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生“三感”的邏輯理路與時代價值

2022-06-02 08:44賴昇蘭
學理論·下 2022年1期
關鍵詞:基本內(nèi)涵時代價值民生

賴昇蘭

摘 要:民生“三感”是適應新時代發(fā)展需要、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而提出來的民生建設新目標和評價改革新標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深刻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充分彰顯了黨和國家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情懷。民生“三感”內(nèi)涵豐富,雖各有側重,但卻是一個有機整體,存在著內(nèi)在邏輯。在新時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響廣泛而又意義深遠,從理論角度上看有利于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民生觀,而從實踐角度上看則有利于推進新時代民生建設的步伐、助力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關鍵詞:民生“三感”;基本內(nèi)涵;邏輯理路;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1-0013-03

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民生領域的重要關鍵詞,為新時代黨的民生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民生“三感”并列提出,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1]。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多次反復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完成時,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一錘接著一錘敲,不斷增強民生“三感”。隨著民生“三感”內(nèi)涵的不斷豐富,其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民生建設的新目標和衡量改革成效的新標準。民生“三感”的提出豐富了新時代民生建設的內(nèi)涵,拓展了民生思想和理念的外延,表達了黨對民生問題的熱切關注,也充分展現(xiàn)了黨的初心使命。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準確把握民生“三感”的基本內(nèi)涵,厘清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三感”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深刻領會民生“三感”所蘊含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花大力氣、下大功夫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xiàn)人民美好生活。

一、民生“三感”的提出與基本內(nèi)涵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人民群眾作為社會歷史的偉大創(chuàng)造者,是我們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根本動力。人民就像是充當火箭升天的燃料,助力我國民生建設快速發(fā)展,從而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靶聲r代美好生活必然是人們在其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切身體會到‘美好感覺的生活?!泵篮蒙钍且环N客觀狀態(tài),展現(xiàn)出社會各方面和諧發(fā)展的美好畫面;美好生活也是一種主觀感受,表達出人民對當下生活狀態(tài)的滿意體驗,也就是在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中切身體驗到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一)民生“三感”的提出歷程

民生“三感”自然由三部分的主觀感受構成,即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它集中反映了當下群眾最迫切的需要,形象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求。民生“三感”的提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相比于幸福感、安全感在國內(nèi)外早就有過相關問題的論述研究,而獲得感則是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匯,西方在此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狀態(tài)。2015年2月27日,獲得感首次公開提出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盵2]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不同的會議中多次提到獲得感,向廣大人民宣揚其深刻內(nèi)涵。隨著出現(xiàn)次數(shù)越來越多,獲得感一詞也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成為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隨著黨中央對民生問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其內(nèi)涵愈加完整,這充分體現(xiàn)在民生“三感”的創(chuàng)造性提出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使民生“三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從一定意義上講,民生“三感”表達了群眾對民生工作的評價,是檢驗社會建設的重要標準。它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在民生建設的不斷完善中穩(wěn)步提高的。

(二)民生“三感”的基本內(nèi)涵

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為民生領域的重大關鍵詞,要求我們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民生“三感”的具體內(nèi)涵。因為這既是時代發(fā)展賦予的重大課題,也是創(chuàng)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民生“三感”可以衡量人民群眾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主觀感受,揭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也是各地檢驗民生工作的重要標準。

獲得感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共享成果,根本利益得到維護和實現(xiàn)后所產(chǎn)生的滿足感,是一種實在、看得見的得到,分為物質獲得和精神獲得。物質獲得具體表現(xiàn)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保障住房、普及教育等,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除此之外,獲得感不僅依靠實在的物質獲得,還包括擁有健康心態(tài)、有夢想有追求、享有同等權利、活得尊嚴而體面等精神獲得。物質獲得和精神獲得,雖然強調的內(nèi)容不一樣,側重點不一樣,但都體現(xiàn)了一種實在的獲得感,它貼近民生、體現(xiàn)民意。

幸福感是指廣大人民群眾在各種生活要求得到滿足和各種利益得到維護的前提下所表達出來的欣喜、愉悅心情,是對自身獲得感和安全感的情感升華,強調人民群眾的真情實感,是人生的至高目標。幸福感主要是一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看不見摸不著,它的具體衡量指標難以量化。由于幸福感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因而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也很多,諸如就業(yè)、收入、教育、醫(yī)療、住房、養(yǎng)老、廉政、人際關系、情感體驗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幸福感的提升。

安全感指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渴望長期穩(wěn)定安全、不被傷害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主觀體驗,表達了人民對和平安定生產(chǎn)生活環(huán)境的殷切期盼,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安全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個人財產(chǎn)、家庭、事業(yè)方面的安全需求,就業(yè)、養(yǎng)老、住房、教育、醫(yī)療方面的保障需求;而狹義的安全感則是指人民的生命健康。人們不僅對當下的生活狀況蘊含著安全需求,還希望未來的生活能夠免于擔憂。這些揭示出人民群眾對當前和未來生活能夠得到長久保障的強烈訴求。

