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的互融發(fā)展

2022-06-07 03:32梁書意
藝術評鑒 2022年8期
關鍵詞:文化

梁書意

摘要: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滿足著不同時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同民族的音樂也隨著文化的發(fā)展成為了民族藝術與精神的主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與音樂關系密切,這是由于歷史文化讓少數民族的音樂藝術性得到了滋養(yǎng),而民族音樂也蘊含著民族文化要素,其中勞動生產、宗教祭祀、群體精神中都有民族音樂元素,并且勾勒出了歷史文化形態(tài),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與地理位置最大程度保留著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態(tài)。新時期,如何讓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繼續(xù)推進我國文化事業(yè)和民族音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也成為了目前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概述入手,討論少數民族音樂和文化的聯系,分析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的傳承路徑,最后提出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現代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 ?文化 ?互融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05

我國學者普遍認為音樂的起源與人類勞動存在密切關系,我國民族音樂歷史悠久,而少數民族音樂也在我國民族音樂體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夏商時期,中原就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音樂與文化融合,不過在古代社會政治背景影響下,音樂演奏主要出現在宮廷。受到外部與內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具有自身音樂文化特色,并且在千百年發(fā)展中逐漸形成多元的文化共同體。但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多種音樂文化沖擊著少數民族音樂,在這一環(huán)境下,少數民族音樂受關注程度下降,傳播渠道減少,所以深入分析少數民族音樂特色與活力是目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我國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的互融發(fā)展歷程

早期音樂是隨著人們生產勞作逐漸形成的,每個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都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其中音樂就是少數民族發(fā)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我國少數民族音樂也在整個音樂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5000年的漫長歷史中,夏朝的各少數民族已開始和中原地區(qū)進行音樂交流,并且普遍在宮廷當中集中呈現,這在《竹書紀年》《韓詩內傳》當中有記載,這也證實了少數民族樂舞和中原地區(qū)有音樂方面的交流活動,在外部交流和內部發(fā)展的共同影響下,使得具有自身特色的音樂文化形成,不僅包括宮廷音樂,還體現在宗教音樂、祭祀音樂以及民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都在不斷交流和融合中產生。

從發(fā)展的角度看,先秦時期中原音樂文化已經開始和周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動,到了漢代,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進行更加頻繁的交往,其中主要集中于物質交流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其中西域的個別音樂文化對中原音樂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比如《東都賦》當中就記載了相關內容。

西晉時期中原局勢較為混亂,各國戰(zhàn)事不斷,百姓為了躲避戰(zhàn)亂紛紛逃往西涼地區(qū),也間接將中原的音樂傳輸到西南,由此發(fā)展了西涼樂。到宋元時期,宮廷音樂和教訪歌舞這些原本為上層建筑的音樂文化開始在市民階級發(fā)展,也使得民間音樂藝術進入到飛速發(fā)展階段,隨著民族文化融合之后,雜劇這一藝術形式被逐漸推廣,相關內容在一些典籍中都有文字記載。

明清時期是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大發(fā)展時期,尤其是蒙古族、維吾爾族的民族音樂文化得到較大發(fā)展,音樂文化傳播速度加快,其中木卡姆音樂這種維吾爾族的音樂形式有一定的影響力,在清代文獻《律呂正義·后編》當中就有所體現,這些民族音樂展示出了自身的藝術價值,并且拓寬了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路徑。

從少數民族發(fā)展歷史情況來看,諸多獨立存在的民族在不斷融合以及分裂消亡過程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也不斷發(fā)展,多民族音樂文化融合之后逐漸成為文化共同體,在音樂文化的歷史當中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以地域為主導的空間當中形成了自身的音樂文化,比如蒙古族群眾生活在草原地區(qū),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游牧民族音樂文化透露著豪邁、灑脫,音樂中傳遞著深沉的感情。時至今日,各國文化交流程度進一步加強,外來音樂文化也對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帶來一定沖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認識本民族文化內涵的基礎,需要深入歷史,不斷了解少數民族音樂在演唱和彈奏中的文化價值,進而在現代背景下探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之路。

二、少數民族音樂和文化的關系

(一)少數民族音樂和制度文化

演唱民族音樂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徑,和民族生活秩序有關的內容也需要體現在音樂中,所以民族音樂和制度文化關系緊密。

