槲皮素的溶解性較差,與文獻報道一致[22-23]。當替米考星為0.4 g、槲皮素為0.1 g、溶劑為20 mL 7.5%的聚乙二醇溶液,在轉(zhuǎn)速為1 000 r/min、反應(yīng)時間為1 h、反應(yīng)溫度為50 ℃時,可獲得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最優(yōu)配方。其外觀形性狀符合《中國獸藥典(2010版)》[12]中對于液體制劑的要求。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鏡下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分布均勻,顆粒大小一致;根據(jù)《中國獸藥典(2010版)》[12]規(guī)定沉降體積比F值不得低于0.9。F值越大,表示沉降物的高度越接近納米粒的原始高度,納米粒就越穩(wěn)定[12]。本研究所制備槲皮素與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F值為1,表明該納米粒穩(wěn)定性高[24]。且該納米粒能夠很快地重新均勻分散且流動性良好,表明該納米粒不易凝集,再分散性良好[25];該納米粒平均粒徑為741.9 nm,與其他文獻報道的替米考星納米粒[26-28]相比,粒徑偏大;Zeta電位為-7.69 mV,有利于該混合物納米粒制劑通過靜電作用與SASCVs生物被膜表面正電荷相作用,并吸附于生物被膜表面,從而更有利于該納米粒破壞SASCVs生物被膜的完整性,促進替米考星穿透生物被膜,直接作用于SASCVs菌株[29]。因此,本試驗所研制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符合納米粒的制備要求。
肉湯培養(yǎng)基中,SASCVs菌株在1~3 h處于遲緩期,4~24 h處于對數(shù)期,25~28 h處于穩(wěn)定期,29~48 h處于衰亡期,符合常規(guī)細菌生長規(guī)律[30]。3種不同制劑的抑菌圈直徑大小表現(xiàn)為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市售替米考星溶液。由此可見,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的抑菌區(qū)域比相同濃度的市售替米考星溶液略大,但小于替米考星標準品。此結(jié)果可能是由于槲皮素的加入,使納米粒的抑菌圈直徑大于市售替米考星溶液。但是又由于在瓊脂培養(yǎng)基中,納米粒擴散較差,故納米粒的抑菌圈直徑小于替米考星標準品[31]。且微量肉湯稀釋法測定MIC值發(fā)現(xiàn),替米考星標準品和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的MIC相等,且小于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MIC值,表明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替米考星標準品具有相同的殺菌活性,且強于市售替米考星溶液。當藥物濃度為4、8和16MIC時,8 h內(nèi)殺菌速度和程度仍然相應(yīng)增加,即為濃度依賴性的藥物[32-33]。所以,由體外殺菌曲線可知,替米考星標準品、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和市售替米考星溶液對SASCVs菌株的殺菌能力呈現(xiàn)出濃度依賴性,即替米考星濃度越大,對SASCVs菌株的殺菌效果就越強。且根據(jù)殺菌速率和程度,發(fā)現(xiàn)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的殺菌能力略大于替米考星標準品,明顯大于市售替米考星溶液。
本研究所制備的槲皮素-替米考星混合物納米粒對SASCVs菌株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可為治療由SASCVs菌株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基礎(chǔ)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