二、民生“三感”的邏輯理路

(一)獲得感是民生“三感”的基礎和前提

在民生“三感”中,人民的獲得感是首要條件。只有獲得感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才可能提高。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人民獲得感得以滿足的基礎之上的。黨和國家給予人民的獲得感越多,人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越發(fā)強烈。但相比于幸福感和安全感,獲得感更加務實且貼近民心,它以人們手中實際得到的東西為依托,有了進行指標衡量的可能。只有讓百姓更多地獲得實惠、共享成果,獲得感才能夠轉化為幸福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改革發(fā)展成果很少,人民獲得感就難以滿足;如果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勢必會影響人民的獲得感,甚至還會在群眾心中埋下深深的失落感乃至剝奪感。獲得感更多的是強調物質方面,物質生活需要滿足不了,那么精神需要就更加難以實現(xiàn)。這也就是說,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難以提升,甚至影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在眾多因素中,收入的普遍增加是人民獲得感最強烈、最直觀、最切實的來源,而對人民獲得感直接影響的是物價水平。人民得到實惠的多少是與獲得感的高低呈正相關的,實惠越多、獲得感越強。因此,國家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讓一切財富充分涌流,最終在人民身上開出共同富裕的絢麗之花,“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1]。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二)幸福感是民生“三感”的核心和目的

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從其結果來看,是一種愉悅的情緒;從其特點來看,具有主觀性、內(nèi)在穩(wěn)定性;從其產(chǎn)生的條件來看,是基于獲得感和安全感的滿足。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民生“保障網(wǎng)”織密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就會全方位提升,各方面情感將進一步升華。換句話說,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世界的豐富、民主法制的健全、社會的公平正義、生態(tài)的山清水秀以及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等眾多方面,都是以增進人民的幸福感為目的而全面開展的。對幸福的追求是人類普遍的愿望,縱觀黨執(zhí)政以來的歷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提出來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始終都是圍繞著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這一核心和目標而展開。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增強獲得感、安全感只是手段,提升幸福感才是核心,才是終極目的。幸福感就像是一個風向標,表現(xiàn)了社會的發(fā)展狀況和個人的主觀體驗。幸福指數(shù)越高,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就越強,社會發(fā)展得也越和諧;幸福指數(shù)越低,人民的獲得感、安全感就越弱,大量社會問題可能不斷涌現(xiàn)。進入新時代,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幸福的渴求也越發(fā)強烈。人民的幸福感來源于黨的關心,對此,我們黨要傾聽民意、了解民情,統(tǒng)籌做好民生各項工作,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政策,同時營造出一個風景美麗、社會和諧、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圍,借助良好的環(huán)境潛移默化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三)安全感是民生“三感”的條件和保障

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是渴望穩(wěn)定、安全的心理訴求,它是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最基本的保障。安全感受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作為一切活動基礎和前提的安全感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在一個安全、穩(wěn)定、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中,人們才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才能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為自己和他人謀求幸福。當人處于一個危險、動蕩、混亂甚至戰(zhàn)爭頻發(fā)、充滿傷害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僅無法靜下心來潛心學習,還可能導致心靈扭曲、精神失常、胡作非為,此時此刻談何發(fā)揮潛能、展現(xiàn)才華?又談何創(chuàng)造財富、謀求幸福呢?如果安全感無法得到滿足和保障,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永遠也無法實現(xiàn)。因此,小到個人發(fā)展環(huán)境,大到社會環(huán)境、國家環(huán)境,安全的內(nèi)外環(huán)境都是極其重要的,它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要,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fā)展環(huán)境?!盵3]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以及由個人信息泄露引發(fā)的網(wǎng)絡詐騙等眾多事件,已經(jīng)成為引發(fā)人民不安的重要因素。國家之發(fā)展,穩(wěn)定是基礎,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黨一方面促進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一方面高度重視各領域安全問題,始終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偟膩碚f,安全是人民的基本需要,黨的性質宗旨決定著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