從音樂所服務的社會習俗規(guī)則中可以發(fā)現,畬族的哭嫁歌、喪葬歌以及宗教歌內容各有不同,在不同的習俗環(huán)節(jié),其音樂表現不同,體現了婚慶、喪葬、祭祀禮儀制度的差異性。維吾爾族的青年普遍能歌善舞,在節(jié)慶過程中人們需要表演鐵環(huán)舞、大鼓舞和盤子舞,烏魯木齊的盤子舞主要借助弦樂伴奏,表演者需要雙手持盤子,并且手指夾竹筷,表演者頭部的小碗中裝滿水,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舞蹈,這種舞蹈主要是男子表演,只有少數地區(qū)允許女子表演。

在民族音樂的傳承中,雅美族人的音樂體現了社會規(guī)范與生活故事,雅美族人的歌曲傳承依次屬于家庭中最年長的男性,之后屬于最年長女性,之后一代一代按照這個規(guī)定傳承下去,如果隔代傳承代表了對第二代年長者的詛咒,隔代傳承被視作社會禁忌,這種制度形式與他們的生產與生活關系密切。

音樂體現了社會制度文化,蒙古族中成吉思汗、窩闊臺等享受汗帳音樂,而在民間主要是民眾歌唱的民歌,不同的階層所接觸的音樂是等級文化的體現。

(二)少數民族的音樂與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主要包括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需要的物質和物質文化,如飲食、服飾與建筑。物質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民族音樂中也存在著物質文化。少數民族在生產與生活后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并發(fā)明了民族樂器,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相互促進,組成了燦爛的民族音樂文化。

少數民族的樂器發(fā)展與文化底蘊讓不同時期的物質文化更為豐富,如民族擊打類樂器,不管是制作過程還是實際使用都蘊含著民族文化,民族樂器的發(fā)展也是促進民族文化發(fā)展的體現,傣族的象腳鼓外觀像高腳杯,鼓身的制作材料主要為牛皮、木材,并且上方帶有不同花紋,體現了傣族獨有的文化內涵。發(fā)源于宋代的瑤族長鼓,表面帶有花紋與圖案,做工精良,早期這種樂器不對外出售,成為了瑤族音樂象征。滿族有太平鼓,這種打擊樂器名稱就寓意著向往天下太平,是樂器和文化結合的典型。有著五百多年歷史的傣族大鼓制作同樣巧妙,鼓的一側有小圓孔,在鼓皮松塌時可以從小孔灌酒,在酒水揮發(fā)之后鼓皮自然繃緊。蒙古族的拉弦樂器馬頭琴同樣歷史久遠,馬可波羅回到歐洲后也將這一樂器帶回,使得歐洲的拉弦樂器得到發(fā)展。從外觀上看,馬頭琴也很有民族特色,主要是共鳴箱上帶有民族圖案,并且在琴板的邊緣鑲嵌有黑白相間的線條。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

從我國的民族樂器發(fā)展歷史來看,樂器也在使用中不斷改進,這些音色優(yōu)美、工藝精巧的樂器代表了少數民族的高超工藝,也代表了新時期民族音樂的健康發(fā)展。樂器在部分民族中已經不僅僅是伴舞工具,還是民族文化的體現。

(三)少數民族的音樂與精神文化

音樂可以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而民族音樂和精神文化在歷史長河中融合得更為明顯。民族音樂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表現為民族音樂的精神指向、審美意識、心理特征。畬族音樂體現了意識文化與民族心理,該民族的群眾歌唱《高皇歌》,表達了自力更生,并且該少數民族對鳥文化崇敬,在諸多的音樂中也會發(fā)現模仿鳥鳴的聲音。佤族音樂也暗藏著民族文化,20世紀60至70年代佤族群眾的生產力水平依舊低下,主要是從敘事歌《西崗里》中了解到人類起源的相關傳說,其音樂內容中還體現了佤族的歷史文化發(fā)展。

在少數民族的音樂中也暗藏了民眾的精神指向,如有著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蒙古族,民間音樂在諸多少數民族中同樣發(fā)展水平較高。7世紀前期,蒙古人在額爾古納河流域主要是以狩獵為主要生活模式,同時期的音樂內容也圍繞狩獵文化展開,后期蒙古人的先民逐漸向蒙古高原遷徙,以畜牧業(yè)為主,而原有的山林狩獵文化也開始發(fā)展為草原游牧文化,出現了大量和游牧文化有關的音樂作品,代表作品有《追獵斗智歌》。蒙古高原在12至13世紀戰(zhàn)亂頻繁,牧民的生活環(huán)境十分艱辛,并且對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厭倦,祈盼和平安寧,這些思想在《庫岱·薛臣勸誠歌》《忽巴迭,斤勸誠歌》中都有體現,體現了歷史時代的社會文化。

