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娜
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情境關系密切,利用情境教學法,將生活情境要素融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提升學生學科能力的捷徑。因此有必要分析情境教學法與小學語文課堂的融合思路。
一、情境教學法應用意義
(一)強調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已經是共識,應用情境教學法,則為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創(chuàng)設優(yōu)質環(huán)境。在情境教學法的引導下,將“情境”因素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小學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明顯提升,學生的思維視野得以進一步拓展,語文學習質量更高。營造優(yōu)質的環(huán)境也是激發(fā)學生潛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誘導性情境教學模式中,更愿意開動腦筋主動思考,調動個人的想象創(chuàng)造潛能,潛移默化中“愛”上小學語文。
(二)提升學生鑒賞水平
文本鑒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若要提升學生鑒賞能力,情境教學法必不可少。發(fā)揮情境教學法的“引子”作用,將多媒體、角色扮演等方式融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學習課文內容,為課文學習帶來更多立體化因素,學生對課文文本的鑒賞層次進一步提升,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升華。
二、情境教學法應用措施
(一)結合多媒體設備
多媒體設備的應用,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更豐富的情境。
在講授《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考慮將多媒體資源應用在課堂教學場景,將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體現為動態(tài)化的情境。學生對“小蝌蚪找媽媽”過程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平面層次,能夠從立體的角度看待“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更好地體會小蝌蚪在找媽媽過程中的心理特征。教師也可以將小蝌蚪找媽媽的相關動畫片引入到課堂教學方案中,在《小蝌蚪找媽媽》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播放動畫片片段。根據動畫片內容,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詢問了烏龜、青蛙等多種路過的動物;在尋找媽媽的同時,小蝌蚪自己也在成長,并最終長成為青蛙,與此同時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小學生對于動畫片的興趣較為濃郁,播放動畫片有助于集中學生精力,全神貫注觀看教師播放的動畫片,由此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播放動畫片、初步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以圖片方式靜態(tài)展示小蝌蚪成長過程所經歷的階段,以及每個階段中小蝌蚪的具體形態(tài)。在展示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不同階段小蝌蚪的形態(tài),隨后鼓勵學生自己梳理每個階段小蝌蚪的特征。在此基礎上開展《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教學,學生已經對小蝌蚪的成長過程有形象化的認識,課文內容教學一氣呵成。
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意味著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意象展示更加立體,以更符合小學生接受特征的因素,提升小學生的課文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從平面級別躍升為立體級別,自身的問題處理與實踐應用能力也會提升。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情境創(chuàng)設、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途徑,也是情境教學法的具體體現。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梳理其中的角色并創(chuàng)設基本情境,學生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積極參與,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以《草船借箭》一文為例。課文內容直接關聯到東漢末年到三國的歷史,關于這一歷史階段的影視作品、美術作品比比皆是。這段歷史涉及戰(zhàn)爭,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興趣點,他們對于諸葛亮、魯肅等人物也有一定了解。在《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教師按照課文內容以及相關材料,重新組編內容并形成課本劇,再現草船借箭歷史情境。將草船借箭中涉及的人物作為課本劇的角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草船借箭的理解選擇并扮演角色,實現課文內容的情境化效果。在扮演課本劇角色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將創(chuàng)新意識融入其中,充分調動想象性思維優(yōu)勢,對教師提供的課本劇內容進行改編。學生改編課本劇的過程,也是充分理解課本情境的過程;若能在現有課本劇的基礎上進行改編,說明學生對《草船借箭》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對于課文學習也大有裨益。
另外,采用角色扮演方式,還可以實現優(yōu)質情境的主動創(chuàng)設效果。學生依托角色扮演帶來的優(yōu)質情境,不斷強化個人語言組織能力,并在角色扮演中反復運用語言,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到位,體現情境教學法的優(yōu)勢。
(三)組織實踐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不應限制在課堂,融合實踐活動形式,則為小學語文帶來更豐富的情境。實踐活動為語文教學帶來更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對于語文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感悟更深一層。
例如在教學《找春天》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戶外找春天的現場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學生徜徉在找春天的喜悅中,對春天萬物萌發(fā)的特征認識更為深刻。通過實踐活動模式,真正讓小學語文教學“動”起來,在生動靈活的情境中探尋課文主題。學生在自然環(huán)境中,對于找春天產生更豐富的體驗,理解《找春天》課文內容也就更加到位順暢。
秉承情境教學理念,采用實踐活動法,可有效拉近語文課堂與實際生活情境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課文學習的效果,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四)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很多與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的材料,教學時,可借此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例如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期展示與北京春節(jié)有關的實景圖片,并結合實景圖片中的情景提出生活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梳理問題答案。例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度過春節(jié)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并敘述自己在過春節(jié)時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隨后引導學生將個人度過春節(jié)的經歷與課文中所描繪的春節(jié)進行對比,總結兩種春節(jié)情境的異同之處。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fā),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當作一種情境;同時結合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自己經歷的春節(jié)情境與課文中的春節(jié)情境的異同點,全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對比主動思考,不僅激發(fā)學生對實景生活的熱愛,學習課文的主動性也在顯著提升,語文課程學習氛圍也會變得輕松愉悅。
情境教學法應用可謂是大有裨益。小學語文教師在研究課程標準、擬定課程方案的過程中,注意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在教學流程中融入情境因素,對活躍課堂氛圍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都具有積極意義。
作者簡介: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泊里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