三、民生“三感”的時代價值

“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4]?;赝^往的奮斗路,我們黨為人民打江山、守江山,沒有任何私心私利,全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的重要發(fā)展理念,是黨百年輝煌歷史給予我們的深刻啟迪。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在頭腦里轉圈圈,而必須要落實在具體行動中。只有把群眾的事放在心坎上,把最急迫的問題解決好,才能順應民意、溫暖民心,從而切實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民生“三感”作為新時代民生思想和理念的一次新發(fā)展,它的提出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時代價值。在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民生思想,在實踐上助推了新時代民生建設的步伐,并為我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豐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民生的基本理論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是研究當代中國民生“三感”的重要理論基礎,只有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民生的基本理論,才能準確把握我國民生“三感”的路徑趨勢。馬恩理論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民生思想,集中表現(xiàn)在其群眾史觀上,強調人民主體地位,宣揚全人類的解放。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那么民生問題的解決也必須依靠群眾的力量,全體人民要團結協(xié)作,為共同的理想生活而奮斗,唯有如此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生幸福。毛澤東同志站穩(wěn)人民立場,堅持群眾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始終把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具有極其深厚的百姓情懷。鄧小平同志關心群眾疾苦,重視群眾吃穿住問題,強調搞改革、搞建設,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根本目的就在于消除貧困,實現(xiàn)共同富裕。面對執(zhí)政黨面臨的全新挑戰(zhàn),江澤民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不斷發(fā)展先進生產(chǎn)力和先進文化,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群眾,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胡錦濤同志把以人為本貫穿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5]。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治國理政方針,指出衡量我們工作的標準就是“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6],他以宏大的視野、極高的站位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歷史征程中,民生“三感”的提出進一步深化了對改革發(fā)展目的和歸宿的認識,實現(xiàn)了主體視角、領域范疇、需求層次和檢驗標準的深刻變化,經(jīng)歷了從給予到感受、從重點到全面、從物質精神到心理情感以及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化和升華,極大地豐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生的基本理論。

(二)有效推進新時代民生建設的實踐步伐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起點、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7],準確把握民生“三感”對我們明晰今后民生建設的著力點大有裨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付出了更為艱苦的努力,民生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積極推進民生領域各項改革,為民生工作保駕護航。舉全國之力,在物質層面幫助人民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精神層面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新期待,讓人民不僅在物質方面更在精神方面享有更高質量的獲得感。黨要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懷有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扎實辦好民生實事。當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各項民生工作也在有效展開,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升。其中,精準扶貧為人民實現(xiàn)幸福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礎,高壓反腐為其提供了堅強保證,掃黑除惡為其凈化了社會環(huán)境。此外,我國社會長期和諧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科學指導下,黨和國家積極調動起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設平安中國,保證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安全感??傊?,在新時代背景下,民生“三感”為我們探索美好生活指引了方向,也為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重要啟迪。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三)助力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鄭重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盵1]同時報告還首次將民生“三感”并列提出,這充分說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與民生“三感”之間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一定程度上講,提升民生“三感”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幾乎可以畫等號。這是因為兩者本質一樣,只是在角度和層次上略有不同。其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種具體實在的需要,可以具體化到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各個方面;而民生“三感”是一種抽象的感知,是衡量我們個人對當下生活狀況滿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指標,隨著具體需要的滿足,就會產(chǎn)生抽象的感知,即產(chǎn)生人民“三感”。其二,美好生活需要是從人的需要角度總結當前我國的民生需求;而民生“三感”是從人的主觀感受角度指明了當前我國民生建設的追求標準。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還是民生“三感”,二者都體現(xiàn)了鮮明的人民性,二者的實現(xiàn)都要以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解決為突破口。民生“三感”可以說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反映,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能夠準確察覺我國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此為導向關注人民內(nèi)心所需,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民生“三感”就像是一個風向標,展現(xiàn)出人民對黨的民生工作的滿意程度;民生“三感”也像是一個指南針,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2]習近平.科學統(tǒng)籌突出重點對準焦距 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N].人民日報,2015-02-28.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胡錦濤.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的講話[J].求是,2003(1).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盧黎歌,換曉明.對標“民生三感”推進新時代民生建設[J].國家治理,2017(47).98F56DAD-6984-4996-A804-B8FB7977D626

猜你喜歡
基本內(nèi)涵時代價值民生
民生故事,講述幸福與溫暖
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森林康養(yǎng)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帶動性與環(huán)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國之基本內(nèi)涵探析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時代價值、核心思想與哲學意蘊
論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正義觀及其時代價值
企業(yè)危機管理對策思考
抗大思想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探析
法治中國視域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培育
如何整體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
大名县| 阿克| 阿图什市| 伽师县| 农安县| 喀喇沁旗| 洛川县| 康保县| 兰坪| 乐业县| 汝南县| 宁都县| 宁蒗| 霞浦县| 遂溪县| 德格县| 奉节县| 贵州省| 常宁市| 郁南县| 沈丘县| 上犹县| 宁晋县| 绥阳县| 四平市| 津南区| 沐川县| 珲春市| 且末县| 宜城市| 吐鲁番市| 永修县| 沐川县| 石景山区| 安仁县| 额济纳旗| 衡阳县| 仁怀市| 岳池县| 兰溪市| 和林格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