音樂和精神文化的融合也讓音樂成為民族文化的載體,尤其是在文字尚未出現的社會中,這些曲調成為了民族匯聚的文明智慧,在世代的傳唱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了發(fā)展,這說明了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得到發(fā)展的體現。蒙古族是在無文字的音樂中傳遞思想意識的。通過民族音樂的連接,讓民族文化在橫向與縱向上都具有一致性,這是由于音樂具有載體的作用,也是研究民族歷史的資料。蒙古族長期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不過音樂作品多,在信息傳遞中音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戰(zhàn)爭時期就是將人話通過歌曲傳達出來的。

(四)少數民族的音樂與民俗文化

古代少數民族生活需要遵守嚴格的秩序,并且以民俗文化的形式體現出來,民族音樂有服務于民族社會的習俗與規(guī)則的作用,朝鮮族在婚禮、壽宴時,會組織好友們跳《阿里郎》《豐年歌》。從歷史文化來看,朝鮮族的社會生活中倡導父慈子孝,老年人在生活中受到人們愛戴。

民族音樂是表達群眾情感的主要形式,并且和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對于民族音樂和民俗文化的融合來說,由于部分民族在歷史上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為了維持本民族的良好發(fā)展,所以需要借助民族習俗與社會秩序,而傳遞民族音樂可以對民族文化起到傳承作用,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

三、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和發(fā)展

(一)少數民族音樂的發(fā)展

在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基于歷史文化的積淀之上,使其成為精神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地區(qū)與民族中音樂文化各具特色,并且緊密聯系群眾生活方式,讓人們的精神文化得到滿足,少數民族音樂形式諸多,包括了情歌、山歌、祭祀與敘事歌曲,在群眾的交流中成為了溝通情感的交流形式,還承擔了部分社會功能,比如向神靈祈禱,并表達一些訴求,還可以讓歌曲與舞蹈結合,進而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漢代班固所著的《東都賦》中記載了中原和西域的少數民族交流不斷加強,尤其是在絲綢之路開通后,民族之間的物質與文化活動更加頻繁,其中西域的龜茲、西涼等音樂傳入中原。漢代的盤鼓舞是一種以盤、鼓為道具表演的舞蹈,表演者以足擊鼓,使得舞蹈體現出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再如以胡茄為代表的音樂文化類型傳入中原,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當中就寫到邊塞士兵們飲酒作樂的場景,在“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中得到充分展現,主帥不僅帳中擺酒為歸客餞行,還利用胡琴琵琶羌笛合奏來助興。再如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中,橫吹曲、豎箜篌、巴渝舞、曲項琵琶也進入朝廷,使得樂府元素更為豐富,是當時宮廷禮儀音樂的代表。宋元時期,包括宮廷樂舞、教坊歌舞在內的音樂文化發(fā)展停滯,而商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讓宮廷樂舞、教坊歌舞在民族文化融合之后成為人們熟知的藝術形式。明清時期的少數民族音樂進一步拓寬了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路徑,豐富了藝術內涵,其中少數民族和中原地區(qū)的音樂舞蹈加強交流,從宮廷走向民間,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成為了我國文化特色之一。

(二)少數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傳承

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首先要關注傳承主體如何發(fā)展,文化是由人們代代傳播而形成,需要將重點放在青少年群體,提升他們民族音樂文化的保護意識。自新課改提出,我國音樂教育教學面貌煥然一新,也影響了少數民族地區(qū)音樂改革,通過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增強地區(qū)群眾的認同感,這種教育模式和少數民族音樂特色課程已經在非少數民族地區(qū)開設,其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傳授學生傳統(tǒng)音樂的唱法技巧,完善高校聲樂教學體系。音樂是一門藝術形式,少數民族音樂經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和沉淀之后其表現形式蘊含著群眾的智慧結晶。從長遠角度來看,在傳承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要將教育作為載體,重視人才培養(yǎng),而當地政府也需要采取適當的手段保護好少數民族音樂,做好實地調查工作,然后投入人力物力,定期舉辦音樂文化活動。與此同時,還需要發(fā)展好少數民族節(jié)日,傳承好少數民族節(jié)日文化以及民俗文化,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少數民族音樂。

少數民族音樂的內部形成在歷史文化中逐漸積累,通過對不同地區(qū)的民族音樂賞析可以發(fā)現少數民族的文化、宗教、風俗。音樂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通過藝術傳播形式可以培養(yǎng)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認知。此外,少數民族音樂具有特殊性,需要站在少數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對其欣賞。不同于主流音樂文化,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更多的體現著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發(fā)展的載體,可以豐富我國音樂文化內涵。在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的過程中,需要保護好原生態(tài)文化,做到求同存異,讓獨有的文化價值得到傳承與發(fā)展。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

四、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現代發(fā)展

(一)當前的少數民族音樂發(fā)展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音樂產業(yè)與音樂文化進入全新發(fā)展時期,所以需要重新定位少數民族音樂,具體說來:其一,從文化層面講,要讓音樂價值在市場經濟運行環(huán)境下體現出來,也就是在全球視角下分析少數民族音樂與文化。當前音樂與產業(yè)體系十分成熟,具有生態(tài)性、民族性的少數民族音樂也要挖掘市場經濟價值特點,以廣西民族歌舞《劉三姐》為例,劉三姐是廣西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很多內容都是神話傳說,在人們傳播之后,這個傳說走上了熒幕。推廣當地文化過程中,“劉三姐”這一形象開始走向更大的舞臺,比如張藝謀導演在2004年創(chuàng)作的《印象·劉三姐》,這是全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得到了市場的高度認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需要讓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堅持民族特色,在此基礎上嘗試轉型,如少數民族音樂主動去結合流行音樂。此外,要促進產業(yè)間的結合,當前人們對旅游和出行更加關注,可以讓少數民族音樂結合當地的旅游產業(yè)。當地政府也需要做好頂層建設,提供好政策支持,加強旅游、文化和音樂的密切關聯,形成共同發(fā)展的體系。

(二)少數民族音樂面臨的挑戰(zhàn)

當前的民族文化發(fā)展中正在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同樣也會對民族音樂發(fā)展帶來影響。這是由于多遠音樂文化讓人們對傳統(tǒng)音樂以及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認識都出現了變化,青年一代普遍沉迷于流行音樂,在顧此失彼間,對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關注不足,甚至認為少數民族音樂形式與內容落后,這些都是忽視傳統(tǒng)音樂文化價值的表現,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將導致惡性循環(huán)。如今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人們在接觸媒體的過程中了解的音樂符號主要是流行音樂,而市場上也主要是流行音樂,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缺乏關注,所以目前的少數民族音樂傳播就成為問題。廣告行業(yè)發(fā)展與信息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在這個時代下有更多機會接觸流行音樂,而民族音樂所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也讓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發(fā)展困難重重。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代代相傳的文化財富,而傳承者數量少也是受關注程度低的一個因素。此外,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展也面臨著復雜境地。少數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國家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促使民族文化事業(yè)復興。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在我國文化發(fā)展的大背景下,讓這一傳統(tǒng)文化得到保護,今后需要積極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轉型發(fā)展,并且在文化保護視角下發(fā)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最終讓我國的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朱瑩.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J].戲劇之家,2021(34):55-56.

[2]王唯宇.西藏地區(qū)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探究[J].黃河之聲,2021(16):25-27.

[3]賽音.邁進西北地區(qū)民族音樂種類的文化現場——馬希剛著《西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評介[J].中國民族博覽,2021(10):211-213.

[4]丁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方法研究[J].文存閱刊,2020(26):152,151.

[5]李傲翼,李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課堂的策略研究——以《音樂治療》課程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1(03):81-85.

[6]王艷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職音樂教學的有效路徑[J].人文之友,2020(21):232-233.

[7]劉媛媛.基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研究[J].科技風,2020(02):77.

[8]孫鵬飛.大學音樂教育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分析[J].科教導刊,2020(25):57-58.

[9]蔡金.淺析聲樂教學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J].環(huán)球市場,2019(28):286.

[10]秦衛(wèi)紅.論桂西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繼承與發(fā)展[J].藝術評鑒,2019(09).

[11]潘瑾.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過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黃河之聲,2019(06):65-66.F67968E4-29FE-4B5C-B3AE-576EE46BED68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文化鏡頭
文化生活更豐富了
傳統(tǒng)文化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